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找准你的职业路线

最近在网上买了一堂课,是人才发展专家薛毅然老师的《怎样找准你的职业路线》。昨天薛老师做了一个现场直播,主题是“如何做准备,才能抓住职场好机会”,对于这场直播我来做个总结。本文的视角大多是以薛老师来叙述的。

首先介绍一下薛毅然老师,她是一位人才发展专家,拥有18年的人力资源领域工作经历,面试过12000个人,为2000多名中高层管理人员做过深度测评,现在是一名人才发展独立咨询顾问,已经为上千人做过个案咨询。下面进入薛老师的这堂课:

如何做准备,才能抓住职场好机会?不管你是新到一个岗位不久,还是在一个岗位上做了很长时间、甚至进入职业倦怠期,又或者你正积极寻找职业跃迁的机会,相信这堂课都会帮到你。

图片发自App

一、不同阶段,如何为自己的职业做准备?

1.第一份工作,要为职业成长打下好基础;

2.工作头三年,需要尽快走出迷茫期;

3.30岁前后,教你把握跃迁机会。

其实在职业成长这条路上有很多不确定性,我们始终都在想怎么样能做出对自己未来更好的选择。当然,这件事情可没有那么容易。

⒈第一份工作真的很重要

图片发自App

我们来回忆一下第一份工作是怎么找到的,很多时候可能是误打误撞,或者是家长、老师和同学说的一个不错的机会,但是我们从没想过第一份工作对你非常重要,它会在你整个今后的职业生涯中留下一个非常深刻的烙印。薛老师在这里讲了一个故事,说有一个爱画画、爱讲话的女生学了会计,找了一份会计工作,因为她父母说会计工作稳定,收入也不错,而且退休了还能返聘,越老越香。可是,她父母都忽略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这是不是这个女孩子喜欢的事情?

我们问一个问题,如果一个爱说话又爱画画的女孩去做了会计,她自己舒服吗?因为我们知道做财务工作是需要安静一点地去跟数据、跟那些凭证打交道,但是她最主要的特点是她愿意跟人打交道。财务工作本身是没有那么多要跟人打交道的,是要静下来自己做事情,所以她在做这件工作的时候异常煎熬。当然她很棒,她后来是通过很长时间的探索,在这方面投入了很多时间精力,包括投入了各种各样的资源到全国学习很多课程。她最后离开了那家国企,不再做财务会计,而是成为一个围绕着优势发展,包括用思维导图激发大家潜能的教练。

我们很多人在作决策的时候,往往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决策的依据和决策的模型,而是跟着你认为正确的方向去走。

作决策的依据首先要立足于你自己,你要想清楚你更想做什么、更适合做什么,当然还要知道有哪些工作机会的天花板或者未来成长空间比较高。这时候如果你能够踏入这样一些快车道,你的成长很有可能也是这个快车道里加速成长的。要看自己,也要看外部,这就是说我们在作决策的时候不能脱离你自己,但是也不能脱离外部因素。

为什么说第一份工作对我们会有一些烙印?因为我们最开始刚从校园出来的时候,都是一张白纸,这张白纸当你进入职场中,是谁来帮你建构那个基本认知的框架呢?很有可能是你所在的公司、所在的岗位,包括你身边的小伙伴。比如说你身边都是相对特别寻求安逸的小伙伴,如果你要在里头特别寻求自我成长,就显得有些格格不入;如果你身边的小伙伴都是生活条件非常优越、也没有什么太多的动力,他觉得这样就挺好的,那慢慢时间久了,你也觉得这样的生活挺好的。这就是烙印。

所以第一份工作对于我们特别重要,即使你在职场中已经三年、五年、八年,甚至十年了,你依然可以回想一下第一份工作带给你什么。如果你明显发现例如专业对口和别人眼中的高薪稳定的工作不是你内心最想要的,或者是那种在大公司像螺丝钉一样镶嵌在岗位上,看不到上升通道,也没办法激发潜能的工作的时候,这时你要探索一些转型的机会。

2.三年之后的迷茫

回到我们自己身上,工作三年之后,你是不是进入了一个异常的迷茫期,你觉得更看不懂这个世界,也更看不懂自己了,我到底适合做什么,我想做什么,好像一头雾水。在这个时候,别着急,我们静下来,因为着急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想一想第一个问题,这三年你收获了什么,你有什么样的学习和成长。这个时代变化太快了,快到了我们一直在很匆忙地赶路,而忽略了自己的沉淀。

图片发自App

这时候希望小伙伴们静下来,找一个时间点,去对自己已经做过的事情做一个梳理,把收获做一个总结和分析。不要以为你没有收获,没有成长,其实是有的,只是你没有把它们提炼出来。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我们来说一个叫“看外部”。有的时候很多小伙伴,尤其是在那种相对比较传统的行业,因为那种组织非常大,你刚工作进去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基层,你也接触不到很多更前沿、更新的东西。在这种时候,如果你只是埋头苦干,把自己的工作做好,你可能就会忽略一个点,就是你所在的行业、工作岗位的这种专业领域中,包括你身边以往的同学们,大家进入了相关领域或者不同领域之后,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不去关注外部的变化,你自然不知道外部有什么机会。

在这薛老师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说有一个女孩特别能干,她最开始是在一家很大的互联网公司做过非常非常基础的类似于信息审核的工作。这个工作含金量很低,也不是很有意思,她很快就发现这个工作再做下去她人就废了。可是她的学历也不算很高,在这种大公司,如果你只是一个非常基层的员工,你想结识人家,人家也不太愿意认识你。所以她特别有趣,她就去关注他们公司在人力资源部的实习生。这个女孩特别有心,她就跟实习生一块吃饭,有的时候请人家喝咖啡,一起聊天。她在跟这些人力资源部实习生交流的过程中,一直在问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现在主要有哪些岗位比较空缺,也就是说这种新冒出来的岗位。功夫不负有心人,有一次吃饭的时候,就说到了一个岗位SEO,她就觉得这个岗位挺有意思,她就上网查,也学了相关的内容。之后她顺利转岗转到这类岗位上。

所以一定要看外部,看你所在的行业、岗位等这些内容都发生了哪些变化。如果你不去看外部,你就不知道这些变化,当你不知道这些变化的时候,你也把握不到这些机会。

第三点叫自我探索,是今天这门课的重要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我们会面临不同的难题,我们也一直在成长,所以一定要了解自己的优势在哪里,到底什么是成长的核心动力。这个点如果一旦点燃你自己,就会发现你动力十足。薛老师提到了“盖洛普优势分析”,具体内容没说,我在网上查了一下,大概内容是我们每个人这一生都在做的是怎样弥补自己的劣势,很容易发现自己的弱点。其实不然,我们应该深挖自己的优势和才干,掌握并发挥优势是我们释放能量的关键点。这就是常说的“木桶理论”,一个木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最短的一块板,这里我提出一个“反木桶理论”,我们补短板的成本是非常高的,而且效果也是有限的,不如把其它的长板继续延长,把木桶斜过来,也能装很多水。盖洛普优势分析就是盖洛普协会研发了一套题,你根据自己的真实情况做题,然后系统数据会分析得出你的优势,比如善于学习、沟通、领导力强、细心、善于做研发等等,你根据这些结果将其深造并从事相应工作。网上给了一些参考书籍:《现在,发现你的优势》、《首先,打破一切常规》、《现在,发现你的领导力优势》、《现在,发现你的职业优势》。

⒊30岁前后,如何实现跃迁

图片发自App

30岁左右的时候,要想实现职场跃迁其实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刻,尤其是女性。因为女性生育期基本是28—32岁,对于男性来说,即便你不用休产假,但是如果你当了爸爸,你也有很多基于家庭责任的压力,所以特别希望小伙伴在前面多努力一点,跑得快一点。在28—32岁的时候,如果你能卡位成功,后面的路会好一些。30岁左右如果你想实现一个职场的跃迁,其实需要你自己做很多的准备。

第一点还是要看外部,要去分析什么是宏观快车道,什么是微观快车道。在我们这里讲的是微观快车道,告诉大家找到属于你的快车道,有两个关键点,其一,这个事情是你想做的,并且在未来一段时间中,你能够知道这件事情不断地推动你提升能力。其二,就是你身边的精英小伙伴,你既欣赏他们,他们又能带着你往上走。而宏观快车道其实就是从投资人的视角去看机会,也就是商业中的风口,未来大趋势,经济周期等。

第二点,是让你的价值观筛选标准呈现出来。我们说到职场类的事情,看起来是一个职业选择,但实际上最最核心的其实就是你的价值观的筛选。比如说钱多、活少、离家近,要我说这种工作机会也许有,但是太难碰到了。但是,如果这三个你必须选一个,你会选什么呢?有些人会选离家近,有些人会选活少,有些人会选钱多。如果让我(薛老师)选,我可能选两点,第一,这事我就是喜欢,不给钱我都想干。第二,我觉得这件事情对于我个人的职业成长会有不断地积累。这种积累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它就会有爆发性的效应,所以这是我选的职业价值观。对于我们每个人,你去选你的职业价值观,让它呈现出来的时候,你就不会说不知道怎么选,觉得这个也好,那个也好,因为你不知道你自己的那个核心的筛选标准是什么,所以这是特别重要的一点。

第三点,30岁左右的时候,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完美滤镜”,在盖洛普测试中它是排第一的才干。这不是大家理解的完美主义,它实际上是不断追求卓越。完美滤镜就是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一定要有追求卓越的、最大化的意识,就是说我们一定要让自己不断地在某一个特定阶段快速成长,去积累东西,去触碰更多的可能性,过滤掉那些不相干的事情,比如说刷视频,沉迷于游戏……

我们在30岁左右的时候,不管你是去创业,还是从大公司跳到创业公司,还是接着在大公司里面做,这没有一概而论,而是说你要先看到并且制造出选项。如果你不能够把选项制造出来,何谈选择?所以,30岁想跃迁,前提是你有没有选项。

第四点,在30岁的时候,这个特别重要的点,就是“想赢怕输一定输,愿赌服输不一定输”。其实这是一个心理战,有很多小伙伴说:“我拿了四个offer,如果那个公司上市了,我是不是就财务自由了”。每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依然要冷静下来,其实没有哪一个选择绝对正确,因为我们一生都在做选择,每一个选择你敢说它绝对正确吗?我们被应试教育搞得好惨,老想找标准答案、最佳答案,没有的,在职业成长中真的没有。重要的一点是你在做选择的时候,你要一直在看当下的这个选择是不是让我在成长,是不是为我的未来创造出更多的选项。

所以,做选择是30岁左右的时候一个非常重要的点,你要让你的价值观筛选标准呈现出来,你要不断地制造你的选项。同时,别怕输,怕输一定输,如果你一直往前走,哪怕短暂的磨难、短暂的失败,都不可怕,不会输,真的不会输!

经常有人这样讲,说你去看一本书,如果这本书中有三句话能够打动你,这就是你值得去看的一本书。但事实上,光打动你没有用,如果你看完这本书有三句话打动了你,你之后有了一个行为的改变,或者开启了一个新的项目,去做了一件事情。这本书才对你有价值。这其实就是“践行”。

二、如何为下一次机会做准备。

⒈在工作中准确认识自我;

⒉如何制造机会打造自己的作品集;

⒊如何建构你的职业成长后援团。

在第二部分的开头我要说一句类似鸡汤的话,或者说很多人不屑一顾的话(当然也是薛老师的原话):如果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如果我的身体可以支撑我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就不用去谈退休,我会一直做下去。所以,不要把自己职业、工作跟挣钱联系在一起,很多时候钱只是一个自然而然的结果,是工作的附加或者说顺带着的结果,更重要的是你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是不给钱你开心也是很重要的,开心比钱重要得多。它是我们贯穿一生的,对于现在来说,不管在工作和生活中,我们都会面临很多不确定性的变化,我也在不断探索自我、认知自我。

⒈在工作中准确认识自我

图片发自App

在工作中,要想认识自己,给大家的第一点建议是叫“用360度无死角的探测仪”。这个探测仪可能是一些测评工具,但是千万不要盲从某些测评工具,而是把测评工具当做一面镜子,这面镜子也许照不到我们太多的内容,但是它能让我们发现一些不同的点。另外,你去做事情的每一个点都可以是一个探测仪。比如为别人解读一本书,或者做一场演讲等等。心里肯定会有一些小紧张、小焦虑,但是如果你平时有一定积累的话,其实你是可以做到的。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当你去360度无死角探测自己的时候,你会发现其实有很多你自己认为你做不到,但事实上你可以做得到的事情。这才是最重要的目的:突破你的能力边界、突破你的认知边界。这样做还有一点好处,就是开启这种360度无死角的探测是要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天赋和优势。发现天赋、发挥优势,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所谓天赋,就是你做这件事情不给你钱都愿意做,你仍然做得比别人好。比如对于薛老师来说,当时她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去做嘉宾的时候,那时给的车马费实际上真的只能叫车马费,但她特别愿意去做,因为这个在激发她,把她内心所想的很多东西分享出来。这就是她的天赋,她愿意去讲东西,而且她发现越讲越好,这就变成了优势,这就是天赋和优势之间的关系。能判断出来什么是你的原动力,这件事情就像我们开车的那个点火开关,一点火,车就可以往前走了,而且每个人都有。但是实话实说,在过去几十年的教育体系中,其实我们都是讲齐步走,考上高中、考大学,一路下来。很多小伙伴没有找到自己的天赋优势,我觉得这是很可怕的事情。如果你去找,可能会费很长的时间,但是我相信你一定能找到。因为这是我们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当你找到自己想做的事情,有可能你现在不具备,那你可以想办法去学、去练习、去实践、去弥补中间的差距。但是,前提是要先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说我现在32岁了,有两个宝宝,在北京可能我的房贷要8000元,我没有办法放飞自我。其实我们身边确实有很多人和这个情况非常类似,但是这种情况是这样理解的,我们的人生会有阶段性的取舍。当你知道你现在做的事情,很有可能是让当下的你的技能变现的投入产出比最高,你可以在这个时间点去做你当下投入产出比最高、变现能力最好的工作。然而当你看到你内心最想做的事情能发挥你的天赋和优势的时候,如果你现在不能做,也不可怕,你把它挂在那里,悬挂在这个空间中,并不是把它扔到垃圾桶里,有一天,你很有可能会再把它摘过来,接着做。所以,并不是职业发展仅仅只是职业上的发展,它其实会有很多方面的考虑。这是我们说的关于天赋和优势,有很多办法,大家可以学习一些课程,可以探索,可以找人问,可以用过往的成就事件去挖掘,都是可以做得到的。

我给大家的第二个建议就是打破认知边界。很多时候我们也能见到性格稍微偏内向的小伙伴,他们往往容易低估自己的能力和低估自己的延展性。其实在这个时候,我们现在做不到并不代表今后也做不到。性格内向的人往往是低估自己,他会把那个困难想大,其实那些困难有的时候就是咬咬牙迈一步就过去了,但是对他们来说很难,当然这可以理解。怎么办呢?就是一点一点去打破你的边界,从你的舒适区迈到学习区,这个时候需要别人的支持和帮助,要主动学会借助一些力量来帮你打破这个边界。这个就是我们说的认知自我,不要局限自我。由此可以再深挖一层就是探索自我,永无止境。其实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为下一个阶段做准备的时候,而且也一定是要立足于找到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哪怕当下受各种条件的制约,还不能全力以赴去做。不过没关系,先悬挂在这儿,有一天我们把它摘回来,是因为我们想要,就一定会拿到它。

⒉如何制造机会打造你的作品集

图片发自App

说到这薛老师又想起一个女孩的故事,具体是这样:她辅导了很多学生,其中有一个女孩,她们见过两次,让她印象非常深刻,这女孩是1990年的。她们第一次约见的时候,提前会有一个问题清单,这女孩把问题清单所有问题发邮件给薛老师的时候,那封邮件薛老师看了四遍。一般来说,她看到邮件的时候是第一遍,过程中再看一遍,见这个小伙伴之前再看一遍,也就三遍。可是这个女孩的邮件她打开之后看了四遍,因为她发现这女孩的世界是如此的五彩斑斓。她是学广告的,她读大学期间参加了联想的大赛,得了奖,她不断地进行创新项目。毕业之后最开始去了腾讯,后来去了滴滴,现在又跳了,她每一跳都跳得非常好,总能跳到风口浪尖上。前段时间她再一次变换的过程中又来找薛老师,她打开电脑直接给老师看她最近一年多的作品集。所以这个概念是来自于这个女孩的“作品集”。我们每个人都要考虑,在职业成长中,作品集并不是我们所说的简历,也不是一个单纯的职场成绩单,说我获得了优秀员工称号,我考了这个证书那个证书。NO!不是这些,这些是最最基本的,最核心的点是你做过哪些出彩的案例,做过哪些特别的项目,你在里面是什么角色,有什么成长和收获。很多小伙伴从来不抬头看,只是埋头拉车,领导交给我这个任务,我尽力把它做好,做完了就拉倒了。从来没有想过能不能升华一下,做成自己的作品集。除了这个女孩,还有一个知乎上的大V也是薛老师的好朋友,他一开始是在知乎上回答一些问题,回答回答就变成了大V。当然,那个领域是他感兴趣的,但是他的本职工作跟那个一点关系都没有,可是他打造出来了属于他自己的作品集。你的作品集在哪里?要靠你自己打造。

当然打造作品集还有一个前提,是要制造能够实现作品的机会。如果你每天的工作就是什么贴发票、对数据,当然没有什么用了。但是在工作中,相信现在有很多公司,尤其是这种新兴的互联网公司,是喜欢看到一些有能力的小伙伴脱颖而出的。你有没有去把握这些机会,去给自己制造机会,去做你的作品集呢?这是你需要考虑的。不但要考虑这些,还应该学会做价值创造,你才有价值分配的资格。同时,作品集其实是你价值呈现的那个最后环节,前提是你先有价值创造。以终为始来开启你的雷达系统。什么意思呢?你要想清楚未来三年后、五年后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现在的作品的积累就要从这些点上积累。在这里有句话送给大家:“意识在前,行动跟上,成果自然而然”。很多时候有些小伙伴是埋头苦干,他没有这个意识,这个就很可怕。不是你没有能力制造机会,也不是你没有能力去做你的作品集,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你需要做的事情。如果你意识到了,你去做,才能做成。

⒊如何构建你的职业成长后援团

图片发自App

最后一个模块是如何建构你的职业成长后援团。第一,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个人的孤军奋战,都需要别人给你引导机会。就像在薛老师课程中讲的,在职场中的每一个人都是等待被整合的资源。你等待被整合,一方面是打铁还须自身硬,你得自己有真本事。另外,当别人给你机会的时候,你需要跟机会产生连接,跟那个给你创造机会的人产生连接,这就是我们说的后援团的整体概念。后援团可以这样来分,大家可以上网查一下,有一个叫贝尔宾团队角色认知,一个是智多星、一个信息收集者。你要在身边找到这样的人,他能帮你收集信息,他每次跟你聊天所说的事情,有可能就是风口浪尖上的趋势。当然你必须把自己培养成信息收集者和智多星,因为没有人一直会把信息送到你耳朵里,你要自己去找。这就是我们说的后援团,或者是把自己变成这样,或者身边有这样的人。

第二,就是找导师或者教练,他是一种能够引导并且为你赋能的人。我们知道职场中很多大公司会为员工提供导师,但是有些导师只是挂个名,真正的导师是能够支持你、激发你、为你赋能的。如果在你的工作中,你的公司没有给你配备导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找导师?你有没有想过自己花钱请教练?大家会说这个还要花钱?对,它是一种投资,你为自己的投资做过什么?我们每年都要审核今年给自己投资了什么?我们的投资就是我们的学习和成长,谁都一样。所以这个必需的角色叫做导师或者教练,他是一个引领你能够看向未来、走向未来的人。

第三,叫部落同行者,这一点太重要了。有很多人,尤其是性格偏内向一点的小伙伴,他们喜欢自己埋头苦干,自己在那做事情。没有不好,但的确它不是最大化的方式。是因为如果你要找到同行者,找到这种部落,大家能成为一种聚合的效应。部落的力量,一方面是同行者会有彼此的激发和相互支撑,另外一方面,部落很有可能成为一些你未来创业或者合作的聚合点。所以,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你的职场的后援团里面要有部落。对于这个部落我多说一句,一定是要线下,因为人和人如果仅仅是在线上的沟通,是没有办法形成非常紧密的连接,我们可以先从线上筛选出来,再去线下交流,人和人的连接基本上是要用3—5次线下深度交流才能形成比较紧密的合作关系。

最后这句话其实是送给大家的,叫“信、悦、适”,实际上都是一种状态。

➱信:其实我很愿意相信一些人、一些机会、一些可能性的。因为当你不信时,这事就跟你没关系了,如果你信,这事有可能跟你有关系。但是,是什么样的关系,取决于怎么运作。你跟别人之间是不是能够达成相互信任的关系,这是基础。

➱悦:这个地方的悦是合作时彼此的喜悦,人与人之间彼此喜悦的点往往是我们相互欣赏的点。

➱适:很多时候我们要学会去调整,去调试我们的状态。你的后援在你工作三年的时候,是由这些人构成的,工作五年之后,你的后援有可能会变化,工作十年之后,当你成为一家创业公司的VP的时候,你的后援团可能还会有变化。所谓的适者生存,就是我们说的,在动态中找到你自己更好的后援团。后援团对我们来说太重要了,他在帮你积蓄能量,支撑你在下一个跃迁的时候,给你一股冲击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怎样找准你的职业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