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故事——深谙人性的智慧

这两天在读《战国策》。《战国策》是一部记录战国时期纵横家言论和事迹的史书,在两百多年的历史里,谋士们为主子们出谋划策,效力尽忠,尔虞我诈,巧设诡局,因而演出了许多惊心动魄、奇谋异智的故事。有些故事非常有趣,与大家分享几则。

01 魏王遗楚王美人

魏王遗(wèi)楚王美人,楚王说(通“悦”)之。夫人郑袖知王之说(通“悦”)新人也,甚爱新人。衣服玩好,择其所喜而为之;宫室卧具,择其所善而为之。爱之甚於王。王曰:'妇人所以事夫者,色也;而妒者,其情也。今郑袖知寡人之说新人也,其爱之甚于寡人,此孝子之所以事亲,忠臣之所以事君也。'郑袖知王以己为不妒也,因谓新人曰:'王爱子美矣。虽然,恶(wù)子之鼻。子为见王,则必掩子鼻。'新人见王,因掩其鼻。王谓郑袖曰:'夫新人见寡人,则掩其鼻,何也?'郑袖曰:'妾知也。'王曰:'虽恶必言之。'郑袖曰:'其似恶闻君王之臭也。'王日:'悍哉!'令劓(yì:古代割掉鼻子的一种酷刑)之,无使逆命。

——《战国策•楚策四》

译文如下:

魏惠王赠给楚怀王一个美女,怀王很喜欢。怀王的夫人郑袖,知道怀王宠爱新娶的魏女,所以表面上也很爱护这个新娶的美女。衣服首饰都挑她喜欢的送去;房间和家具也都选她喜欢的让她使用。似乎比楚王更喜欢她。楚王说:"女人依靠美色来博取丈夫的欢心,所以,嫉妒乃是人之常情。现在郑袖明知寡人喜欢魏女,可是她爱魏女比寡人还要厉害,这简直是孝子侍奉双亲,忠臣侍奉君主的做法。"

郑袖知道楚王认定她不是嫉妒以后,就去对魏女说:"君王爱你的美貌。虽然这样说,但是他讨厌你的鼻子。所以你见了君王,一定要捂住鼻子,则大王会长久宠幸你。"从此魏女见到楚王就捂住自己的鼻子。楚王对郑袖说:"魏女看见寡人时,就捂住自己的鼻子,这是为什么?"郑袖回答说:"我倒是知道。"楚王说:"即使再难听的话,你也要说出来。"郑袖说:"她像是讨厌君王身上的气味。"楚王说:"真是个泼辣的悍妇!"王十分生气,命人割掉美女的鼻子,绝不宽赦。

这大概是史籍里最早的宫廷斗吧。

郑袖,是战国时楚怀王的宠妃,生活在公元前300年前后。她知道楚王爱新人,对新人关怀备至,等到楚怀王打消对自己的疑虑、又取得新人的信任之后,再施奸计,于是,成功离间,借楚王之手巧妙地除了心头之患。可惜郑女,自始至终都没有省悟,如在梦中。

可见,光有漂亮的脸蛋是不够的,而郑袖之所以能一直受宠,也绝不是长得漂亮如此简单。读完这个故事,不得不感叹,在几千年前,中国女性已经具有如此高的智慧了,后代的后宫争宠,其计谋也不过如此罢。

02 齐王夫人死

齐王夫人死,有七孺子皆近。薛公欲知王所欲立,乃献七珥,美其一,明日,视美珥所在,劝王立为夫人。——《战国策•齐策三》

意思是:

齐威王的夫人死了,有七个贵妾都是威王所宠爱的。薛公田文(即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想知道威王打算立哪一个为夫人。又不能直接去问,就想出一个办法:献给威王七副耳环,其中有一副比其它要精美得多。第二天,看到最美的那副耳环谁戴着,就劝威王立她为夫人。

真是不露声色。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里也讲了一个故事:有个无赖子,本是不学无术,却到处游走,以算命为生。有天,到一富贵人家去,这家人喊出一群妻妾,让他算算哪个是夫人。此人毫不紧张,说:“贵人头顶上会有祥云。”其他人都朝一个女子看去,于是,无赖子轻松辨认出哪位是正妻。这两个故事里,所用方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03 张仪之楚

张仪之楚,贫。舍人怒而归。张仪曰:“子必以衣冠之敝,故欲归。子待我为子见楚王。”

当是之时,南后、郑袖贵于楚。张子见楚王,楚王不说。张子曰:“王无所用臣。臣请北见晋君。”楚王曰:“诺。”张子曰:“王无求于晋国乎?”王曰:“黄金珠玑犀象出于楚,寡人无求于晋国。”张子曰:“王徒不好色耳?”王曰:“何也?”张子曰:“彼郑、周之女,粉白墨黑,立于衢闾,非知而见之者,以为神。”楚王曰:“楚,僻陋之国也,未尝见中国之女如此其美也。寡人之独何为不好色也?”乃资之以珠玉。

南后、郑袖闻之大恐,令人谓张子曰:“妾闻将军之晋国,偶有金千斤,进之左右,以供刍秣。”郑袖亦以金五百斤。

张子辞楚王曰:“天下关闭不通,未知见日也,愿王赐之觞。”王曰:“诺。”乃觞之。张子中饮,再拜而请曰:“非有他人于此也,愿王召所便习而觞之。”王曰:“诺。”乃召南后、郑袖而觞之。张子再拜而请曰:“仪有死罪于大王。”王国:“何也?”曰:“仪行天下遍矣,未尝见人如此其美也。而仪言得美人,是欺王也。”王曰:“子释之。吾固以为天下莫若是两人也。”

译文如下:

张仪在楚国非常贫困,他的随从很不高兴,想要回去。张仪说:“你一定是因为衣冠破烂才要回去吧。你等几天,我马上要去拜见楚王。”

当时,楚怀王非常宠爱南后和郑袖。张仪对楚王说:“大王不用我,我要到韩国去了。大王对韩国有要求吗?”楚王说:“各种珍宝都出自楚国,我没有要求。”张仪说:“大王难道不喜欢美女吗?韩国和周国的女子们,个个都像仙女下凡一样。”楚王一听动了心,于是给了张仪许多珍宝,让他为自己办差。

南后和郑袖听说后,很着急,也给了张仪五百斤黄金,说:“我们听说将军要去韩国,这些金子给你作养马的草料钱。”

收了钱以后,张仪再去辞别楚王。说:“这一去不知何时才能见到大王,希望能与大王饮酒作别。”酒至半酣时,张仪又说:“这里没有外人,请大王让左右亲近一起来畅饮。”于是,楚王让南后和郑袖也来饮酒。见到南后和郑袖后,张仪向楚王请罪:“我对大王犯有死罪。”楚王说:“为什么呢?”张仪说:“我走遍天下,还没有见过像南后、郑袖这样的美人,竟然还说要为您找美人,这不是在欺骗大王吗?”楚王很高兴,说:“你就不必挂心了,我本来就认为天下的美女谁也比不上她们两人。”

这则故事出自《战国策•楚策三》。张仪这一招,简而言之,就是空手套白狼。他非常清楚南后和郑袖在楚国的地位,也知道楚王的好色本性,“无中生有”,制造了一起矛盾,最后转了一圈,什么事也没有发生,但是张仪自己却赚得盆满钵满,真让人叹为观止!

04 启示

读了这些故事,我有几点体会:

第一,《战国策》是一部深谙人性的书。当时的纵横家们多出身贫贱,以一介书生之力,能依附王侯,建立一番功业,根源在于知彼知己,深谙人性。他们身处战国形势,所放眼处都是站在全局的角度来谈论天下。同时,又能抓住人性的弱点,巧妙地说服对方。史载,苏秦在最初游说秦惠王失败后,回来研究谋略之书,深究书中之要义,并写作《揣情》、《摩意》两篇文章,等到写完,很自信地说:“拿这个足以说服当世的君王了。”《揣情》、《摩意》,据名字就可知,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和人性的文章——揣摩透对方需要什么,然后投其所好。深谙人性,只凭计谋就能轻松谋得富贵,这样的故事,在书中随处可见。

第二,“千金富贵,配千金人物”,不服不行。战国时代的许多著名谋士,凭借智慧、胆量和口才,得富贵如同探囊取物一般,的确是才华使然。优秀的谋士,都是出色的政治家,对于各国力量消长、国君特点和用人之术都非常熟悉。“治大国,如烹小鲜”,天下大势的确都在他们手中运转。因此,战国是个得人才者得天下的时代,是读书人的黄金时代,以才华、见识傲王侯,是常有的事,国君对谋士们也常常是礼让三分。

第三,这本书需要认真研读。战国历史已经远去了两千多年,许多人物、历史背景,非仔细勾勒不能还原其前因后果,所以,在纵横交错的故事里,需要找到相关的脉络,才能理清思路,才能明了谋士们何以给出那样的策略。另外,谋士的辩论逻辑,也是环环相扣,需要仔细领会,才能约略领会其要义。

所以,我对于当前兴起的“几个小时读一本书”之类的话是不相信的。一本有深度的书,绝不是三两个小时就能读懂、读透的,所谓的“读书会”、“领读”,在我看来,都没有什么意义。读书是一个人的事,是你自己去主动探索你感兴趣的东西,再把相关知识点连接起来。哪能是别人能“领”的事呢?

第四,对于我们普通人的意义。我们了解天下恐怕做不到,但是,如果能从全局把握自己所处的行业情势,再来分析自己所在单位的未来发展趋势,看问题的眼光就能较常人高出一筹了。如果再能在工作中揣摩他人心理,运用一些方法技巧,应该也能取得超出常人很多的成就吧。

可惜的是,我们读书,历来只学皮毛,而偏偏忽略了背后的方法和智慧,所以,多少年书读下来,依然是混沌未开。

你可能感兴趣的:(《战国策》故事——深谙人性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