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我所爱,不爱的视而不见

第一次见她,是一次英语课,她坐在我斜前方,一顶黑色的贝雷帽,一袭黑色大衣。

第二次见她,她换了妆容,略大的白色卫衣,一副带链的小蛤蟆镜,坐在我正前面,这是我第一次注意到她,隔着一张桌子,味道很好闻。气味不是那么浓重,若有若无。

当机立断!上着课,我向她借卫生纸,轻轻地拍了一下她,她没有回头,侧靠了过来。她的声音很轻,很柔,我当时并没有听清她说什么,有点窘迫,那个时间感觉无比的漫长。紧接着她问她的同桌有没有卫生纸,就这样挺好。

第三次,她没来。(喝了点酒,记忆混乱,想不起来了~)

今天上午上英语课,我又一次坐在了他斜后桌。下课的时候,她发脾气了,一靠在后面的桌子上,教训另一个女生让她下回注意点!语气严厉,不过还好,措辞并没有那么伤人……

自从第二次见面以后,我听到了很多对一个女生很不好的评价。说她很社会,和别人打过架,说我招架不住她,林林总总。

还说我太单纯了,一个个都把自己当成了救世主,生怕我被别人骗。这是第一次我两年来从室友身上侧面的了解到自己。

为什么要对一个女孩子恶意揣测,怀着偏见去看待一个不相干,生活没有任何交集的女孩子呢?

第二次遇见这样的情况,第一次这样说的是女性,内容大同小异,这么说是显示自己很有优越感吗?也是醉了,怎么又遇到这种情况。

蒙特梭利是我最喜欢的一位教育学家,她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法,提出儿童本位,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

再加上我和小孩子聊的来,姐姐姐夫做事,我就陪小外甥聊天玩闹。我愿意倾听,不会不耐烦,说句有违道德观的话,在我眼里只有被以温情所包容的孩子,和被忽视的孩子。

正因为变数太多,所以承不住因果。成人世界为了生存,获得归属感和安全感,喜欢采取一刀切的办法来获得集体认同。

因为我曾经也被忽视过,从打架的问题少年,到被送入重点中学,看到了对我一视同仁的无私帮助,感受到了很纯粹的学习氛围,还有我敬佩,像一家人一样的师生关系。再到认识自己并不是像想像当中的那么无能,我后退过,以放弃个体独立,遵从本心“怂”为代价。所以现在特别渴望成长的变化,那种感觉棒极了。

想看看,自己能走到哪一步。

“发展内心的力量和创造力,完善自我人格,实现以独一无二的自我为基础的积极自由,并在这个基础上和世界建立新的关系”这是弗洛姆的一句话,我想以此为信条看看这个世界。

另外,我喜欢的女生,和对我有好感的女生差点干起来。这诡异复杂的关系,我并没有站位,也没有安慰。而是作为一个旁观者,以看手机为掩护,看着她们。

很多事情都是不清不楚引发的矛盾,回避是本能,可却是矛盾产生的根源。所以要克服恐惧,必须说清楚,没有任何人会无缘无故的对别人散发恶意。

如果自己能接住对方的话,不但获得了一个较为贴心的朋友,还会觉得自己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至少甩别人两条街。

以上又何尝不是自己的主观经验,要靠这个东西与世界建立联系,也要维持生活的需要。

元芳,你怎么看?

你可能感兴趣的:(爱我所爱,不爱的视而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