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

最近读了一些民国时期的书,对胡适其人有所了解,《四十自述》这本书则更加细致地讲述了胡适的生平,和他在新文化方面的建树。

胡适,字适之,是安徽绩溪人,童年时在家乡接受私塾教育。胡适童年和少年时期所受的教育得益于她的母亲,一个特别明事理的女人,就像书中所说:“我的母亲虽然不识字,却把她的全部希望放在我的教育上。”这让我想起了现在社会的父母,为了孩子读书,同样具有超前的教育意识。可见任何时代,父母对孩子的爱都是无私的,她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有所作为,能在社会上立足。

胡适的母亲为了让胡适好好读书,给了私塾先生高于三倍的学费,九年的家乡教育,为胡适将来的成就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胡适在书中说: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这就是言传身教的结果。

1904年胡适离家去上海读书,那时他只有12岁,孤零零的一个小孩子,所有的防身之具只是一个慈母的爱,一点点用功的习惯,和一点点怀疑的倾向。想起了陆游的一首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爱是伟大的,母亲即是有万般不舍,也会让孩子去闯荡人生。那时的胡适离家时,估计心情也是千回百转,那样一个小小的少年,离家远行,只为了求学上进,注定了胡适的一生,将会充满坎坷,历尽磨难,方能成大事业。

他在上海六年换了四所学校-梅溪学堂、澄衷学堂、中国公学、中国新公学。他在“中国公学”学堂时,他和学友创办了一个《竞业旬报》,并发表了许多白话文体裁的文章,由于那时的白话文训练,使胡适日后有机会成为了中国文学革命运动的开路人。在上海期间,他习读了许多诗集,他的兴趣转移到了诗词歌赋,从此走上了一条文学史学的道路。

读到胡适的“逼上梁山,开始文学革命”。我对胡适其人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胡适从问题青年,到考取庚子赔款官派留学,再到后来的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他的一生可谓璀璨斑斓。通过书中的讲述,也使我深刻理解了”文学革命”的意义,那就是必须从思想上有所觉悟,文学的生命必须用一个时代的活的工具来表现一个时代的情感与思想,文学的革命是用白话替代古文的革命,是用活的工具代替死的工具的革命。由胡适等一代学者倡导的文学革命,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

胡适在《文学改良邹议》中说:“文学者,随时代而变迁者也,一时代有一时代之文学,各因时势风会而变,各有其特长,今日之中国,当造今日之文学。”胡适的真知灼见,对后世之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今日的文学出路何在,如何发展,我辈需当努力!

你可能感兴趣的:(我读胡适-【四十自述】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