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老学说,与篡位的乱臣贼子,有何关系?

      黄老学说,即黄老思想,是战国时期兴起的一种哲学思想,属道家流派。道家尊上古时期的黄帝和春秋时期的老子为创始人,特别是庄子等人特别喜欢借黄帝的口吻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所以有了“黄老”的叫法。

  其实细究起来,“黄老”一词的含义,还要更深刻复杂点,与一伙篡位的乱臣贼子有关。

  时间倒推到商朝末年,周武王牧野之战一举克商,新的周朝建立后,功臣姜子牙被封在鲁地以北的齐地,为侯爵,国都临淄(今山东淄博)。因为姜子牙姓姜,是炎帝的后代,所以此时的齐国被称为姜齐,在姬姓统治的天下,有着特殊的意义。

  到了东周春秋时期,在名相管仲辅佐之下,姜齐第十六任国君齐桓公扛起了“尊王攘夷”的大旗,九合诸侯,戡定宋乱,北击山戎,南伐楚国,开创了不朽霸业,姜齐到达了一个巅峰,齐桓公本人也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但是齐桓公晚年昏庸,尤其是管仲死后,奸臣当道,齐国走上了下坡路。其死后,更是五子争位,齐国大乱,连着整个中原也失了重心,为外患内忧所扰。后世的齐君,多无齐桓公之勇,一代不如一代,齐国竟不复昔日荣光,从此泯然已。

  而齐国国内,一个田氏家族却悄然崛起。从第八任首领田恒开始,田氏家族靠各种手段收买人心,与昏庸无道的齐君形成鲜明对比,再通过参与或主导废杀齐悼公、齐简公,使姜齐政权逐步落入田氏手中。以至于到了齐康公时期,田恒的曾孙、齐国大夫田和干脆把齐康公放逐到海岛上,自己则被周安王册封为齐侯,在齐康公死后,正式取而代之成为新的国君,史称“田氏代齐”。因国号仍为齐,新的齐国被称为田齐。

  姜齐变为田齐,篡位的强盗受封为合法的国君,这种可笑又可悲的事情,凸显周天子的羸弱,和礼崩乐坏的窘境。这种新兴势力对旧有势力的开战,只是开始,远没有结束。

  田氏虽坐上了君位,但自知得国不正,因此很担心天下人批评,于是总希望通过某种方法树立自己的良好形象,在潜移默化中让天下人相信他们是替天行事,是合情合理的,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而接下来他们做的,就是采用宣传的方法,依靠思想的力量。

  田齐的第四代君主齐威王,在齐国国都临淄的稷门附近创立了一个特殊的学术机构——稷下学宫。他礼贤下士,广开言路,尽招天下学术人才在稷下学宫议政讲学、思辨交流,既是为学术发展做贡献,也隐藏着齐君的“小心思”——在这里设计一套为“田氏代齐”辩护的说法,并从此地传播至全天下。

  这套说法,中心思想就是“黄老学说”。

  第一,为什么选择老子。因为老子是陈国人,而田氏的先祖田完也是陈国人,而且是在春秋齐桓公时期,从陈国避乱逃到齐国的,田氏与老子有天然的亲近关系。

  第二,为什么选择黄帝。因为儒家倡导尧、舜、禹,搬出更早的黄帝来,可一举压倒儒家等一众流派。

  第三,如何开展辩护。田氏认黄帝为始祖,玄妙的是,姜齐的姜姓,是炎帝的姓,而历史上炎帝在阪泉之战中败于黄帝,因而田氏取代姜氏,似乎也是命运使然,合理合法。

  在这样处心积虑的谋划下,“黄老之学”成为稷下学宫的主流思想,更成为齐国的国学,从这里走向了全天下。也难怪,郭沫若就说过:“黄老之术……事实上是培植于齐、发育于齐,而昌盛于齐的。”

  


你可能感兴趣的:(黄老学说,与篡位的乱臣贼子,有何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