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章节依然读三遍,三遍之后由第一遍的新鲜、对整体思路的了解,到第二遍发现其中的内在联系,再到第三遍读通了整个内在的逻辑关系,心里很是舒服,之后美美的、安心的谁了一个午觉,哈哈。
笔记中的每个点都包含知识点+思考点+行动点,把三者进行了自由的思考糅合。
【1】技能就是一个人的装备,每多一件装备,人就强大一些,所作所为就会在一个更高的层面上。
很少有什么技能是“闲技”,只要它能与其他技能结合起来。就会形成“多维度竞争力”。
在我个人狭隘的世界里,一直总想着坚持把一个技能做到最强就是最好的,其他方面的技能一般般就可以。至于将各个技能通过内在关联联系在一起,我从来没有思考过。同时,也没思考过自身到底有多少技能,哪些技能强,哪些技能弱,哪些技能是能够关联在一起发挥多维度竞争力的,导致自己平日里在匆匆忙碌之后休闲下来就容易焦虑自身的发展与对自身技能的综合判断。
有一句话说的好:盲目的忙碌,其实就是在退步。我是深有感触的。
笑来老师提到的“琴、棋、书、画”就是被普遍认为的“闲情逸致”,以至于我老公对这四个字都有了排斥的想法,可见大众对这件事情有着唯观而不自知的看法。殊知这四字学到的技能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思维模式。所以很多普遍的事情会有大多数人去做,但是做完之后有多少人真正做到了精通,把他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有可能只有少数人。
现在包括以后就要提醒自己在工作中面对自己的技能要给予肯定,有缺陷的地方也要给予肯定,并进行改进,搞懂它,不要让这种武断的情绪影响自己的工作和生活。
对待孩子也是一样,既然自己看到了这样的认知,除了工作和生活,教育孩子也一样,要坚持。
【2】 有关“学英语”的但都没学会的故事
笑来老师讲到20世纪70年代的人,在长大的过程中都听说过英语的重要性,也都学过英语(只可惜,学了十几年,可能连门都没入)。绝大多数人从一开始就认定“其实学了也没什么用”,也有不少人将信将疑地“学”了一阵子,最后得出“我没有语言天分”的结论,反正到最后,只有极少数人能真正精通。
可事实上,英语这东西用不着“精通”,只要够用就行。
后来呢?20世纪70年代出生的人,在20世纪90年代大学毕业,那时没有人能预见:再过10年,全国人民都有机会出国旅游。只有之后出去跟团走,当瞎子,聋子。
可是,后悔已经来不及了。时间在惩罚愚昧者的时候,只会毫不留情——这也是绝大多数人面临的尴尬局面。
这个故事我几乎都重新拿键盘码了一遍,主要是让自己再重复一遍这个故事,相当于读了第4遍,也有效刻入大脑,因为英语也是我的痛啊,学了18年,至今也没学成,口语还是吞吞吐吐。
平日里刻意和宝贝说英语,但还是有放弃的念头,我这种教法没有引起宝贝的兴趣,她只对学习英语的游戏稍感兴趣。这个成了我时不时就会想起的一个焦虑。
【3】上述不成功的原因1:最基本的原因:
他们低估了学习任何一项技能所需要的重复练习次数。
重复,是从笨拙达到熟练的唯一通道。
“无它,手熟尔”——通过大量的重复动作,最终使大脑中两个或者多个原本并无关联的神经元之间通过反复刺激而产生强关联。至于需要重复多少次和基础有关。
这个基本原因我是感触很深。我其实不算聪明之人,但从小到大学习就是要坚持和烂笔头“重复”进行完成的。到现在工作这么多年,重复练习也是我必不可少的部分之一,但效果不是很显著,和自身对这件事情赋予多大的意义很有轻重关系。
宝贝平日里遇到一些自己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时,我总是去鼓励她,告诉她只要使用正确的方法多多练习就可以的。包括她做到的一些事情之后我除表扬她之外还要告诉她为什么她做到了。这让我的宝贝到现在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具有了一定的耐心和耐力。
拓展训练的时候,带着恐惧和好奇她会去尝试,只要有一次在空中爬过去了,接下来她会最少去爬8—10次,屡试不爽。这个过程我和老公都没有刻意去提醒她多练习几次,只是静静的看着她,观察她。
所以一个笨拙的人虽然想法简单,但是靠重复、靠执着总会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练就一项技能的基本前提。
【4】很多人学会开车之后,能够体会到大脑的神奇力量——到最后,大脑已经把方向盘、刹车和油门“内化”成身体的一个“器官”。
转弯的时候,方向盘就好像长在你的手上,刹车、油门就好像长在你的脚上——完全是一体的。
车这个工具我们都能运用自如,就好像和自己融为一体。其他工具也一样,一旦我们能够熟练使用,它都会被大脑“内化”成身体的一部分。与此同时,在大脑里,一些原本不存在的神经元关联形成并固化,指导无法消失。
还有手机上的虚拟键盘等都是因为重复的使用,我们每天得用手机上的键盘打多少字啊,使用的频率很高,一天一天积累下来,怪不得用的这么溜是有原因的。
所以现在我就在想其他我要去学的工具也一定能行,如果不行还是重复的少,不能坚持下来。我老公鼓励我学电动车,我好害怕,害怕被别人蹭倒了,害怕那么快的速度在马路上行驶,但是我开车就不害怕,反而越开越爽,甚至有一种想买跑车飙车的冲动。
陈述出自己的想法来,进行对比可以看出我其实一直不愿意学电动车的原因在于它没有像车有车舱的保护下的快速度,这是根本原因,其次速度快容易把我的脸给吹坏,老化,这是次要原因。
电动车其实从功能上来说还是有好多好处的,像自行车一样小,像汽车一样跑得快,不堵车,去哪里都方便停留办理事情,更方便的是接送孩子很方便,家庭必不可少的一件工具。
说到底,还是要重复练习,一定可以的。
【5】小时候没有养成兴趣爱好,这是很吃亏的(究竟有多吃亏,他们一辈子都没有机会弄明白)。
这话我听着就像对我说一样,但是又好像不是对我说一样。我小时候喜欢画画,写字和笛子。画画和写字去重复练习了,有更强的美术功底,至于学笛子的过程是自学,遇到困难就停止了,后来也没学成。现在,我自己家里放着“埙”(一种古老的乐器),也是偶尔老公、宝贝一起吹玩,纯属娱乐,但并不能完整的吹完一首曲子。
这里我理解笑来老师说到没有养成兴趣爱好是很吃亏的,指的是小时候那种童年时期的专注对某一种兴趣爱好在潜意识里的那种喜欢、日思夜想的琢磨思考、其他事情完全影响不到去探索这个兴趣爱好,并且能坚持重复去行动,直到搞明白了,之然而然就形成了对这一兴趣爱好的思维模式,只要是好的它会在儿童时期发芽生长自然而然的应用到其他方面去。
【6】不成功的原因2:更深层次的原因: 低估任务的复杂程度。
1. 任何一项真正有意义的技能,基本上都是很多技能(或者说“子技能”)的集合;
2. 大多数技能若单独拿出来,作用并不大,需要与其他某个或多个技能配合使用,才能“效果惊人”。
这里提到学学素描,只是一张纸、一支笔。但实际上需要很多子技能,画直线、画圆、研究透视学、研究光影、研究笔触轻重之间的差异等等。这个例子我很清楚,因为我学过素描,就深知素描并不是一张纸和一支笔那么简单,里面涵盖的内容实在很多,有哪个协调不到位,都会影响最后的画面成果。
有这么一个例子就足够让我深刻认知不成功的第2个更深层次的原因了。
内化原因:由于之前没有真正掌握,更别提熟练、精通任何一项技能。所以,他们从来都不知道任何一项技能最终都是“复杂的集合体”。总是“拿着苍蝇拍打坦克”——失败不就成了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吗?
也就找到了我有很多事情为什么不能做成的两个原因。
【7】不成功的最深层次原因3:是否“心存希望”才是真正重要的因素。
“至少习得(熟练、精通)一项技能”,其实是所有的人在任何技能习得(熟练、精通)道路上的起点,也是他们能够到达终点的根本——有经验,所以有能力、有资格“心存希望”。
因此,他们才能忍受自己的笨拙,忍受自己的低下,忍受(或者说“抵制”)各种可能会浪费注意力的诱惑——甚至根本不需要忍受。因为心存希望,所以何必在意成长之外的任何东西呢?
也同样基于已有的经验,他们会有意识地呵护他们心中的希望,因为他们知道拿东西实在是太重要了,比生命还重要——如果没有它,生命还有什么意义?
加上毕加索2分钟在餐巾上画的画被邻桌的夫人看到要购买时,毕加索的出售价格2000美元惊呆了这位夫人,但毕加索给出的回答是:“夫人,并非如此,那耗费了我60年。”
足以看出毕加索心中的希望,对自己喜欢绘画的执着。想想最起码有一项精通的技能就会让自己充满希望,充满自信再去习得其他技能,起步真的很重要,启蒙真的很重要。
【8】重新定义“什么是希望”
“希望”的通俗定位很简单:相信明天会更好。再精确一点:“所谓希望,就是一个人相信自己的明天会因为今天的努力而变得更好”
这里的重点是,明天不会自动变得更好。明天之所以能变得更好,是因为今天的行动,是因为今天用正确的方式做了正确的事情。
明天是否会变得更好,与今天那笨拙所带来的不适感(甚至自卑感)完全没有关系——只要持续行动,一切都会改善。反过来,一旦放弃行动,那么明天100%会变坏,没有例外。
能让你升值的是什么?是“思考”与“行动”。
若我们生命中真的有最宝贵的东西,那只能是“希望”。希望很微弱,它也需要你的守护,你的责任就是无论如何都不能让它灭掉。
怎么守护“希望”,一定有方法论,期待笑来老师的方法论。
【9】总结
今天是第31章节,感觉自己越来越能写了,脑子里很能吐出东西来,不断的随着章节主题去思考自身的问题,然后转化为文字,好像自己的脑子里洗澡了一样,轻松多了,明白多了,坚持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