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时会在周末的时候带小小么逛超市。小家伙坐在婴儿车里,瞪着眼睛,嘴紧紧抿成一条线。
萌萌的脸蛋上写满了郑重其事,怎么逗都不笑。我心想可能是对超市的环境不熟悉,多来几次就好了。
有一次,么姥姥在超市里把小小么从婴儿车里抱了出来。那一刻,我发现小小么有些生硬的表情放松了。她眼神灵动地四处张望,打量起货架上的商品。逗她,她立刻就露出一个大大的笑容。
我突然意识到,除了哭和笑,小婴儿还有着更丰富的情绪。小婴儿不哭,并不代表着一切都好。我们要做的,不仅仅是让她不哭,而是让她感到舒适自在。
从此以后,带她去超市,我们会把她从婴儿车里抱出来,跟随她的视线去告诉她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不是推着她在超市里走来走去,我们自顾自地挑选商品。
我们也开始学着去辨别她不哭的时候的情绪状态,是满足的、开心的,还是紧张的、不安的。察言观色,然后及时地给予安抚。
不要以为小婴儿什么也不懂,其实我们对待他们的方式,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们。
心理学家安斯沃斯曾经做过一个实验。母亲和自己12-18个月大的婴儿进入一个看起来很舒服,类似于起居室的房间。
进入房间后,母亲坐下来,婴儿自由地玩玩具,探索房间里的其他事物。
几分钟后,一个陌生但友善的成年人进入房间,然后母亲离开房间,婴儿单独和陌生人待在房间里。
几分钟后,母亲又回到房间,陌生人离开房间。母亲单独和婴儿待一段时间。
在这整个过程中,研究者对婴儿的所有行为进行录像,以便之后对其反应进行分析。
实验一共二十分钟,安斯沃斯和同事们称之为陌生情境程序。他们根据不同婴儿的表现,发现了三种行为类型。
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
66%的婴儿当母亲在身边的时候可以自由地探索环境,和陌生人互动,当母亲离开时可能会难过哭泣,当母亲回来时,会很快地靠近母亲寻求安抚。
回避型依恋(avoidantly attached)
20%的婴儿回避和忽视母亲的存在,在母亲离开或回来不表现出情绪。母亲在时不去注意;母亲离去亦显不出紧张痛苦;母亲去而复返非但不表高兴,反而回避或很慢才向前迎接;陌生人出现时无特殊反应。不会去探索环境,不管谁在那里。面对对待陌生人和母亲是一样的。
矛盾型依恋(ambivalently attched)
还有些婴儿即使当母亲就在身旁,面对探索和陌生人时依然会感到焦虑。当母亲离开时,会非常的沮丧;当母亲回到身旁时,又变得很矛盾,明明想跟母亲保持亲近却充满愤怒,当母亲开始注意他时又会想要反抗。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婴儿的不同行为类型呢?经过研究,安斯沃斯发现了这三类婴儿的母亲对待他们的方式存在差异。
第一类婴儿的母亲为婴儿提供了更多的情感和刺激,更照顾婴儿的情绪和感受。
第二类婴儿的母亲通常是没耐心、对婴儿不敏感或表现出负面的反应、并拒绝身体接触等反应。
第三类婴儿的母亲照顾能力差、不懂得如何满足婴儿的需求。而且母亲的行为不一致,有时满足婴儿的需求,有时忽略了婴儿的需求。
安斯沃斯的实验为鲍尔比(依恋理论的提出者)的研究提供了证据。鲍尔比认为,婴儿对父母,特别是对母亲的反应和这些早期经历,是后来成年人际关系的工作模型。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形成了积极的工作模型,认为自己是值得被爱的,父母也是值得信赖的。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认为没有人需要自己。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对自己有一个负面的认识,常常为了获得关注夸大自己的情绪表达。
随着心理学家们的进一步研究,遗传因素也被纳入考虑,但母亲(主要照顾者)对待婴儿的方式仍旧是影响婴儿行为类型的重要因素。
怎么样才能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呢?
7*24小时全勤呵护,满足孩子的生理需求(吃喝拉撒),提供最舒适的房间、优质的营养品、最好的教育,常常抱着孩子、拥抱孩子,这样满满的爱,肯定能够养育出安全型依恋的孩子了吧。
但是事实上,安全型依恋和爱并不是一回事。爱孩子不一定会产生安全型的依恋。除了爱和悉心的照料,孩子们需要得更多。
爱,通常指的是我们对孩子的感觉。安全型的依恋则关注孩子的情感需要。
悉心的照料,是以任务为导向,孩子饿了哺乳,尿不湿脏了换尿不湿。而安全型的依恋则关注此时、当下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着什么。比如孩子不高兴了,父母通过模仿孩子的表情表示理解,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
有时,为了给宝宝拍一张笑着的照片,你可能会逗她玩。而安全型依恋类父母则把互动的主动权交给孩子,由孩子决定互动的开始与结束:抓住宝宝累了的信号,把拍照推迟。
你可能会想尽一切办法养出最聪明最可爱的孩子。而安全型依恋类父母更关注当下与孩子的情感交流,全身心地陪伴孩子。
也就是说,只有关注孩子的内在需求并安抚孩子的情绪,才能建立与孩子牢固的情感联结,给予孩子足够的安全感。对于小婴儿而言,这更多的是通过非言语交流完成的。
2000年的一项研究发现,亲子关系最关键的地方不在于照料得怎么样,也不在于父母与孩子之间的爱如何,而是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非言语交流的质量。
小婴儿需要被理解,需要与父母进行非言语的情感上的交流。而且,这种交流是双向的,小婴儿通过你的语调、手势理解你,然后以哭闹、哼唧、微笑等方式回应你。你呢,看到小婴儿哭了,一边回应他们,一边满足他们饿了、冷了的各种需求。慢慢地,安全型依恋就从这种互动与交流中产生了。
研究表明,这种互动与交流对婴儿的发育非常重要。同样地,妈妈们也能从中获得一种类似于”陷入爱河“的情感体验。这就是为什么妈妈们抱怨太累、睡不了整觉时心里仍有种幸福感的原因。
具体该怎么操作呢?
一、学会理解宝宝发出的信号
二胎妈妈们知道,其实满足宝宝的需求没有一个统一的公式。每个宝宝都有着自己的性格和喜好。有的喜欢热闹,有的喜欢安静。适合别人的未必适合自己。关键是学习你的宝宝的信号,然后做出相应的回应。面部表情、肢体动作和发出的声音都是宝宝发出的信号。
比如,看到爸爸妈妈回家了,宝宝们会伸开双臂,表示他们要爸爸妈妈抱。急促的低沉的叫声可能表示饿了,而连续不断地叫喊可能表示累了想睡觉了。
留意一下宝宝的喜好。他们最喜欢哪种抚摸,是摸头还是摸肚子,力度怎么样。他们喜欢什么样的运动、声音和环境。有的宝宝喜欢被抱着轻轻晃动,有的喜欢被抱着走来走去,有的喜欢轻音乐,有的喜欢被抱到户外玩耍。以他们喜欢的方式对待他们,为他们多多创造愉悦的体验。
当然,有时,宝宝很难安抚,比如长牙的时候、生病的时候。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尽力地安抚他们,宝宝们是会看在眼里的。
二、和宝宝进行非言语交流
1.眼神接触
你充满感情地看着宝宝,他们捕捉到你眼神中传达的爱意,并感到放松和开心。保持眼神接触,是非言语交流的一种重要形式。
2.面部表情
不用说话,你的脸就能传达很多种感情。当你和宝宝交流时脸色是平静的,他们会感到安全。但是如果你看上去非常生气,或是焦急、害怕,宝宝们会捕捉到这些消极的情绪,感到不安全、不确定。
3.语调
宝宝们虽然不理解你说话的内容,但他们能体会出不同语调的差别,是冷漠的、严厉的,还是温柔的、关心的。
4.抚摸
你抚摸宝宝的方式其实传达出你的情绪状态,是平静的、紧张的,还是放松的、失落的。你给宝宝洗澡的动作,你抱宝宝的方式包含了很多的情绪语言。
5.身体语言
你坐的样子、走的样子对宝宝而言包含着很多信息。以一种放松的姿势坐着,向宝宝倾斜,他们会感觉到你对他们的态度。
三、和宝宝一起聊天、玩耍
你的身体语言、说话的语调和充满爱意的抚摸都是和宝宝交流的重要方式。当宝宝发出了想玩耍的信号,你可以通过交换笑容、用哼哼声响应宝宝开始和宝宝的游戏时光。注意宝宝疲惫的信号,不要让他们玩得太累了。
说到这,建立安全型依恋似乎很复杂、很难达到。有妈妈会说有时我理解不了宝宝的信号,我不知道他们想要什么,想做什么,我是不是不合格。
其实不是这样的,你不用每次都要理解宝宝的信号。只要你努力去理解,去回应宝宝,你和宝宝之间的情感联结就是牢固的。当然,如果你的回应合乎宝宝心意,情感联结会更牢固。你不用成为“完美”的父母,只要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最后,安全型依恋法则其实不仅仅对宝宝适用,对大一些的孩子甚至是青春期的孩子同样适用。其核心在于尊重孩子内心的声音和情绪,努力去孩子达成情感上的联结。这比爱孩子更重要。而非言语交流其实是我们努力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