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认知心理学的高效学习方法
先导课
一、1234学习力提升法
1.一个前提:学会提问
2.两组概念:知识的分类,认知的层次
3.三个技能:思维过滤+个性笔记+高效记忆
4.四步提升:知识体系+学习迁移+元认知能力(策略)+知觉学习
二、如何用不学习的状态实现整体高效学习的效果
把学习作为生活的常态,运用好自身节律和环境因素,借助群体力量,找到自我的核心来提升自我。
认知篇
一、学会自检
1.找出学不好的原因,培养有效学习方法和提升学习效率
查里芒格的格栅理论:把脑海中的思维模型想象成花园里栅栏的格栅,每块立着的尖头木板代表一个专业领域,连接彼此的横木条就是学科之间的交叉,善用运用多学科的知识和角度进行思考与分析,是一种融会贯通的思考方式。学会每门学科最基本原理并掌握,尝试运用到学科以外的领域【普世智慧】。
2.在更深入解决问题之前,需要重塑学习力的底层逻辑
终极三问(面临任何问题):问题是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如何解决?
是什么?
对知识的定义以及对知识下定义的过程。定义是对知识进行分类和比较的基础。
误区:知识=知识量,学习=增加知识量,学霸=很多知识量
有价值:当知识和我们的个人体验、思维和情感相印证时体会到[知识有用]的时刻。
科学研究给问题下定义:
研究人员定义研究对象的概念和原理、机制,将现象拆解成可观测、可量化的行为。
操作性定义:从具体的行为、特征、指标上对变量的操作进行描述,将抽象的概念转换成可观测、可检验的项目。
只有明确了问题,才能提出有针对性的目标。
如何明确?需要细化问题,具体到详细的可记录的行为。
为什么?(最重要)
是探究分析问题的成因,寻找目的的意义所在。(常被忽视)
既是对【是什么】层层剖析,也是为【怎么办】寻找出口。
误区:学习无用,应试教育过分注重【是什么】答案本身,忽视【为什么】思考过程。
如学习一个概念定理,只关注是否背下来而不探究其如何得出。
同一个现象,但对现象的解释众说纷纭,容易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过往的经验,从各自的侧面、视角去理解自己和他人,导致对于【怎么办】有了不同选择。
客观解决问题:从认清【我的问题是什么】到【我是什么】
怎么办?
困境:懂得很多道理但现实中不会用,搜索很多鸡汤自己也会讲大道理
【最优解】:从来都是相对于执行者和当下情境条件而言,他人的成功不一定适合你
走出焦虑,分析问题,认识自我,找出是什么背后的为什么
三者相互联系: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搞清背后蕴含的原理
3.用终极三问来回答【为什么懂很多但却不会用】
【是什么】是指【明明知道很多道理但是当不了学霸?】
【为什么】是指【为什么不能总是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
学习心理学家的5条原因:
1)没有教授好的学习方法并且自己亦是如此,【词根词缀记忆法】
2)以为自己用对了方法其实是用错了方向【如打王者荣耀】
3)没有学习高级的学习策略,单纯重复而没有思考、分析比较、应用【罚抄很多遍】
容易产生不良情绪,自己的认知没有参与低级的重复性抄写中。
没有找到记不住的原因,把复杂内容拆解成容易的记忆点,和熟悉的知识建立联系【以熟记新】
情景剧记忆法,把记忆点串联起来带入情境中记忆
4)学习者的学习目标与有效学习的目标不一致,只想听【干货】,过多求无用的【技巧】
5)学习者的低效能感
心理学家班杜拉:清楚该做什么,但是行动上跟不上
心理效能感:能不能相信自己胜任学习或工作任务
需要坚定信念:【别人能做的,我也能做!】
【怎么办】
1)提出有效的问题
目标:想要达到的最终状态【是什么】
现况:现已经知道的信息【是什么】
策略:接近目标所需的【步骤和行动】
需要我们有【明确的目标】,【清晰的方向感】和【路径规划】
相反:我们通常遇到的问题是没有被定义好的模糊的问题
4.不要轻易给自己一个答案
因为大部分人想要问题的答案并不是对真理的追求,而是为了掩盖自己的无知和知识缺口,容易被禁不起推敲的答案占据。
一个【好问题】不是轻易可以得到,一个【好答案】更不是轻易可以得到的。
二、知识收纳整理
1. 知识的分类
布鲁姆分类法
事实性知识 术语、要素
概念性知识 结构、分类、原理(建立在一些事实性知识基础上)
程序性知识 技能、算法、使用准则
元认知知识 策略知识、任务知识、自我知识
我们对知识的分类决定了脑海中知识体系的搭建。
是什么?
【事实性知识】
【概念性知识】的关键【建立体系】,通过寻找大量的现象和问题之间的联系,锻炼洞察力。如八大菜系,知识打包。知识之间相互关联【触类旁通】
怎么做?
【程序性知识】:程式化的步骤,是一种行为方式。包括一个学科内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如双十一打折。
可以使用陈述性知识【事实性、概念性知识】利用外在方式【实践】表现出来。
【元认知知识】
对自我的认知
元认知知识 对学习任务以及当前条件的认知
对学习策略的认知
元认知
计划
元认知能力 监控
调节
元认知:元(超越),使我们能够监控到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并作出相应的调节。
【知】:对于自己强项和弱项的了解,对于知识基础广度和深度的了解。
对于学习(如找到适合自己的记忆策略)
关于自己已经知道的知识,关于如何调节自己学习行为的认知
元认知使我们能够回答:
这一主题我知道些什么?
我需要多少时间学习这些内容?
解决这一问题的最佳计划是什么?
我预测的结果与评价结果的标准是什么?
我怎么调整程序?
怎么发现犯的错误?
我真的理解自己阅读的东西?
学习元认知的知识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对自己的学习方式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及时调整最佳状态。
2.认知的维度
也就是认知的6个层次
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
难度依次递增
记忆:识别和回忆
理解:验证理解还是只是记住的方法——用自己的话复述一遍
解释、举例、分类、总结、推理、比较、说明
应用:执行与运用
把某一知识运用到场景中并能够【有效执行】运用的过程
分析:区别、组织、归因
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不盲目去应用套用
在使用中有分析的过程,能够做到区别不同的知识和应用条件,充分应用到实际案例。
清楚认知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应用这些知识
评价:检查、评论
在分析应用的基础上做出评价
这么做的好处和不足?不同情况怎样调整使用策略。
创造:(最高层次)产生、计划、生产
利用所学创造出新问题的新答案
利用所学产生出创造灵感,给出合理可行计划,按部就班实施计划,最终产生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