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校园贷要了你的命

文/魏宏志

我亲戚家的一个孩子在南方读大学,今年大三,是家里的骄傲。孩子也足够出色,每次过年回家都用奖学金和兼职赚来的钱给父母添礼物,如此上进孝心,让其成为乡亲们的美谈。

但是今年他刚放假回家,家里的喜乐气氛就被打破了,他打电话找我过去,我一进屋,就看见孩子的母亲一直哭,他父亲盯着窗外的白雪,一颗烟接一颗烟地吐雾。

原来,孩子在今年年初借了校园贷,到了年尾,还不动了,回家绝望地跟父母坦白了。


1.

尽管这两年校园贷引发的悲剧事件不断成为新闻热点,但是我问了身边很多大学生的家长,他们都表示不够了解,以为是校园助学贷款一类的东西。当我向他们解释这东西属于金融产品,与其他贷款性质几乎无异、甚至叠加系统和逾期机制导致的利息可能更高时,他们纷纷表示震惊,其普遍的观点是“学生没有稳定收入,为什么能够贷款”。

表面上大学生都已是年满十八岁的成年人,但实际上,未完全走向社会的这些成年人,很多事情依然会保留着片面的思维,缺乏后果意识。而大学校园里也没有课程会刻意强调这样的贷款有什么潜在的危害,除了金融系。校园贷最常用的广告词就是“解决大学生的创业燃眉之急”,但更多的学生选择它来解决生活所需。

有报道称,大学生金融服务是近年来P2P金融发展里最迅猛的产品类别之一。我亲戚家的这个孩子,“成功”入套,而理由很老旧,就是为了一部iPhone X,他说班里的同学都有,所以他就虚荣了。


​2.

虚荣是一种正常的现象吗?

我有一个朋友,在北京给一位一线明星化妆。他告诉我做一次造型三千块,一个月能接十次左右的活儿,也就是说,他月收入三万多。

但是他并没有攒下太多的钱。华贵的饰物、品牌的服装、最新款的电子产品和经典的雅诗兰黛,都是他衣柜和Gucci包里不能缺少的配置。用他的话来说,做他们这一行,对时尚若是没有嗅觉,没有亲身体验,那么明星很难会相信你的品位。在这之中,朴实不是美德,而是没有职业操守的一种具体体现。所以我觉得,这是正常的虚荣。

还有一个,做生意的人最能感触:初创业的人,一定要配一辆代步车,哪怕是租车。尽管我们讲究艰苦奋斗,但是生意场上的朴实,往往会不受重视,认为你门面不行,眼光也不行。可能很多人会愤愤不平,但这不是个案,鄙视链的存在,却是最正常的选择方式。你想,你若是找合作的大公司老板,甚少有可能会把机会留给坐公交来的应征者,你会对他们公司背后的财力供给和重视程度表示担忧吧!

创业之初、财力贫瘠时包装自己,我觉得这也是正常的虚荣,更是正向的努力。灰姑娘勾搭王子还得找一套好衣裳、做一双水晶鞋呢!

但是学生的虚荣,总是有些勉强。亲戚家的孩子告诉我,大家都用iPhone玩游戏,他的手机带不动,很卡,就会被大家有意无意地鄙视,这让他很受伤。于是在一个网贷平台上,他申请了六千块,分期偿还,每个月几百块,倒也不是什么问题。他每周兼职能赚一两百块,加上家里给的生活费,紧一紧,钱就出来了。没想到这平台上半年按20%分期还,到了下半年升为60%。因为按时还款,他的额度被不断提升,每次还完钱,他就再借出来,继续还这笔账。当他承受不起时,他开始物色其他平台,他不断地通过去新的平台借款来弥补之前的欠款,拆东墙,补西墙,产生的手续费、管理费,加上利息,窟窿越来越大。六千的债务到现在,已经变成了一万八。


3.

我看到他的眼神充满憔悴。他告诉我,因为有债务,他跟女朋友分手了,因为觉得自己有债务是没资格喜欢别人的。而今年心理压力大,考试不佳,没拿到奖学金,这成为了压在他身上的最后一根稻草。“本来不想跟家里说这些,因为我是家里的骄傲,扛着村里人人夸赞的盛名。但我真的没有办法了,想来想去,我决定跟家里坦白。”

我还是赞成了他“勇于说出事实”这一做法,很多借贷学生就是因为不堪压力,选择了结束生命这种最惨烈的方式。还好,他够理智。成长是需要代价的,人也是有缺陷存在的,这要客观承认,不必因为一个事件就否定别人或者自己否定自己,事情都要慢慢来,一切来得及。

只是依旧还有很多深陷在泥潭里的青春少年,他们本该属于天空,现在却被恶魔绑架。尽管最近出台了很多禁止校园贷的条款,但是谈安心尚早,毕竟凝望过深渊的人,也一定会被深渊凝望着。

如果你是父母,请给予孩子在财务上的足够重视,别让他误入歧途。

如果你是当事人,如果你不能解决,请跟父母说。父母不会要了你的命,但是校园贷会。

要知道,理直气壮地牵起恋人的手,感觉会更好。

你可能感兴趣的:(别让校园贷要了你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