属中医“胸痹”“心痛”范畴。临床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心前区刺痛。胸痹,是指胸部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一种疾病,轻者仅感胸闷如窒,呼吸欠畅,重者则有胸痛,严重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
患一:胸闷,心悸气短,偶尔刺痛
诊:流痧(黑痧)
引: 清 · 林屋山人《痧症全书·看凉热第四》痧犯心则心痛或心胀。《痧症全书·分表里第五》痧感肌表。人不自知。则入半表里。故胸中作闷。
治:膻中 主治病证:咳嗽,气喘,咯唾脓血,胸痹心痛,心悸,心烦,产妇少乳,噎嗝,收缩。
劳宫 主治病证:心痛,心悸,癫狂、痫,口疮,口臭。中风,善怒,发热无汗,两便带血,胸胁支满,黄疸。
果:刮15次痊愈。至今为止,未复发。
注:这个案很特殊,个别时刮了膻中穴。主要以单穴 劳宫 为主。每只手刮1小时,两只手2小时。每只手磨刮出大量黑痧之后用油擦掉,继续刮,就这样每天刮,连刮15天,直至黑痧变淡,到刮不出来。所有症状,胸闷,气短,心悸,刺痛,消除,痊愈。至今未复发。(单穴治愈心脏病例,仅此一例,同道参考。)
另:劳宫补心阳,强心脏(造气,一穴通心通经,通,清,补,治,皆具。);清流痧(黑痧)重中之重,会另写辫痧内容;单穴调治心脏病,适合没有学过砭法的患者尝试,供大众参考。
患二:胸闷,心悸心慌,刺痛,身体各种不适。
诊:阳虚(心阳虚,脾阳虚,肾阳虚)
引:心痛者,風冷邪氣乘於心。 心為諸臟主而藏神,其正經不可傷,傷之而痛為真心痛,朝發夕死,夕發朝死。 心有支別之絡脈,其為風冷所乘,不傷於正經者,亦令心痛,則乍間乍甚, 心為火,與諸陽會合,而手少陰心經也。若諸陽氣虛,少陰之經氣逆, 謂之陽虛陰厥令心痛,其痛引喉是也。
虚劳:秦越人始发虚损之论,谓虚而感寒,则损其阳,阳虚则阴盛。盖饮食多自能生血,饮食少则血不生,血不生则阴不足以配阳,势必五脏齐损,越人归重脾胃,旨哉言矣。(升清降浊,治心亦实脾)
师言:心脏的动力来源是肾,肾阳不足,好比汽油不能转换成动能,“动动停停”。治疗心脏病,必用兴阳之法,方可得心应手。
调:患嗜烟,熬夜,饮食起居不定。虚(升清降浊,兴阳固虚)。施砭4次,症状消除,临床愈。
注:治病症,殊不知病的是“人”。病症只是这段时间的一个外显点,人不变病气依旧在(很多客人症状改善就“没影”了)
患三:胸闷,心椎刺痛
诊:气郁(肝郁气滞)
引:弦为肝脉,应见于左关,尺弦者,水寒不生,木郁于水而不升也。木不升则脾必陷,肝脾所以升清阳,肝脾郁陷,清阳不升,是寸之所以微也。阳不敌阴、则阴邪上犯,浊气填塞,是以胸痹。宫城逼窄,是以心痛。所以然者,贵其上焦之清阳极虚也。
元.王安道在《医经溯洄集.五郁论》中指出:“凡病之起也,多由于郁,郁之滞而不通之义”。
《丹溪心法.六郁》中又说:“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
厥心痛,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心痛甚者,脾心痛也,取之然谷、太溪。
厥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肝心痛也,取之行间、太冲。
李师言:诸脏能补,惟肝不受补,肝言疏泄调达,肝气郁积导致肝脏气滞血瘀,则肝病丛生,瘿瘤、抑郁症、妇科病等由此派生。
肝言条达,有借道治病之巧,治肝胆病能调五脏。
胆经、三焦经,同为少阳经,实为一经,手臂上的叫三焦经,腿上的叫胆经,谓同名经。
心包经和肝经同为厥阴经,谓同名经,在臂为心包经,在腿为肝经,肝血的淤滞可以借心包经宣发。
三焦经和心包经都能为肝郁抒发借道,但是三焦经疏导肝的气郁,心包经疏导肝的血淤,侧重不同。
五脏之病有十之六七是肝引起的,肝心痛,疏肝理气,事半功倍。
调:疏肝实脾
果:刮1次,症状消,临床愈。
患四:胸闷,心慌,椎刺痛。心痛到睡不着觉的那种痛。
诊:血淤(气郁、寒凝血淤)
引:心中寒者,其人苦病心如啖蒜状,剧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其脉浮者,自吐乃愈。金之味辛,心中寒者,火衰不能制金,金反侮火,故心中时作辛味。剧者寒水侮火,故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譬如虫注之痛楚也。其脉浮者,寒瘀胸膈,必自吐 之乃愈也。
邪在心,则病心痛。喜悲,时眩仆。视有余不足而调之其输也。
病在肝,俞在颈项。病在心,俞在胸胁。病在肺,俞在肩背。病在肾,俞在腰股。中央为土,病在脾,俞在脊。
师言:流水不腐,户枢不蠹,有些人瘀滞太厉害,他的血没有活力,就像一潭死水,这种人就会生病,我们刮痧是让他整个人气血流动起来,死水变成活水,死气变成活气。
《血证论》言:“一切不治之证总由不善去瘀之故,凡治血者,必先以去瘀为要。”《医经溯洄集·五郁论》:“凡病之起也,多由乎郁,郁者,滞而不通之意。”其原因在于血瘀。
果:刮4次,症状消,临床愈。
临症随笔整理:
临症“胸痹”“心痛”,病因错综复杂(例如:血淤的患者兼有气郁…阳虚的人兼有痧胀…)
临症之际,当潜心会通各门,参究施治,庶不致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