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主义诗歌

        现实主义诗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自孔子开始就阐述了现实主义诗歌的理论。即诗的“兴观群怨”。到了两汉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也发出嘹亮之音。例如“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乎诗”,彰显了现实主义诗歌刻画真实现实的品格。

        魏晋南北朝时期,现实主义诗歌理论进一步推演,曹丕:“(诗歌)经国之大业,不朽之 盛事。”到了唐朝,现实主义诗歌作品达到了一个巅峰,涌现出大量诗人,诸如杜甫、白居易、柳宗元、李绅、王建、皮日休等。尤其是韩愈、白居易领导的“新乐府运动”,提出了“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

        现实主义诗歌作品大多数是以同情民众的疾苦,揭露社会腐朽昏庸为主题的,彰显的是诗人的家国意识、忧国忧民心态。例如杜甫的诗歌被誉为“诗史”,透过具体的现实主义作品可以感知当时的社会情状。他的“三吏”“三别”具有“实录”特征。《兵车行》淋漓尽致地刻画了民众的兵役之苦:“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戍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另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中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两句,至今读之,仍觉心酸。富有悲悯情怀的诗人,也在不断地替民众表达心声:“安得壮士挽天河,净洗甲兵常不用。”(《洗兵马》)“安得务农息战斗,普天无吏横索钱。”(《昼梦》)

        同样,白居易的讽喻诗也发出现实主义作品的耀眼光辉,其思想主题是“救济人病,裨补时阙”,他的《新乐府》五十首、《秦中吟》十首就是希望“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例如《卖炭翁》:“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写出底层人民的悲惨命运。《轻肥》:“是岁江南旱,衢州人食人。”这种惨剧让人目不忍视,耳不忍闻。另 外,当时的百姓还需要承担着沉重的徭役赋税,《杜陵叟》正反映此问题。《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折射出达官贵族生活的奢侈,他们追求的一丛深色牡丹的价钱,就等于十户中等人家一年的赋税。

        另外,现实主义作品还有表现对国土沦丧的伤痛、渴望收复失地的信念、失地不能被收复的悲愤。这主要体现在陆游等爱国诗人的作品中,例如《关山月》:“和戎诏下十五 年,将军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戍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军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叙写了皇帝下诏主和、朱门之内醉舞酣歌、士兵希望报国、遗民渴望回归故国。再如《追感往事》:“不望夷吾出江左,新亭对泣亦无人”,诗人对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文武百官进行了嘲讽。

你可能感兴趣的:(现实主义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