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为什么不能好好道歉?》


中原焦点团队

和文化心理-好妈妈成长团

王建花原创分享第520天第632篇

咨询挑战本周2次,总604次

【学习感悟】

今天看到一篇很棒的文章,特别适合父母们阅读。

人人都教你“要与原生家庭和解”,但很多人之所以“没法和解”,就是因为:从未听到爸妈对自己说过一句抱歉。

后台有个留言说:

小时候被爸妈偷看日记,很受伤。十几年后鼓起勇气要求道歉,他们却说:“是是是,我们错了,养你这么大,你怎么就记得这件事?”

国剧台词完美再现中国式父母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些“变味的道歉”为何伤人,以及,该如何正确地说一句对不起?

中国的家长,特别擅长错误道歉

人人都会犯错,但能向孩子认真道歉的爸妈却不多。

从网友们的血泪史中,我们总结了家庭里的4种典型错误道歉。

1)推卸责任型道歉

这种道歉总有附加条件,把犯错的责任推给被道歉的人。

典型句式:要不是你XXX,我也不会XXX

比如:

被爸妈怀疑偷钱,最后发现冤枉了我。爸妈确实说了,我们这次做错了。但后来又加了句:“要不是你平时那么讨人厌,我也不会怀疑你”;

“爸爸觉得刚才打你很不对,但要不是你拿这件皮衣乱臭美,我也不会这么做”。

推卸责任型道歉,表面在道歉,实际在指责。即使道歉的部分真心实意,孩子也会因为道歉的附加条件中的指责,感受不到爸妈的歉意,并且产生对立情绪。

不当道歉,反而可能造成新的伤害——道歉的第一个原则是真心。如果你不是很抱歉,那就别道歉。

2)将功补过型道歉

对错误避而不谈,而是想通过做另外的事弥补,以此糊弄过去。

典型句式:饭好了,来吃饭。

比如:

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日记被发现,他们只是一笑而过,啥也没说。但那个周末爸妈买了个礼物,还特地做了孩子最爱吃的鱼。

——但孩子想听到的是“保证不再这么做了”,ta由于隐私被窥探受到的伤害,并没有被看到和回应。孩子接受到的信息是:我的感情不重要。

3)过度解释型道歉

试图对自己错误的前因后果过度解释——虽然这有助于理性认知,但也传达了一种信息:我不愿意承担犯错的责任。因而可能升级情感冲突。

比如:

“我今天在单位很不顺,有一堆又一堆的事,还和同事吵了架。然后回到家看到你的房间特别乱,我心里就更烦了——所以吼了你。我知道我不应该吼你,但等你上班了,工作特别不顺,回家孩子还不听话的时候,你也会这样的!”

这样的道歉不但没有承担责任,还给孩子示范了一种负面的情绪应对方式。最重要的是:你听起来真的不是很抱歉。

4)一劳永逸式道歉

看起来是道歉,实则在堵对方的嘴,要求对方立刻原谅。

典型句式:我不是已经道过歉了吗?

比如:

爸妈总是在亲戚朋友面前说自己的丑事,反复抗议后终于得到了道歉,但爸妈道歉后却理直气壮地要求她不要再提此事,因为“我都道歉了,你该闭嘴了。”

“我不是说对不起了吗,你怎么还说啊?”

一劳永逸式道歉目的性太强,因而缺乏真诚性。这样说的爸妈,多半是因为不耐烦才道歉,并没有真的认为自己错了。

就算道歉是真诚的,孩子的情绪也不会立刻消散,亲子关系不可能马上修复。

是否原谅是对方的选择,所以道歉不会一劳永逸。爸妈应该对孩子的后续反应保持开放的心态,包括孩子仍然会提起这件事、感觉受伤。

为什么好好道个歉,对有些父母来说这么难? 

社会心理学家 Tavris 认为,父母拒绝向孩子道歉,相关心理动因可能包括:

1)想要努力维持“好爸妈”的自我形象

当伤害孩子的行为,与“我是爱孩子的好爸妈”这一自我信念相冲突时,爸妈会经历“认知失调(Cognitive Dissonance)”,需要修正行为或认知让二者相统一,才能让自己不感到困惑和难受。

比如:

爸妈偷看了孩子的手机,让孩子感到很受伤,爸妈的这一行为与自己是好爸妈的认知相冲突。

爸妈可以选择不再偷看孩子的手机,修正行为以符合认知;或者修改自己的认知,承认错误,承认自己是不完美的爸妈,修正认知以符合行为。这都是健康的处理认知失调的方式。

但是,爸妈还可能通过减少选择感来自我安慰。如“我担心她交到了坏朋友,除了看手机没有别的办法了解她的情况”,这种调节认知的方法就可能导致推卸责任型道歉:“要不是你交了坏朋友,我也不会看你的手机”。

在自我辩解的过程中,还容易产生“确认偏见”——通过不断为自己寻找支持性的证据,证实自己的认知。比如,把孩子回家和朋友玩回家晚,当做同龄人给孩子造成了坏影响的证据,支持自己必须要看孩子的手机来保护孩子的信念。

2)想要维护家长的专断地位

爸妈可能会觉得:轻易道歉,孩子就会不把自己当回事了。

——但这种担心是无稽之谈。

据 Baumrind 提出养育方式理论和相关研究,高控制(对孩子的行为设置明确的规则)和高关爱(对孩子的情感需要很敏感)的“权威型(authoritative)”爸妈,他们的孩子是更快乐、独立、社交良好、高自尊和心理健康的。

而高控制和低关爱的“专断型(authoritarian)”爸妈,以专横和霸道的管教方式为特征,特别强调自己的地位高于孩子,他们的后代在独立、社交能力、心理健康、学业表现上都会遇到问题。

3)试图保持自己的控制感和权力感

发表在《欧洲社会心理学杂志》上的一项研究发现,在犯错后拒绝道歉的人,短期内控制感和和权力感更强。

在某种程度上,道歉的人也将自己的脆弱展现了出来,把权力交给了对方。向对方道歉,也意味着让对方有权选择是否原谅自己。原谅需要时间,如果对方没有立刻原谅,确实会让人更难受。

但是,拒绝道歉尽管在短期内会更有控制感,却也得面对与对方更加疏远的长期事实。

一个好的道歉,包含这6个要素 

说了这么多,什么才是正确的道歉?

心理学家 Lewicki 发现,所谓“正确的道歉”,应该包含这六个要素:

表示懊悔(Expression of regret)

认识到错在哪里(Explanation of what went wrong)

承担责任(Acknowledgment of responsibility)

保证不再犯错(Declaration of repentance)

提出补偿(Offer of repair)

请求原谅(Request for forgiveness)

这6个要素也有优先级,最重要的是承担责任。这意味着认识到自己错在哪里,关心自己给别人造成了什么伤害,并且愿意纠正错误。

不承担责任的人,倾向于虚假地揽掉全责。典型句式:A:我错了 B:错哪了?A:哪都错了(其实不知道)B:更气了

当一个道歉中包含的6要素越多,就越容易得到原谅(Lewicki et al., 2016)。

举两个正面例子:

你早上没有按时上学,我感到很着急,但我不能通过骂你来发泄我自己的情绪。(承担责任)我很后悔骂了你,还骂得那么凶,你一定感觉很害怕很受伤吧?(认识到错在哪里、表示懊悔)我以后会努力平静地和你说话。你看,我在床头柜上写了便条提醒自己。(保证不再犯错)你能原谅我吗?我们一起来商量下,怎么解决这件事(提出补偿、请求原谅)?

我今天在单位很不顺,有一堆事还和同事吵了架。回到家,看到你的房间特别乱,我心里就更烦了——所以我吼了你(解释)。但这不是借口(但不过度解释)。即使在气头上也不该全撒在你身上(认识到错在哪里、表示懊悔),而是应该处理好我的情绪后,再来谈整理房间这件事(提出补偿)。下次我会注意,我很抱歉(请求原谅)。

一个好的道歉有什么作用呢?

Paul 博士在今日心理学(Psychology Today)上发表的文章表明,父母的正确道歉,可以:

增强ta的自我反省、承担责任和人际交往的能力

减少ta的偏执、受害者立场和责备倾向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的冲突处理模式

在家庭中,当父母能够克服自己对犯错的恐惧,调节内心的情绪并向孩子道歉时,爸妈就会开始与孩子建立更安全的关系(Ruckstaetter et al., 2017)。

反之,“不会道歉”的行为可能代代相传。

研究表明,如果一个人童年总是被批评,即使成年后受挫,可能仍然会引起恐惧、愤怒和羞耻。而容易感到羞耻的人即使有负罪感和同理心,在犯错时,ta们也会更少地道歉,更多地自我辩护、回避和攻击,甚至将错误归咎于对方(Ruckstaetter et al., 2017)。

我从小到大的感觉是,争执中父母从未说过抱歉,而总是习惯辩解。

但我花了很长时间才看到,爸妈没有学会道歉,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曾经没有被好好对待。

如果你要问这是不是和解?也许还没有。但我更知道如何进行课题分离、好好照顾自己了。

正确的道歉不是一种表面行为,它意味着你做了反思。

它的意义远非“在这件事上我做的不对”这么简单。

更重要的是,正确的道歉帮我们自己形成更灵活的人格观,不断实现自我成长,也可以教会孩子如何真诚、主动、温柔且有力量地处理冲突。

祝你可以有勇气完成一次正确道歉。

今日互动:

说说那些伤害过你的“道歉”

2021.7.6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长为什么不能好好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