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物研究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

【摘要】针对中医药人才的培养要求,通过分析中医药专业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的现状,对研究生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进行整合、优化、提高,构建适合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校本教材,提高中医药院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研究生中药学专业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的重要专业课之一,在中药学类专业人才培养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本科专业药学专业、药物制剂专业均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同时,中药学专业特别是中药制剂方向的研究生也多开设了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是影响研究生教学质量的关键因素,也是学科建设重要的内容。本文针对中医药院校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的现状,结合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情况,浅析对该课程建设的体会和思考。


  一、教学现状分析


  1.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是教学活动中重要的一环,只有充分了解并分析教学对象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才能有的放矢开展教学活动。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源较广,主要包括中药、药学、药物制剂、医药营销等,因此,大学期间,有的专业开设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这一课程,学生有一定的基础,在研究生阶段,有深入学习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学习要求,而有的学生的在大学期间并未接触过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因此,在研究生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期间,教师应加强学生知识结构的了解与分析,提高教学的针对性。


  2.教材分析


  教材是供教学用的材料,是教学知识的载体,也是学生学习的依据及重要的资料。目前,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选用情况,主要有三种情况。有的中医药院校以“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科教材为研究生教材。由于本科生与研究生在知识结构上还是存在一定的差距,以本科生教材为研究生教材,一方面缺乏区分度,同时,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低;一些中医药院校在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无固定教材。教师上课根据自己的兴趣、自己研究的范围,采用知识点、专题的形式开展教学,这种没有固定教材的教学方式,一方面,教师可以站在知识的前沿,紧跟科学发展的节奏,但另一方面,这种教学方式也存在教学缺乏系统性,学生无所适从等缺点,并不利于学生知识的掌握。还有的院校会采用研究生教材,但中医药院校选用的多为中西医专业通用教材,中医药特色不明显,中医药理论在教材中并未涉及,这样不利于中药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也不利于中医药理论的传承与发展。


  综上所述,中医药院校中药学专业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选用情况多元,开发适宜本学校,适宜专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材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课程建设主要措施


  1.构建“一轴两面”的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20世纪60年代迅速发展起来的药剂学分支学科,近年来,随着数理、电子、生命以及信息科学的发展,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研究手段日新月异,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同时,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本质上是一门交叉学科,与药剂学、生理学、药理学以及数学联系紧密,在有一定课时要求的前提下,要求学生系统掌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知识,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可取的。因此,我们根据该课程的特点,整合教学内容,构建了“一轴两面”的教学内容。“一轴”即为药物的“体内过程”,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的生物因素与药物效应三者之间的关系,同时应用动力学原理,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量变过程。从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定义可以看出,该学科的中心研究对象即为药物的“体内过程”,具体包括“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因此,抓住“体内过程”这“一轴”,让教师的教学更有重点,学生学习更有侧重;所谓“两面”,即为“定性和定量”两个层面,生物药剂学从“定性”的角度研究药物的“体内过程”,而药物动力学从“定量”的角度研究“体内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构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一轴两面”的学习内容,同时提高教学和学习效果。


  2.灵活应用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指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一定的教学目的,根据特定的教学内容,双方共同进行的一系列的活动方式、步骤、手段和技术的总和。传统教学方法包括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等。结合我校学生实际,在研究生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中,灵活采用探究教学法、迁移教学法以及实验教学法等,学生的思维能力、动力实践能力得到全面提升,提高了教学质量。

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物研究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_医药论文投稿_药学论文网

你可能感兴趣的:(中药学专业研究生《生物研究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建设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