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录《新教育》---朱永新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三章

新教育有四大追求,或者说四大改变:一是改变教师的行走方式,二是改变学生的生存状态,三是改变学校的发展模式,四是改变教育的科研范式。

新教育实验最重要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师的发展,或者说教师的专业成长。

学校管理最最灵魂最最核心的东西就是用教师的专业发展带动学校的发展,影响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成长,则永远不会有学生的成长,如果没有教师的快乐,那就永远不会有学生的快乐。

没有阅读的学校,他不是学校,没有阅读的教育,他不是教育,因此整个书香校园是学校文化建设最重要的根基。有阅读的孩子,他就有底气,他就很从容,他就有自信,他就能用对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惧怕应试。有了阅读的教师,他也有底气,也有灵气,不再为分数为考试而活着。

教育科研关注鲜活的教育生命,最关键的有两条,一是关注教室里发生的事情。教室是教育的舞台。几乎所有重要的教育事件都发生的教室里。二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存状态。新教育实验提倡让教师和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教育科研部门的同志,研究教育理论的专家,应该走出书斋,走进生活,走进教师与学生的心灵。要真正沉静下来,耐得住寂寞,那些伟大的成果必然来源于真实的教育生活,同时又是影响和改变我们的教育的生活的。

第四章

行动就有收获

新教育的六大行动简单的可以用听、说、读、写、网络、课堂,来阐述所有的学校,都可以做,都可以去实践。

一营造书香校园;二师生共写随笔;三聆听窗外声音;四培养卓越口才;五构筑理想课堂;六建设数码社区。

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一个仅仅读教科书的学生,绝对不是一个发育优良的人,他就是一个精神发育不良的孩子,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与他们的阅读都是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集体阅读的方式,对于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凝聚力有很大的作用。有时候我们一个人读,都读不下去就丢在了一边了,但当你要讲的时候就一定要读很多,很多你读不懂的地方,你真正用心读进去就能把它读懂。平时不感兴趣,但当你要写论文,真正读的时候你发现可以读得懂。过去没有时间的,因为有压力也可以读了。所以读书沙龙、读书俱乐部是很好的组织形式。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通过教育日记、教育故事和教育案例分析等形式记录、反思师生日常的教育和学习生活,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学生的自主成长。

如果说阅读是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前行的话,写作其实是站在自己的肩膀上攀升

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为了写得精彩,就必须做得精彩,活得精彩。慢慢养成习惯,阅读、思考、写作便成为教师和学生的日常生活方式,终身受益。

师生共写随笔就是倡导师生立足于每一天的教育、学习生活,在写随笔的过程中,体验生活,反思自己,促进超越自我。

当然写只是形式,以写带动的却是阅读,是思考,是实践。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名气。

没有思考的教育永远是不成熟的教育,永远是不可能持续发展的教育。

一个人只有找到自我成长的途径他才能有持续发展的源源不断的内在动力。

人在旅途是需要路标的,书本中的资源不够,校园的资源也不够,我们要重视用好校园外的资源,给孩子们更多的启迪与思考,更多的借鉴与选择。

一个学生愿意讲话、敢于讲话、敢于表达思想、能清晰地表达思想,表明这个孩子有强烈的自信心。自信心对于一个学生来说,是安身立命之本。在社会上,没有自信心,就难有真正的竞争力。

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让孩子思考,让孩子说话,让孩子讨论,让孩子争论,让孩子真正地“说起来”。

构筑理想课堂是指通过创设平等、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通过在人类文化知识和学生生活体验之间形成有机的联系,实现高效的课堂,并追求个性的课堂,从而实现知识、生活和生命的深刻共鸣。

积极的儿童生活方式:晨诵、午读、暮省

晨诵:用诗歌开启新的一天  午读:用美丽的童书滋润童年  暮省:学会反思的生活

晨诵的目的主要不在于记忆未来可能用到的知识,不是为了进行记忆力的强化训练,而在于丰富儿童当下的生命,在于通过晨诵,既养成一种与黎明共舞的生活方式,又能习诵、领略优美的母语,感受诗歌所传达的感恩、优美及音乐感 。所以,新教育实验开发的晨诵,是一个结合了古典诗词、儿歌与儿童诗、现代诗歌的复合课程。词句优美,儿童在吟诵时可以感受与理解,传递人类美好的愿望与情愫,是新教育晨诵的三个基本特点。

暮省指的是学生每天在完成学业以后,能够思考与反省自己一天的生活,并且用随笔、日记等形式记录下来,同时师生之间也可以通过日记、书信、批注等手段,相互编织有意义的生活。

如果能够让日记伴随自己的一生,如果能够坚持记录自己的生活反思自己的行为,每个人都可以做的更好。

素质不是知识与能力的拼板,而是一个人的完整的理解力与创造力。素质教育不是简单地增加一些文艺、体育的课程,而是通过一种整合的生活方式,并结合学科课程的学习,把那些真正对于一个人一生有用的东西教给学生,让教师与学生真正能够过上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你可能感兴趣的:(摘录《新教育》---朱永新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