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被讨厌的勇气》

上海  晴

一说到“勇气”,就想起Alex老师在《领导之道》时引用过《孙子兵法》中一句话:“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并告诉我们,智信仁严,他可以教我们,唯独没法教我们“勇”。

该书推荐序三“人唯有在能够感觉自己有价值时,才有勇气。”

让我想起每个孩子都想知道並被满足这三件事:

我有被看见?

我有价值吗?

我很重要吗?

从小我们有给予孩子勇气?常常的越俎代庖,不让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允许孩子试错,在这个时候,孩子心里的声音是:我很没用,所以妈妈什么也不让我做,怕我做错。

或者是一味批评和指责,让孩子觉得自己不够好。

当孩子希望你看到他正在搭建的积木作品,而你正在厨房忙,如果没有及时回应孩子,孩子内心的声音:妈妈不关心我,我一点都不重要,妈妈没看见我这么努力搭建的作品。

父母无心的一句话,一个眼神,一个动作,在孩子世界里都是天大的事,因为父母就是孩子眼里的世界。

看完《被讨厌的勇气》,发现很多地方跟老师教导的如此一致。比如:“心理创伤并不存在”,我记得在《幸福父母》时,老师讲过,没有烙印这一说。

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

答案不应该是从别人那里得到,而应该是自己亲自找出来。从别人那里得带的答案只不过是对症治疗而已,没有什么价值。

(想到最近我们常常在练习的问与答的方式,引发孩子自己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常常是父母给建议,孩子只是照着去做了,对于他未来遇到问题,也就是换一个“病症”,仍然无从下手。)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

(“你是一切的根源”,是不是如出一辙呢!)

人在人际关系中一旦确信“我是正确的”,那就步入了权利之争。承认错误、赔礼道歉、退出权利之争,这些都不是失败。

(这让我想起《战神》课程中老师给我们的投降的十二征兆,其中一条就是“失去对‘要是对的’的兴趣”)

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都起因于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书中提及孩子写功课这件事,写功课是孩子的课题,父母则是在孩子需要学习的时候随时准备给予帮助,但绝不妄加干涉,在孩子没有向父母求助时不可以指手画脚。

这在《孩子,我爱你》夏令营课程中,我们也如是告诉学员:写功课是自己的事,跟妈妈没关系。如果你希望孩子自主学习,欢迎您把为孩子预约7月6-8日的夏令营)

毫不在乎别人的评价、不害怕被别人讨厌、不追求被他人认可度,如果不付出以上代价,那就无法贯彻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里提及的是“自由”的话题:对认可的追求,扼杀了自由,自由就是被别人讨厌…

想起刘坦老师和Alex老师曾经的一段对话,“我为什么要有意见”,我体验到的是老师内心的自由,不被任何外事外物所羁绊,正如他在《战神》送给我们的“战士的信条”之一:我没有自由,我将我的觉醒与没有秘密作为我的自由。

归属感不是生来就有的东西,要靠自己的手去获得。

活在害怕关系破裂的恐惧中,那是为他人而活的一种不自由的生活方式。

(看到这句话,心里隐隐作痛,前不久我就看到一位朋友深陷其中,而我无法唤醒她。希望这本书推荐给她,有机会让她觉醒。)

表扬这种行为含有“有能力者对没能力者所做的评价”这方面的特点。比如妈妈会赞美帮忙准备晚饭的孩子说“你真了不起”,但是,如果爸爸做了同样的事情一般不会表扬说“你真了不起。”

(表扬慎用,更多的用鼓励。)

工作的本质是对他人的贡献。

(这在老师的《职场DNA》课程中有讲到,同时他也教导过我们,一个人的幸福是看你对别人的付出有多少。正如书中提到的“幸福即贡献感”。现在很多科学的研究发现,为别人付出的人,幸福感是一般人的3-5倍。)

我们应该思考的不是他人为我做了什么,而是我能为他人做什么,并积极地加以实践。

人生的意义,由你自己决定。

世界不是靠他人改变而只能靠“我”来改变。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被讨厌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