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网的《上林赋》书法竟没有一个把字全写对的

大家好,我是刘算同。

最近网上关于手抄《上林赋》的话题非常的火,大家都在传什么“抄上林赋,得心上人”。大家也都乐此不疲地争相在网上发自己的《上林赋》书法作品。不得不说字写得是非常好看,反正我是写不出这么好看的字。但是我必须要蹭着这个热度说一下,全网抄《上林赋》的,但凡写的是繁体字,上来第一句基本就没有一个把字给全写对的。

这是我从网上找的一些展示的图片,我们来看第一句:亡是公聽然而笑曰。

学古汉语的是不是一眼就看出来错在哪了?这里应该是亡是公听然而笑曰,听和聽在古代是两个字,听字用来形容一个人张嘴大笑。而聽字在民间有口字旁一个客厅的厅的俗字,作为当时的简化字使用。但这个俗字又跟听长得很像,所以明清时期就出现了把两个字合并成了一个字的用法。《康熙字典》就收录了《正字通》的记载,说听是聽的省文,就是简写。

新中国成立以后沿用了该用法,听的读音和含义自此不见于字典之中。在此处把“听”写成“聽”,属于典型的为雅而雅,反倒失去了汉字的本来面目。

大家可以看一下古代的大家作品,这是江南四大才子之一的文徵明写的《上林赋》,现藏于台湾故宫博物院,这是一幅隶书作品,但是也可以明显地看到“听”字就是这样写的:

文徵明《上林赋》(节选)

这是文徵明的学生黄姬水写的《上林赋》,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

黄姬水《上林赋》(节选)

这是元朝书法家柯九思的《上林赋》,2012年曾在浙江拍卖。

柯九思《上林赋》(节选)

我们可以看到听这个字其实自古以来就这样写。

当然这种错误也不能全怪到广大勤奋抄赋的网友身上,毕竟现在淘宝上卖字帖的就是这么卖的,甚至有一些古籍相关的书也会写错,比如我手头的这版《说文解字》:“听”字的释义、译文和注释都是“听”相关的,“宜尹切”是古代的注音方式,表示这个字读音取宜的声母尹的韵母。但是它偏偏插图、注音和对应的篆文写的都是“聽”,这就离谱。

《说文解字》李青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


但是,这并不能真正妨碍我们辨识出这里的“听”实际上并不是“聽”的简化字,原因很简单,仅仅根据九年义务教育所学到的古文,我们应该能够摸索到关于古汉语的一些简单语法。比如形容一个人什么什么然,那这个“然”前面加的一定是个修饰词而不是一个动词。是以动词“聽”出现在这里显然从语法的角度来讲是不合适的。

更何况古代的“聽”偏狭义,我们今天讲的“听”,其实更多对应古代的“闻”。“聽”在古代更多指的是仔细听一些微小的声音或者听取意见。比如“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是用心去听才能听见蛙声,所以体现的不是聒噪反而而是乡村的恬静。杜甫到人家里投宿,有地方小吏大晚上来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此时杜甫在房子里面,老妇在院子外面,所以他才要仔细地“听妇前致词”。

《石壕吏》配图

而至于“听取意见”这个释义,可以看《出师表》:“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这里的听字是动词名用,全句意思为:实在是应该扩大您听取意见的范围,来彰显先皇帝遗留的德行。当然现在很多教材都翻译成:您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反正我听着不顺耳。

老版《三国演义》剧照

“听取意见”这个释义后来引申为“治理”,比如“垂帘听政”,这是历史上语义演变的后话了。

所以“聽”这个字,无论如何都不应该出现在这里,《子虚》《上林》两篇赋文作为姊妹篇,讲的是子虚、乌有先生和亡是公三人私下里聊天的过程,哪里用得到这么严肃的词。所以这里的“聽”,历史上说不通、语法上说不通、语义上依然说不通。一个三不通的东西明晃晃地摆在第一句的位置,我实在是忍不了。

啊这么久居然只说了一个字吗……



我们接着往下看,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有的作品里会把“笑”写成“咲”。有好多人跳出来说这是日文……

但是,这真不是日本汉字。前面那么大一个“聽”字没人说它写错了,后面一个“笑”写了个异体字却有人指指点点……这里其实不但可以写咲,写成关都没问题,只要你自己知道它读笑就好了。

具体原因呢,“笑”字原本是草字头下面一个犬,这是一个形声字。啊,犬是形旁,草是声旁。今天有很多人用“草”来表示“233”,误打误撞返璞归真了属于是。

关于笑为什么会以犬为形旁,目前还没有定论,不过你看隔壁哭不也是个犬字底嘛。在汉字由篆文向隶书转变的过程中,草字头变成了竹字头。这种情况并非孤例,汉字由篆至楷的过程中本就有很多的竹草混同情况,比如说“等”“简”都是。而“笑”字由于原本是形声字,草字头变成竹字头以后失去了声旁,于是下面的“犬”就变成了夭,来充当声符。

而当时也同样还有一部分人坚持草字头一个犬的笑字写法,但是草字头那一横又经常被人写在下面,久而久之这种笑就省去了犬的一点变成了今天使用的关字,但是它读笑,因为当时的关还只是關,后来关字繁化加了个口字旁变成咲,關字简化先去掉門字框,再根据草书把里面部分简化成关。關聯的聯也是这样简化成联的。所以这个地方不能说是错字,只能说是装灯。



再接着往下看:楚则失矣,而齐亦未得也。期使诸侯纳贡者,非为财币,所以述职也。

什么叫期使诸侯纳贡啊?我目前查到的所有版本都是“夫使诸侯纳贡者”,“夫……者”起强调作用,相当于主语从句。这写成期怎么翻译?相约?与谁相约?与诸侯相约?那还写个使干什么?

我目前查到的关于“期使诸侯纳贡者”唯一的来源,是百度汉语。而且特别离谱百度汉语写的是期使诸侯纳贡者,百度百科写的是夫使诸侯纳贡者,两者都没有标注还有另外一种写法的可能。我后来找来找去找到了一个疑似来源的东西,是一道高中历史题,这一段引用里把“夫”字去了,加了个括号西周时期。

但是百度汉语那一段特别完整,我也不知道它具体出自哪里。我很希望我这里是一个判断失误,但我确实觉得“期使”说不通……



讲真话网上各种图片我基本也就只是扫了一眼,后面的地方我也没细看,不排除还会有其他错误,但我实在是看不下去了。

到这里我想讲一下“抄上林赋,得心上人”这一句很奇妙的话,先从《上林赋》和它的前篇《子虚赋》说起。

《子虚赋》采用倒叙的手法,开篇先写楚国的子虚使者拜访齐国,跟齐王打猎游玩以后到乌有先生家里吹牛逼,刚好亡是公也在,子虚就跟二人讲述了齐王打猎阵仗有多low,而自己在齐王面前如何吹水楚王在云梦打猎的宏大场面。乌有先生作为齐国人听完非常生气,说子虚你为什么不去夸耀楚王的德政,而去说这些有的没的。

按理说乌有先生接下来应该开始吹齐王的政治水平有多厉害,结果老东西狐狸尾巴没藏住,居然开始跟子虚攀比起打猎阵仗来了。自此子虚赋结束,司马相如埋下了亡是公的伏笔在《上林赋》中发力,《上林赋》的第一句就是写亡是公听完二人吹牛之后的神态动作,就是我们前面说的:

“听而笑曰”

亡是公当场哈哈大笑,说你们两个人图样图森破,你们看天子打猎什么阵仗,天子骄傲过吗?天子打猎,都要考虑是不是太过奢侈,要考虑以后如何让百姓过上好日子。天子怎么说?天子说:

地可垦辟,悉为农郊,以赡萌隶,隤墙填堑,使山泽之人得至焉。实陂池而勿禁,虚宫馆而勿仞。发仓廪以救贫穷,补不足,恤鳏寡,存孤独,出德号,省刑罚,改制度,易服色,革正朔,与天下为更始。”

天子多大的格局啊。子虚乌有俩人听完汗都下来了,连忙站起来:

鄙人固陋,不知忌讳,乃今见教,谨受命矣。


就这么一篇赋文,讲述的明明是不要贪图享乐,要有宏图抱负的一个寓言故事。实际上《上林赋》本身也是司马相如对汉武帝的讽谏。

我实在找不到图了,这里放一张邹忌讽齐王纳谏不过分吧

我这人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揣测人,个人猜测当初造“抄上林赋,得心上人”这句话的人本义也是让你好好读一读天子的格局,得不到心上人能算什么呢。

我也不知道那些手抄《上林赋》的人有没有认真读过这篇赋文,如果读完了知道写的是啥还要去跟这个风,我也不知道该说你傻还是该说你聪明。如果你不知道写的是啥……我这人性子不直,但我也不管你介不介意。你自己抄了一篇赋文都不知道自己写的是啥,就算将来你真得到心上人了,有一天你惹ta生气你都不知道因为点啥。真有那个诚意自己模仿古人写一篇呗,我相信屏幕面前的各位其实都有这个水平能做到,只是不太敢尝试。这不比你抄了一篇别人的八竿子打不着的文章强?


喜欢古文其实是好事,拿上林赋练练书法其实也是好事。但是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上林赋》却成了求爱与流量的符号,我觉得这并非好事。

当年互联网上有个圈子叫古风圈,现在这个圈子已经不复当年的热闹了。我的一位老朋友曾经跟我感慨唏嘘,我说其实古风圈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在那个互联网社区方兴未艾但又青黄不接的时期,古风圈很好地接纳了一些对古代文化懵懂而向往的人,到了今天,三分钟热度的人已经走了,而真正热爱的人也找到了专业的领域进行深耕与推广。那么,我想,面对这一次《上林赋》的所谓热潮,我的这些话可以为真正想要了解学习的人留下一点东西吧。

我是刘算同。

此致。

你可能感兴趣的:(全网的《上林赋》书法竟没有一个把字全写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