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祝福》解读鲁迅写作密码,跟着大师学写作

通过思维方式上看作家,我一般会把他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理性思维类型,一种是感性思维类型,我发现人是一个很奇怪的动物,在人身上,感性与理性是很难调和的两项特征,一般感性强的作家小说、诗歌写得好,他们通过自己独特的视角,看着一个虽然是不全面,但却是一个具有鲜明色彩的世界;一般理性强的作家写杂文、文学理论比较好,他们具有较强的概括性和理性思辨的能力,他们可以把单一的事件进行理性的归类概括,从而找出现实世界里任何“剧情”与其他剧情的相似之处。

image

我们从其能力特征来看,两者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方向,自然调和起来是非常的难,以此,我们来看鲁迅,虽然研究鲁迅的人很多,但有些似乎都带着不同深度情感而出发,最后归于情感而结束,最后得出的结论大多就是伟大的。而出于实用的角度,在此我还是希望带着理性的心态,真正的从他的作品中挖掘到我们想要的文学价值,这才是最重要的,因为鲁迅就是这样一个既可以保持理性,又可以随时利用感性抒写的作家,因此我们对于他的成就解读,不如对其作品的解读更具有意义。

很多人喜欢写作,但不喜欢读书,都知道读书是一件很耗费时间的事,而写作,如今是可以直接投稿变成一种劳动变现行为,因此很多人想绕过阅读的过程和经历,而直接进入写作阶段,我在此是持非常怀疑态度,我始终认为阅读是写作爱好者无法绕过的必经之路,今天我们通过对鲁迅的《祝福》这篇小说的解读,来分析鲁迅的创作特点,从而获得我们写作的启发。

关于理性与感性的写作参与思考

我们在鲁迅的最早期小说里看到“吃人”的批判,当时鲁迅对于写小说应该还处在探索期,当时的那篇《狂人日记》还带有明显的理性特征,纯理性角度是写不好小说的,因此很多人对鲁迅的杂文印象深刻,那简直就是笔杆子当枪杆子用的效果,在《狂人日记》里的第三小节里最后那段内容:歪歪斜斜每页上都写这“仁义道德”几个字****……****满本都写这两个字是“吃人”!

image

在这篇小说里其实是理性与感性不协调的,上面我挑出的这段内容,你会发现很像他的杂文,因此这篇小说相对他的其他作品来讲,自然就不能算是一篇具有较高文学艺术价值的小说,为什么理性太强会影响小说的文学艺术价值?因为理性指向的是实用价值,文学艺术的指向是超实用的,因此在鲁迅的杂文里更多的是体现其思想性,而在小说里虽然表现出其思想价值,但我们应该尊重其首先具有的文学价值。

不管文学理论里对于理性与感性的解释有多么的复杂,其实归结为最主要的就是我们理性的思考,引领的文学艺术创作往往是具有狭隘的视角,并且倾向于主观的说教,而感性的视角往往就是一个作家感性所感知的世界,它不具有以说教和意识形态为主导,因此具有一定的超功利特性,就像过去,意识形态会随着时代变迁而改变,比如口号,快的几年一换,慢的也不会超过二三十年,而艺术性超功利的感性思维,却关注的是一些普世的、人道的、真善美的永恒性价值,这些承载会影响很长时间。

关于《祝福》的文学艺术思考

当到了鲁迅创作《祝福》的时候,理性的说教内容已经完全没有了,甚至连自己的情感也被深深的隐藏起来,他以第一人称视角的“我”看到祥林嫂的人生命运,却并没有产生主观性的悲悯情感表达,而是一种冷冰冰的看世界的眼神,然而恰恰是以这种方式,才具有了比《狂人日记》更有深度的艺术价值。

image

对于祥林嫂的死,作者通过了各层的礼教对人的戕害,造成了祥林嫂的灵魂逐渐的熄灭了生命之火,最后作者描述说,只有通过她的一双眼睛才能确定她还活着,可见这种戕害的深度与过程的残忍程度,各层的礼教本身表现出了一种矛盾让祥林嫂走任何一条路都是绝路,比如夫权是要祥林嫂守贞,而族权又要把祥林嫂嫁给贺老六,最后连阎王爷这里的神权,也要不分青红皂白的把她劈成两半才算完成她再嫁的惩罚。

在这篇小说里,如果仅仅是这些,还不足以肯定这篇小说的文学价值,因为对于礼教的批判是理性化的,只有在写礼教与神权的多重错位的矛盾,才是作者进行了文学的艺术化处理,但这显然还不够,我们会发现作者对于一些主要事件的过程都给特意的遮蔽了,而仅仅保留了第一人称“我”所看到的,这个视角看到的内容其实极其有限。

作者是淡化了故事情节,放弃了全知视角叙述,完全不同于我们看过的那些以故事情节环环相扣的方式来写的小说,情节在作者的作品中已经基本的退出去了,如果大家对外国文学熟悉的话,在卡夫卡的作品里会看到这种情节退出的艺术特征,故事情节以前是我们小说的主要内容,在他们这里却刻意的被遮蔽,在鲁迅的多篇小说里都有这种现象。

如《孔乙己》的窃书和被打的情节都是主要情节,但却被作者隐藏,祥林嫂的死也是被隐藏的,《风波》里七斤的辫子被剪的情节也是被隐藏的,那作者在剩下的这些内容里主要想表现的是什么?目的又是什么?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他们隐去情节,剩下的表达都是指向我们读者的感受,一种情感的被错位而引起的读者的心理反应,可以说这种写作发方式是不同于我们常规的情节表达方式。

image

这种错位的感受在祥林嫂这里就表现的是夫权、族权与神权的矛盾错位,让祥林嫂无法做出一个可以避免矛盾的选择,无路可走,不再嫁,婆婆不同意,再嫁就是不贞,神权和夫权不同意,于是就只有自己拯救自己,怎么拯救,就如今天我们的人这样,都不相信这些就可以了,然而祥林嫂毕竟不是当代人,她信了,她就必然走向悲剧的命运结局,同时作品里描写的节日与祥林嫂的死,形成了一喜一悲的反差,表现出了一种节日与命运悲剧的错位。

这样的故事如果以理性的方式那就是通过杂文的方式告诉我们,如果进行艺术加工,就像《祝福》这样以祥林嫂的方式告诉我们,而通过艺术化的小说,我们要理解就需要用感同身受的联想体验,同时这种体验往往更能触动我们的灵魂,这就是小说艺术的魅力,当然杂文也有艺术性,只是艺术更多的表现在文本结构与思想的结合,小说的艺术是给予我们一种立体化的联想体验。

透过鲁迅的作品,我们看到理性在小说里的应用,同时看到这种对于情节的淡化,用情节退出,读者感受来代替的参与小说欣赏方式,带来的更为直接、鲜明的艺术体验,是我们值得学习的。

文:饼子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祝福》解读鲁迅写作密码,跟着大师学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