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载中国大百科旗下《百科知识杂志》。
说明:原文较长,分四大章。
(一)历史进程篇(4)
隋的统一结束了中国社会长期割据的局面,强盛的国力和发达的陆海交通使国内香料流通和域外香料输入都异常便利。
《杜阳杂编》有载:“隋炀帝每至除夜,殿前诸院,设火山数十,车沉水香,每一山焚沉香数车,以甲煎沃之,焰起数丈,香闻数十里,一夜之间,用沉香两百余乘,甲煎二百余石。”如此焚烧沉香,历史上找不到第二人。
唐时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域外香料输入畅通无阻,“住唐”的商人不计其数,他们长期居留中国,足迹遍布长安、洛阳、开封、广州、泉州、扬州等地,香料是他们经营的主要品种,包括檀香、龙脑香、乳香、胡椒、丁香、沉香、木香、安息香等等。
同时,作为强大的帝国,各国进贡的香料也极为丰富,最迟进入中土的高档香料龙涎香,也在唐时进入中国。
《旧唐书》记载, 贞观15年,中天竺国(今印度境内)“献火珠及郁金香,菩提树,”其国“有旃檀、郁金香通于大秦”。贞观21年,堕婆登国(今印尼境内),“献古贝、象牙、白檀,并赐以杂物。”
唐代宫廷及权贵用香奢华,唐代的许多皇帝,如高宗、玄宗、武后等,都对香料十分钟爱,而且依仗国力之雄厚,在用香的品级和数量上,都远远超过前代的帝王。
唐宣宗之前,皇帝“宫中每欲行幸,即先以龙脑、郁金藉地。”
唐敬宗李湛还用龙脑香、麝香粉末造纸箭,与嫔妃们戏乐。宋人陶谷《清异录》记载,“宝历中,帝造纸箭、竹皮弓,纸间密贮龙麝末香,每嫔妃群集,帝躬射之。中者,浓香触体,了无痛楚,宫中名“风流箭”。
唐代宫中开始出现专门制作用香的口脂匠,历史上有“皇朝初,置合口脂匠二人”的记载。唐代官员依前代旧例,上朝前熏衣留香,奏事含香,甚至宫殿、官署等办公场所,都设香炉熏香。
唐中书舍人贾至曾有诗云,“银烛朝天紫陌长,禁城春色晓苍苍。千条弱柳垂青琐,百啭流莺绕建章节。剑佩声随玉墀步,衣冠自惹御炉香。共沐恩波凤池上,朝朝染瀚侍君王。”描写的便是朝堂设香炉熏香之事。
隔火熏香之法在此时开始流行,“隔火熏香”是指用云母片、银叶或其他隔火材料将香材和香炭火隔开的品香方式,此种销香之法既可消除烟气,又能使香味散发更加舒缓,虽然程序繁琐,但依旧倍受青睐。
虽然“熏香”不如“烧香”来得简单粗暴直接,但这种“只闻香气不见烟”的品烟方式,却能使香品的香气释放得更加舒缓,香味更加醇和宜人,而且也能增添诸如“红袖添香伴读书”的情趣,因而深得文人的喜爱,是中国香学中品香的主流方式,最能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优雅蕴藉之美。李商隐《烧香曲》中便有“八蚕茧绵小分炷,兽焰微红隔云母”之句。
爱香咏香自古便是文人清雅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唐时绝大多数文人都有咏香佳作,他们爱香成痴,品香入微,代表了唐代用香的最高境界。山林游览,宴会雅集,书斋品道,听琴读书,登高远眺,赏星览月,无不与香为伴。
王维写“螟宿长林下,焚香卧瑶席”、李白写“焚香入兰台,起草多芳言”、杜甫写“宫草微微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李贺写:“断烬遗香袅翠烟,烛骑啼鸣上天去”、白居易写“闲吟四句偈,静对一炉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