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宫醴泉铭》的中庸之道

【摘要】

《九成宫醴泉铭》为唐代碑刻。由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书法特点是用笔方正,笔力刚劲,笔法刚劲婉润,而兼有隶意,点画安排紧凑、匀称,间架开阔得当。字与字之间,笔画之间,偏旁与部首之间蕴藏着中庸之道。

【关键词】

《九成宫醴泉铭》,笔画,结构,中庸

欧阳修《九成宫醴泉铭》讲究一个“和”字,线条的长短粗细、用墨的浓淡枯润、点画间的隔格距离、字与字之间的大小参差,等等,都能做到既没有过,也没有不到位,恰到好处的“中庸”状态

一、中庸思想

“中庸”根据东汉许慎《说文解字》, “中, 内也, 从口, 从|, 上下通。”“庸, 用也, 从用, 从庚。庚、更事也。”郑玄认为, “名曰, ‘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庸, 用也。”二程认为, “不偏之谓中, 不易之谓庸, 中者, 天下之正道, 庸者天下之正理。”朱熹认为, “中者, 不偏不倚, 无过不及之名。庸, 平常也。” 冯友兰认为, 中庸是“什么事情都不可太过, 也不可不及。总要恰到好处, 合乎中道,无过也无不及。”从以上可以看出来, 中庸就是要求适得其中、合乎其宜、恰如其分。[if !supportFootnotes][2][endif]

二、《九成宫醴泉铭》中庸思想

(一)回锋收笔,低调内敛

《九成宫醴泉铭》的笔画干净利索,中正浑厚。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扛肩横头部和尾部圆润,中间部分则显得刚健有力,柔和之间带着刚劲,感触到这种力度是相等,“和”美感从一笔一画突显出来。在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中大多数笔画都有回锋收笔,但是又些笔画是侧锋而出,回锋收笔和侧锋行笔是一种柔与刚的交融。道德经:“盈则亏,满则溢”。笔画的柔软和刚毅结合成一个个刚健但不失柔的字。观赏者在“和”的感触中流连忘返。


(二)中锋行笔和侧锋行笔相互交错

讲到用笔,自然要说立体感。一般来说,中国古代的书法家,写字都喜欢中锋用笔。因为中锋用笔写出来的字,就具有立体感。中锋行笔的特点是笔画比较饱满、浑厚、圆润,有句话叫“存筋藏锋,灭迹隐端”“藏头护尾”,这是对中锋行笔的形象描述。然而侧锋行笔截然不同,就是笔尖侧着锋,从左下开始入笔写出去,锋芒毕露,比较张扬。生活当中有一种人的性格也是这样的,对应于笔法上,就是侧锋取法。

    书法笔法展现一个人性格特征,同时书法本身传达“和”的思想理念,因此书法具有修身养性的功能。

(三)结构中正,偏旁与部首分布合理


    欧阳询《九成宫醴泉铭》在结构方面收放自如,什么是收?什么是放?举一个例子:秋,“禾”的占用面积比“火”小了一半,“禾”字是一种收紧的状态,而“火”是一种放的状态。不管是上下结构,左右结构的字体,在欧阳询书法中都具备收放的状态。一收一放,不紧不松,正是强调中庸的思想,使字体看起来十分舒服。

三、欧阳询对楷书艺术的贡献

欧阳询的楷书以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的书法为基础,结合汉代隶书和南北朝、隋代墓志碑版书法,吸收各家的特点、长处加以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他的楷书,博采南北朝宏碑巨制,兼有铭石之书与魏晋尺牍真迹之长,刚健险劲,法度森严。他把楷书的技法难度发挥到了极致,最后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技法风格,同时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加以理论化,把楷书的用笔和结构更加确定,使之规范化、程式化。在书法史上,他的影响之大,除二王、颜真卿之外,很少有人可与比拟。

欧阳询的书法对现在的楷体书法奠定基调,现在楷体追求有劲和柔美,笔锋刚劲有力,偏旁与部首之间的结构分布基本与欧阳询书法的构字是一样。欧阳询构字美,是一种舒服的美,绝大书法家看了他的书作赞不绝口,得到世人认同和赞赏。

【1】陈中浙 中国文化报https://article.xuexi.cn/html/18231981785520033619.html?study_style_id=feeds_default&showmenu=false&source=share&pid=&ptype=-1&share_to=wx_single

【2】高灯明.论中华文化精髓中庸思想的渊源及内涵[J].学理论,2018(11):170-172.

【3】卢中南. 我看“情境书法大展”陈列设计的出新之处. 中国美术馆. 2010

你可能感兴趣的:(《九成宫醴泉铭》的中庸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