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有温度的教育 2019-11-02

办有温度的教育

10月22日—26日,受教育厅的委派,参加了“京津冀中小学校长协同创新专题研修项目”。利用四天时间,先后聆听了天津师范大学张连生教授《定义自己的教育:校长专业发展的原点诉求》、北京市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的《大家三小:理念与行动》、保定学院继续教育部主任王全乐教授《学校文化建设》、北京市委党校刁琳琳教授的《京津冀一体化发展战略解读》以及中国教育学会秘书长杨银付教授的《基础教育未来走向政策解读》的报告。深入走进北京育英学校,参加了由北京教育学院主办的“普通学校优质发展:理念与行动”的专题研讨会,现场参观了学校的文化建设和校园景观,学习了北京育英学校于会祥校长做的学校优质发展的主题报告,并且利用晚上的时间,参与了京津冀优秀校长的办学思想的分享,从身边寻找榜样。

四天的学习时间,忙碌而充实,每一天都会学习到新的观点,新的理论,新的实践方式,新的发展思路。这样的学习,既有国家顶层设计的解读,也有学校不断实践的分享,既有政策的把握,也有课堂的坚持。

一、校长应该不断深入自己对教育原点定位的思考,并且决定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品质。

教师的专业成长决定着教师的业务素质和教室的生存样态,校长同样需要自身的专业成长。张连生教授在报告中说,定义自己的教育,是教师、校长和学校内涵发展的第一基础。这也说明了有什么样的校长,就有什么样的学校,一所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的道理。

校长为什么要对自己所理解的教育进行原点定位呢?很多时候,校长缺乏对自己所理解的教育进行原点定位。主要原因一是校长的理解能力有限,个人素质达不到对教育进行清晰的梳理和认识,二是外部客观环境缺乏对校长自主办学的支持,即使有了对教育原点的定位和认识,也不能有效的实施。但是,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校长对教育的原点定位却显得十分重要,这是一所学校具有特色,有学校专属灵魂的必备前提。

刘可钦校长把中关村三小定位于“大家三小”,从教育原点来说,每个学生都是学校的主人,都可以参与学校的课程、活动,把学生放到学校的正中央。窦桂梅校长认为阅读在学校生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清华附小从学生的校园阅读入手,开发了“语文主题教学”,把学生课内和课外阅读结合起来,从而促进了学校发展。

校长对教育的原点定位的认识还决定了一所学校的师生生存状态,师生相互关系和校园中弥漫的整体的味道,自然也决定这所学校的教育品质。

校长对教育原点的认识虽没有大是大非的绝对的对与错,却有着是否符合教育和人的发展规律,是否符合教育发展方向的问题。校长只有不断开阔眼界,不断成长自身的业务,能够更加亲近教育的本质,能够更透彻的理解教育的本源,才能让一所所学校符合教育的本质。

二、学校课程建设逐步进入到2.0时代,在深刻的影响着学校育人模式的深层次的变革。

一所伟大的学校是因为有一个伟大的课程体系。在这样的课程体系下建立起的育人模式,对学生每一天的学校生活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2013年和2014年,我分别在北京的史家小学和五一小学挂职学习,深入的走进这两所北京名校,深刻的感受到课程建设给学校整体发展带来的促进。此次参加培训,聆听了中关村三小刘可钦校长的关于学校以课程建设为根本,围绕课程建设做文章,建设了多层融合、资源丰富、生态可持续的课程结构形式,分为国家课程及延展(基础层)、学科协同课程(拓展层)和综合任务课程(开放层)。国家课程深入校本化开发,各学科互相整合,综合课程逐渐项目化,让多种课程形态存在于校园中。

课程的变化也带来了学校基本形态的变化,因为年级不同设立的校中校管理模式,把管理权限充分下放到校中校(年级组)中,在校中校中提出班组群的概念,打破了班级界限,根据课程实际需要,让大课小课长课短课同时存在于课表中。用班组群的概念打破班级界限,让教室变成一个可以交往的场域,通过交往,产生了合作、协调和互补,让校园成为学习发生的地方。

育英学校的于会祥校长认为学校是寻找同伴的地方,是学生走向社会前的实践基地,在这样的理念的指导下,育英中学让更加丰富的课程落地。于会祥校长开辟了各种途径,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午休时间各种社团活动场地面向学生开放,让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学习,甚至出现了高中学生辅导小学生的场面出现。为了一个爱好昆虫的孩子,投入近80万,建设了属于孩子个人的昆虫实验室,当然,受益的不仅仅是这一个孩子,一个小小的实验室,带动了一大批孩子对生物研究的兴趣。

育英中学的运动会同样也进行了课程化,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的机会。通过校园“寻宝”的方式参与各种项目的比赛。学生兴趣盎然,在“分宝”的过程中,同学们学会了谦让和有序。

在和其他省市的校长在交流的过程中,无不发现各学校都在构建属于自己学校的课程体系。在课程构建中,综合考虑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和学校一切活动的综合作用,从而让学校的育人模式系统化、清晰化。令人钦佩的是,现在很多学校都不仅仅满足于在学校层面建立自己的课程体系,还在不断的细化每个课程分支的实践方式,比如对劳动教育的开发、体育活动的开发以及阅读课程的开发等,清晰化的领域分类和跟扎实的实践方式,让课程实实在在的落地。

三、学校文化是学校内涵发展中十分重要的环节,在实际工作中应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学校文化包括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精神文化是核心。学校文化应该落实到学校精神文化的层面。学校精神文化是围绕学校核心价值观形成的群体目标体系,以及在实现这些目标中形成的精神风尚,它是一个有机的集合体。

学校精神文化在实际工作中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主要包括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办学理念)、办学目标、育人目标、三风一训等。这样的“集合体”成为了学校精神表述的语言体系,也形成了学校独特的话语体系。语言是思维的外衣,这样的话语体系不断在润泽师生的精神和行为,成为学校管理中最为核心的因素。

很多学校在建设自己的精神文化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最为主要的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精神文化来自于校长,没有经过深入研讨,没有成为教师认可的语言密码,而是变成了学校可有可无的话语表述,二是精神文化内容泛化,没有学校独特的精神内核和表述方式,“放之四海皆准”,这也是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三是没有充分发挥精神文化的主要作用,确立起来后便束之高阁,“以文化墙”,并没有深入人心,成为引领精神成长和实际工作的指路灯。

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成立时间并不是很长的学校,虽然也确立了一系列的精神文化的表述,也经历过几次研讨,几次培训,但是距离指导工作且引领发展,还有很大的距离。需要进一步阐述和解读,在现实工作中寻找“落脚点”和“生长点”,让精神文化集合“尺码相同的人”。

此次培训虽然时间短暂,但是收获确实丰富,也是在自己逐渐走入“职业倦怠”时听到的“冲锋号”。学校的发展需要不断地思考,持续的实践,经常的反思,才能实现进一步的提高。客观环境也应该成为协调发展的一部分,唯有坚韧的毅力,才能让情怀落地。

你可能感兴趣的:(办有温度的教育 2019-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