杂志——我的青春

    许久未翻开一本杂志,所谓杂志,给人偏见之想,似乎只有闲来无事、消遣时光时才会一览为快。殊不知,小小的一本杂志也荟萃了不少精华。我和杂志可谓是“共患难”之交,它陪伴我走过了最难忘的岁月,在我的青春里刻下了深刻的印痕。备考高考的路漫长而又孤独,时常彷徨而又无助,只有翻来一本新买的杂志,方可带给我片刻的轻松和欢愉。所以,每月放假或是开学之日,书店就成为了必经之地,那时逼仄的书店,时不时飘来隔壁炸鸡排的香味,背着书包的学生你来我往,这偏安一隅不知浸润了多少人的灵魂。得知小书店门面扩大,我并没有多大欣喜,我爱的还是记忆中那个倔强生长在小巷,买书者擦肩而过,具有书香味的小书店。我记得初中时,我就和书店结下不解之缘,它正巧座落在通往学校的小路上,而这条看上去布满岁月痕迹的道路被两旁的大树遮蔽着,显得格外阴凉,数不过来的车辆碾压着陈旧的马路,一切似乎都来自旧时光,有着说不尽的沧桑。每次我抱着购买的杂志,内心就感到无比安心,仿佛觅得旧友,我知道,疲惫的生活总要有一点温柔的梦想,按部就班的生活总要汲取一些精神慰籍。其实我买的杂志类别挺杂的,《青年文摘》《读者》《意林》几乎三者不可缺其一,《读者》内容比较深刻,毕竟它不仅仅是面向学生,而是整个社会。《青年文摘》和《意林》阅读起来会比较轻松,就像同龄人与我来一场超越时空的交谈。另外《百家讲坛》也是我的挚爱。也许是文科生,对历史充满了求知欲,恨不得钻进历史里,重温那个时代的悲欢离合。直至现在,我依旧喜欢看《百家讲坛》一类的节目,之后,有一段时间,也许是出于学习政治,得了解时事,我无意间翻阅起了《南风窗》《三联生活周刊》,就爱不释手了。它并不是想象中那么枯燥乏味,难以入读,只能说每类杂志都有各自的特点,无论是表述语言,还是整体风格,当你在看经济社会类杂志,就不可用文学的眼光去要求它,一篇讲中国政治的文章要是写得花枝乱颤,处处风花雪月,那才不近情理呢。其实这类杂志最让人拓宽视野,它会告诉你发生在身边的变化,给你一种紧迫感,呼唤你跟上时代的步伐。当然,还有一些关于高考的励志杂志,也给过我不少帮助,很多人不解偏科这么严重的我如何能坚持下去?说实话,我也有撑不下去的时候,那是做了数次数学题,还是满脑子问号的无奈。如果真要寻其根由,还是得益于杂志吧,是它给予了我希望与动力,一次次使我浮躁的心沉淀下来。那时不太合时宜阅读但是深入我心的还有《爱格》,大多是说爱情,迫于紧张的学习,也就是囫囵吞枣,毕竟涉及到感情领域,多少会影响自己的心智。况且它面临着被班主任没收的巨大风险[闭嘴]其实,我对青春爱情杂志的迷恋全在初中,家里书架上至今保留着它们的身影,只是已经落满了灰尘无人问津。我自认为人生每个阶段都该阅读不同的书,读书的品味是会随年龄和见识有所增长的,既然它们属于过去的我,那就让它们停留在过去,不去打扰罢了。面对家里一大摞杂志,妈妈曾经不解:“买这么多,又记不住,看了有什么用啊。”我暗自偷笑不语,下一次依旧抱着杂志而归。我不知道这些杂志究竟有何作用,但我视它们为精神伴侣,里面的故事、好言好句曾经打动过我,那些深刻的社会见解、悠长的历史轶事曾经塑造过我。一本不笨重的杂志出现在大众面前,并非易事,轻视杂志的想法应该革除,至少,像《三联生活周刊》上所说:“在我们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我们不该碎片化地生活。”我们需要杂志,需要精神产品。我发觉忙中偷闲之时,总是对杂志痴迷,一旦真正闲下来,它就被遗忘了,取而代之的或许是一本本厚得臃肿的书籍。其中也有图书馆杂志更新不及时,杂志数量供不应求,导致部分杂志借出去就神秘失踪的情况,更多是因为现在的人都追求读书量,而不注重读书质量。你会很乐意于和别人说:“我读了多少多少书”,但是不会理直气壮地吹嘘:“我读了很多很多杂志。”许多人的观念里,杂志就是仅供娱乐而已。再加上网络电子书的势不可挡,很多人宁愿在网上阅读,省事又方便。这就让杂志的市场受到了挑战,我们都太追求方便和快捷了。我坐在图书馆,抚摸着一本本熟悉的杂志,仿佛触摸到了我的青春。书上的刊号还在一直更新,也会一直更新下去……我希望它们能陪伴更多人淌过青春的河。而我,将永远怀念我的“杂志”年华。[爱心]

你可能感兴趣的:(杂志——我的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