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再见,少年》故事结构上的不足,你知道有哪些吗?
可能很多人看《再见,少年》这部电影都感觉故事琐碎、散乱、没有重点,看的很累,给人的感觉导演不会讲故事,导演掌控故事、掌控全局、掌控故事结构的能力很弱,略显稚嫩。
看看豆辨评分,4.4分。电影的叙事视角是从警察和黎菲的问话中,黎菲的思维牵引着全剧向前发展,这个是没问题的,那么此片的最大问题出在哪里?
有的人拿它和《少年的你》作比,虽然他们都是表现少年时代高中生活阶段发生的事,都和犯罪有关,但它们的主题是不一样的。
《少年的你》说的是校园霸凌,男女主对对方的处境感同身受,是双方拼死守护对方对自己的情义,他们勇敢而无畏。
而《再见,少年》表现的不是校园霸凌,而是一个混社会的小混混聪明向学却又不被环境允许,他主动结识了一个尖子生黎菲。
黎菲是个乖乖女,各方面都优秀,但是黎菲没有拒绝他的友情,帮他辅导功课提高成绩。这段友情能不能经受住考验?
张辰浩是个混子,黎菲是个尖子生,他们的交往因张辰浩的“自甘堕落”而受到来自外界的班主任的阻挠。
黎菲认为她是理解张辰浩的,他聪明,人不坏,他想好:成绩好,家庭好,人生不受外界干扰。可是这一切他都不能达到,特别是他摆脱不了曾经一起混的混子们。
交友需谨慎!朋友一定程度上真的能左右你的一生!
这个电影就是讲两个少年人的友情。黎菲理解张辰浩但由于外部环境的原因,她的友情后来被张辰浩拒绝。
张辰浩心里其实并没有拒绝黎菲,他很珍惜她的友情,只是把它放在心底。他要的是自尊,因为自尊是他生活在世上唯一重要的东西,他不能没有了它。
电影把这一点叙述清楚了吗?似乎没有,枝枝蔓蔓,拖拖拉拉,太多太碎。我认为电影可以精简,就只围绕着学校、黎菲家、张辰浩家展开故事就好,不需要太多太杂的东西掺在里面。
过多的素材显得故事没有重点,主题不明确,观众看的也累。比如下课期间,十一班学生趴在教室前的阳台上往操场上看。
看到了一个成绩非常优秀的学生顾巍,对顾巍的谈论。这个细节是多余的,它对整个剧情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完全没必要安排这么一出戏。
还有关于张辰浩以前混日子时的一个朋友混子盛明,他不上学了,但是张辰浩读了高中,他竟然在课间跑到张辰浩班里找张辰浩。
两人跑到教学楼的楼顶谈心,这怎么可能?盛明那么容易就进了一中校园?还跑到了张辰浩班里找他?
一中管理也太差劲了,它可是当地的第一中学,学校里的优秀的学生很多。一中没有看大门的?谁都可以进进出出吗?这岂不是白担了一中这个名号了?
如果一个混子盛明能如此进入他以前不曾去过的陌生的学校,那张辰浩应该是个名副其实的混子,不可能考上一中。
所以安排这个盛明到一中找张辰浩叙话,对剧情不但没有益处,反而还拉低了张辰浩这个人物,让人以为盛明就是来证明张辰浩就是不学习的,就是个混子。
张辰浩跟着无业游民刘混子混以后,不去上学了,天天和刘混子一起去洗头城,如果这样张辰浩他还能学好吗?
你可以安排他帮刘混子埋尸,但不应该让他经常去洗头房吧?片中至少他去了两次洗头房。
这个上洗头房的情节对他的人物塑造能起什么作用?都、只能是拉低他人格的表现。
还有就是关于黎菲家、张辰浩家的一些细节也是多余,比如你要说明大环境的改变,矿上发不上工资以及黎菲爸爸辞职自主创业,这很好,但是不要太啰嗦。
剧中光表现矿上职工环境的将要改变就啰哩啰嗦讲了好久,又是黎菲父母在家的谈话、又是黎菲一家和其他家庭坐火车,在车上大人的谈话,还有黎菲和爸爸的谈话。
有必要搞这么多情节表现同一个问题吗?能不能提炼一下把这个内容浓缩到一个场景里?语言也可以精简浓缩一下,放在一个场景中说完?
非要花那么多时间、在那么多场景下完成吗?
还有张辰浩家他父亲的戏也是过多。又是喝酒,又是发牢骚,又是赌钱,一个消极不上进的人,有必要花这么长的时间、这么多的场景来展现吗?
以上这些,当然不止这些,都是导致影片评分低的原因,当然还有其他方面导致评分低。比如演员的演技。说到这里不妨来详细说说。
首先看男主张辰浩。这个人物的扮演者是演员张宥浩,演员对人物的诠释不到位,但为了表现人物的内心,就在说话上大做文章。
张辰浩这个角色最有问题的就是声音表达,无论是说话还是笑声都给人一种不自然的、硬装出来的气势,就是大家所说的用力过猛,不真实!
毕竟演员和角色是有两个不同经历的人,他们之间没有共情之处,所以演员演出来的这个角色就让人觉得假,不真实,不能让观众产生认同。
张辰浩爸爸这个角色演的出戏,不像是张宸浩的爸爸,倒像别人家的发牢骚的、喝醉酒的爸爸走进了他家里,硬说是他爸爸。
女主黎菲的扮演者张子枫的演技没得说,很入戏,她是有演技的,给这么一群进不了角色的演员撘戏实在是有点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