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智慧

读李长之的《孔子传》,其中一段介绍的是郑国大夫子产,忽然对这一段很感兴趣。容我先做一下“文抄公”:

“子产善于组织人才、使用人才。他决定国家大事的时候,一般是先向熟悉各国情况的公孙挥探询一番,再同善于出计谋的裨谌到郊外去一起研究,同时征求一下老百姓的意见,然后又请善于判断的冯简子加以决断,最后才让长于外交的游吉去办外交。因为经过这样审慎的步骤,所以子产执行的政策便很少失败了。”

从这段文字中,透露出一种领导者的智慧:知人之长,用人之长,博采广收,不搞一言堂,但也能明辨高下,不被人左右。

要会用人,首先要能知人。子产是知人的,他知道自己的每一个同仁擅长什么,长于计谋还是长于外交,善于了解还是善于决断。每个人的长处都在他心里装着,该什么地方用他都很清楚。这让我想到了老校长,他跟我说,你是擅长写字的人,我如果用你去唱歌跳舞,就把你用错地方了。这一句话点醒了当时正处于什么都想出头什么都想做好却什么都做不好状态下的我,前路的迷茫突然豁然开朗了,对啊,我做好自己擅长的就行啦,不要去求全蛮干就好啦。由此可见,自知难,而知人更难。子产能知人,是领导者的智慧之一。

领导者的智慧之二,不一人独大,不搞一言堂,而是能广泛听取他人的建议。比如,听公孙挥分析分析,听裨谌研究研究,再听听老百姓的意见,这样听到的声音是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可以杜绝“偏听偏信”的问题产生。

但是,也有很多领导很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但听着听着就不知道自己该信谁了,这种人常被嘲笑是“糖面耳朵”,耳根子软,听谁信谁。历史上这样的故事也不在少数,比如那个父子骑驴的故事,谁的意见都听,父子俩就不知该如何是好了。但子产的智慧之三是,什么时候听谁的,他自有决断。他不会用游吉去做也在调查,也不会用冯简子去办外交,每块钢该用在什么地方他非常清楚。

智慧之四:注重野外调查,注重群众基础。子产的决策不是在庙堂中拍脑门决定的,而是来自于实践的。你看,先用的公孙挥是熟悉各国情况的,于是对郑国的建议是来自于他国的实践的;后来和裨谌一起去野外研究,是有实地考察为佐证的;征求百姓的意见,因为最终政策的贯彻实行是百姓。所以,子产的决策是符合实事求是的精神的,解决实际问题就得从实际情况出发。这和现在某些领导坐在办公室想出来的政策有着质的区别。

那么,每个人都是有长处的,子产又有什么作用呢?可能有人会说,这样的领导我也能当,这不就是一个甩手掌柜吗?什么都由底下人干了,你又做了些什么呢?

我并不希望认为,在所有这些人当中,其他的几人都是有专才的人物,而子产最大的才能正在于他能够认识并利用这些人的专才,将其统领到一个中心来,这才是领导者最应该有的大智慧。

而要具有这样的大智慧,领导者应该有自身能服人的强大魅力。这种魅力是什么,又来自于哪里呢?那就是另一个话题了,不知道哪天读史会再有所得……

你可能感兴趣的:(领导者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