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我会二刷《芳华》,一部根据严歌苓小说改编,由冯导操刀的情怀片。事实上,在二刷的时候会看到更多细节,和人类某些细腻的情感一样,是需要通过回忆去捕捉的。
据说冯导在拍片现场几度落泪,因为《芳华》里有他的故事。和影片中的男主一样,冯导年轻时也曾是文工团的一员,也曾喜欢上团里的一个女人,最终也没能走到一起。所以冯导找到严歌苓并给了她一段自己的故事,好让严歌苓替他写个故事。而严歌苓则直言相告:如果要写,就只能写我自己的故事。于是,严歌苓将自己的故事放进了《芳华》。
严歌苓,和影片中的女主一样,曾是文工团的一名芭蕾舞文艺兵。在15岁那年,严歌苓爱上了一个年轻有为的军官,他是她的英雄,让她飞蛾扑火的英雄。而就是这样的英雄,在他们的暧昧关系被上级发现之后,那个年轻的军官急于脱责,向上级揭发检举了她。多熟悉的桥段啊,像极了影片中的林丁丁,为了守住自己的名誉,不惜歪曲事实,举报刘峰猥亵了她。我想,刘峰在被质问的时候喊出那句“我没有!”,其实,是替严歌苓喊出来的吧。
也许,这部电影对他们中的任何一个人来说,都是对过去的一种祭奠和告别吧。
都说《芳华》卖的是情怀。然鹅,对于一个生活在后现代的吃瓜群众来说,除了感慨生活在和平年代的幸运之外,体会不到冯导想传达的那个年代的“情怀”。我倒是更乐意将“情”与“怀”二字拆分开来去理解。
“情”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说的就是冯导对作品的要求非常高。惭愧本人之前仅处于欣赏情节阶段,现在才意识到导演作为作品的二次创作者,其强大程度决定了影片的好烂程度。《芳华》由“宁缺毋滥”的冯小刚操刀,这一点是可以让观众放一部分心的。
影片以1970至1980为时代背景,讲述了一系列具有悲情色彩的文工团青年成长故事。为什么是悲情?因为看完会让人产生悲伤的情绪。而这种悲,是那个年代纵使的必然,也是不同人物性格的使然。
真正的痛,是轻描淡写的
首先,是小萍父亲的离世。父亲的离世随着一封信的到来而揭示(读信的声音超像肖谊老师,这多少让我有点跳戏),读完信的小萍只是来到舞房,倔强地没有让观众看到她的眼泪,即使刘峰都说,这一次,就纵情地哭吧。而真正的痛,都是轻描淡写的。
这种对死亡之悲的轻描淡写,恰恰与她那晚窝在被子里打着手电给父亲写信时的眼泪形成了鲜明的对比。那天白天,穗子分糖果给小萍,兴奋地对小萍说自己的父亲平反了。一束光从穗子头上洒下,随着穗子来到小萍面前,这个光其实很有讲究,穗子的爸爸平反了,在穗子身上小萍看到了希望,而这个光,这样的希望,只属于穗子,随着穗子的离开,光离开了。事实也证明,小萍的父亲并不如穗子父亲那般幸运。当天晚上,小萍在被窝里给父亲写信的时候哭了。这里的眼泪,我一开始以为是小萍发泄着自己一直以来所受的委屈,而二刷的时候我细细地品了一下,整部影片,小萍只哭过两次。第一次就是刚刚提到给爸爸写信的那晚,第二次是听烧伤小战士交代后事的时候。小萍的眼泪从来不是为她自己而流,因此,第一次的眼泪其实是为父亲而流,为父亲所受的委屈,为父亲随时可能被平反的希望。而当父亲死的时候,希望被破灭的时候,小萍却没有歇斯底里,眼泪也被藏到了银幕之后,她默默地坐在那里,她明白,真正能治愈自己的,只有一个比现在更强大的自己。
其次,是刘峰的离开。刘峰离开的那天,小萍穿好军装早早地在铁门外等候,她一直敬着军礼目送刘峰离开。其实,我觉得小萍是从一开始就喜欢刘峰的。刘峰跟林丁丁告白那晚,林丁丁回宿舍哭诉刘峰耍流氓的时候,小萍从床上惊坐。有时候,喜欢是不易被自身所察觉的,直到他说自己喜欢上别人的时候。也许这时小萍才惊觉“原来我喜欢那个人”。当她知道刘峰将被下放,她主动提出要去送他。小萍是刘峰接进部队的,而刘峰是小萍送走的。看着刘峰离开的小萍,看着小萍送行的刘峰,他们的心里肯定有很多的不平,有很多话想说吧,而除了握手,敬礼,他们没有多说一句,即便是刘峰留恋着回头的瞬间。原来,他们深知,这世上本没有感同身受,小萍受过的委屈,刘峰受过的污蔑,那些痛,只有自己才能体会;那些伤,也只有自己才能抚平。
小萍到刘峰宿舍帮忙收拾行李那天,刘峰要丢掉印有活雷锋标语的一盒子物品时,小萍说“都是新的丢掉多可惜啊”,刘峰答“他们都被印了字,还怎么用”,小萍说“可这些都是好字呀”,你看,多讽刺!当年万人敬仰的活雷锋,只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落得如此下场。刘峰为什么不揭发林丁丁的谎言,而是毫无怨言地接受了这个罪名?他曾为守护自己心爱的女人,自愿放弃一个极佳的深造机会;而又是为了这个女人,他要被下放,未来生死未卜;而他若无其事地卸下自己一生的荣耀,轻描淡写地选择了原谅。
最后,是穗子的告白。穗子其实在一开始就对陈灿有意思。她会在练习的时候,偷偷地看角落里吹小号的陈灿;她会在吃饺子的时候,偷偷把匀出来的饺子拿给陈灿吃;她会在早上提前来到陈灿营房前假装和他偶遇;她更会在他急需安装金牙的时候,将自己平时都舍不得带的项链拿出来熔了。这样的喜欢,很明显,如果非要说陈灿太直男,那么郝淑雯这个女人也是够塑料姐妹情的。她明明知道穗子是喜欢陈灿的,但除了日常打趣之外,最后她居然还夺穗子所爱跟陈灿在一起,一副门当户对理所当然的样子。从她跟穗子坦白时的短短两句话里可以看出,郝淑雯看上的只是陈灿的富家子弟身份,而陈灿选择了郝淑雯也证明了他的渣,穗子值得更好的。当晚,穗子将自己对陈灿多年的感情化作一首诗,塞进陈灿的乐器盒里,正准备跟陈灿表白。听到这个消息的穗子,她险些没有控制好自己的表情。随即说出了恭喜,也对,她连歇斯底里的立场都没有。于是,趁他们睡着之后,她把那封情书拿出来撕了个粉碎。当那些碎片抛向天空随风而散的时候,穗子掩面而泣,尽量不发出声响。穗子心里应该会有不甘吧,如果她能早一点告白,如果她能更勇敢一点,结局会不会不一样呢?可世上哪有那么多如果,有些痛,因为没有立场,只能轻描淡写。
“怀”
影片中出现了多处对比。例如,影片开场红色的“毛主席万岁”标语墙和影片结尾的“可口可乐”广告牌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样的红色,不一样的理念。我始终无法理解为什么我奶奶那辈人对毛主席的爱戴能有那么深,一如我无法想象自己如果身处那个年代会拥有怎样的人生一样。影片中的他们浮生若世,一个不小心,就随波逐流了。尽管他们中有些人是勇敢的。
刘峰是个典型的例子,从活雷锋到“万金油”再到残废军人,没有一个节点是他自己做出的选择,他被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推动着前进,一切为国家而生,一切亦为国家而亡,而他却没有一丝怨言。时代造就英雄,同时也不允许英雄犯一丝错误。称刘峰为英雄并不为过,即便战友们在身边纷纷而亡的时候,他也没有怨过国家。他是不害怕死亡的,他害怕的是无法继续保卫这个处于危难中的国家,他卑微,高尚。
除了刘峰,被放逐的还有小萍。从被后爸欺负到被室友欺负,看破人间冷暖的小萍,在刘峰走后用自己的倔强勇敢地反抗着人们对待刘峰的不公,她恨林丁丁这个女人,她对污蔑刘峰的整个集体感到绝望。而国家是如此之大,个人又是如此渺小。一声令下,她被下放前线。资料显示,1979年,严歌苓曾以战地记者身份奔赴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因此,影片中小萍在前线的经历就是严歌苓的亲身所见所闻及所想。这里的镜头随着人物由里及外。首先跟随着室内护士的脚步逗留在她到达的血肉模糊的战士身上,再跟随着从战士身边路过的担架而将镜头往外转移,再转移到另一个战士身上,从断臂到血躯,一步步外移,从一个躯体滑到另一个,给观众紧张感的同时增加拍摄的真实感,更凸显了战争的残酷性。整个影片前半场文工团的欢快和后半场战场的杀虐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残肢断臂的战士,到被烧焦的英雄之躯,这是严歌苓的午夜梦回,这也是冯小刚的叙事策略。
从前线回归的小萍成了战斗英雄,可是却疯了。文工团前来慰问表演的时候说:这些英雄,不是身体病了,而是精神上,他们的心里病了。郝淑雯说小萍“她那么想当英雄,如今终于变成英雄了,却疯了”。不,小萍从来没把成为英雄当作自己的目标,她想做的,无非是作为集体里一个鲜活的人啊。可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在集体主义盛行的风气里,正如她的名字一样,她的一生如浮萍,起起伏伏。坐在台下观看表演的小萍,不记得她的队友,不记得她也曾是舞台上的一员,而当音乐响起的时候,她的身体却记得,来到室外翩翩起舞的小萍,才是最真实的。有些人,为了集体活;有些人,为了名利活;而有些人,为了自己活。
传言文工团要解散的时候,舞蹈老师坚信“文工团绝对不会解散!”。而紧接着就打脸了,文工团还是要解散了。他们的告别演出,每个人都十分用力地表演,每个人都十分用力地记住属于他们的最后瞬间。演出之后,他们含着泪合唱《驼铃》,就着酒意,泪千行。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想起当过兵的小姑夫总说,战友之间的感情都是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正如《驼铃》里的歌词:“革命生涯常分手,一样分别两样情”。反观当代社会上的种种冷漠旁观行为,我想生活在我们这个年代的人们,是理解不了伟大到无私的人是怎样的存在,没有人愿意为不相关的人付出时间,精力更别说生命了。
《芳华》中的人,将自己最芬芳的年华都献给了国家,为国家挥汗洒泪,默默奉献出生命,伟大到让人怜悯。撇开这些“情”与“怀”,能生在一个和平的年代,很庆幸。自己的青春,即使迷茫,仍可支配。大多数的我们,可以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我们也可以有一段时间,远离人群,独自思考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什么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我最近总说,要为自己活。可什么才叫为自己活呢?我想借用《无问西东》的一句台词:“所谓真实,是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做什么,和谁在一起,有一种从心灵深处溢出来的不懊悔,也不羞耻的平和与喜悦。
因此,不论正值芬芳,或芳华已逝,只轻描淡写一句:为自己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