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爱人的关系从互相嫌隙到相互成就
感谢大家的继续围观,第一篇我之所以选择从我和父亲的关系开始说起,是因为任何一个人与周围的关系都应该是自上而下的,有了父母才有我们后来的子女。如果在原头部分就已经出现了问题无法治愈和疗愈,往后发展产生的关系网都会被制约和限制,比如自己和爱人,自己和婆婆,和孩子甚至到最终和社会中所有的他人。
修复我和父亲的关系耗时最长,一直把父亲当成敌人的那个我,内心的伤害非常大,早期的相互指责到后来的相亲相爱,经历了痛苦、纠结、反思、包容、同理、相爱,在这场洗涤当中,很多交际方面的问题就看的更加通透和清晰。同时也助推了我和爱人关系的反省和思考,否则可能至今我还会把家庭的各项问题归结于对方,其实也默默的让爱人在这场教育中背上了太多的“黑锅”。
这样的悲剧可能在很多家庭还会产生,在我和社群的朋友聊天中,很多女性还是更多的去抱怨爱人,当家庭教育中碰到的烦恼并不像自己心中发展的方向时,这时候可能就会自己“捏造出”一些理由,比如三观不正、不同性格、甚至离婚的念头等等。当然这样的过程我也都经历过,回头想想每段经历都有不同色彩的意义,才能赋予我们继续探索的能力。
我和爱人相识应该快12年,结婚掐指一算也快10年。因为是大学同学所以特别珍惜彼此的感情,他在福建而我在重庆,毕业季就是分手季。在这样的花样季节我们分手后又再次重逢,最后在父母的反对下还能相伴结婚其实就是一种幸运。我们一起感受过校园美好,一起在图书馆复习考试,一起期待过毕业季未知的人生,一起寻找工作开启职业生涯。经历了爱情中的所有美好,当然所有这些就奠定了我们的感情的基石。
然而随着家庭的完善,后来的一儿一女的到来却打破了早期对婚姻的美好期待。因为在教育上面我们的观念频频不同,我支持的是温暖和爱,给与孩子更多自由。直到后来学习后想想为什么我会给予孩子这样的氛围,也是来自于原生家庭那个小时候的我,并未得到过,不希望自己孩子再次遭受同样的痛苦和待遇。然而爱人的家庭环境有爱的,同时严厉并存,所以他更多的对孩子的教育要严格严厉,当然打骂肯定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否则孩子长大了就管不住。因为价值观的不一致带来的当然是生活中大小的冲突,而我们的感情也就在这样的冲突下一直消耗内耗,当然矛盾也就持续升级,自己也就陷于重重的家庭冲突中。
最难受的就是通过学习,我深切的感受到,好的教育对孩子的重要,我一直努力改变,但是爱人不但不理解我,平时在外面的应酬非常多,几乎在家里的时间就很少,更别提陪伴孩子,这样一个责任感较低的父亲,还挑剔指责我学了那么多也没有用,有时候还联合我的父母一起指责我,他们觉得我太宠孩子,太顺着孩子。刚开始还会跟他们讲道理,但是发现爱人和父母根本听不进去,还冷嘲热讽,甚至还反问你,你说什么都是对的,但是你自己看看孩子教成什么样。我们就从曾经的相知相爱到后面的互相拆台,彼此不理解,甚至到相互嫌隙。
2020年通过这一年的努力和学习,我不仅改变了和父亲这样的指责关系,也改变和爱人在教育中的矛盾冲突的情绪,提升了解决家庭问题的思维。因为珍惜曾经爱情里的拥有,所以就希望曾经的美好能够一直留存下来,给我们的孩子更好的环境和榜样。可能由于母亲这个角色的伟大,家庭教育的学习,让我对待自己这个特殊标签,子女、妻子、母亲多种身份重新有了一些认识和理解,这一年看了很多书,心理学,教育类,影响最大的则是《接纳力》《幸福的勇气》《亲密关系》等,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让我对爱商和情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们常说一个人的有四商都至关重要,爱商情商智商财商,有了爱商才能有情感流动,才能有好的情绪体验,情商指数才会更高,要想智商培养的更好,除了先天因素,后天爱商和情商又起到了关键因素,随后才能建立起更好的财商,四商不求完美但求平衡,这样我们的孩子才能形成比较健全的人格特质,才能成为面向未来的社会人。
礼记中说,父子笃,兄弟睦,夫妻和,家之肥,也可见夫妻和睦,对于家庭的重大影响。家庭中婚姻中妻子的成长就更加助力家庭教育,俗话说,成长一个女人,幸福一个家庭,兴旺一个家族。可见一个女人在家庭中承担的重要角色和意义。
直到最近我特别的开心和感动,先生对我说,以后教育以你为主,我辅助你,不会再和你争太多,因为争赢了却输了我们的关系。而你在学习道路上,一直越来越通透,心态也越来越好,应该有这个能力去教育孩子。让我倍感温暖,更加笃定自我改变是影响他人改变的重要途径。他不再干涉我的任何教育观念,也非常支持我去践行公益,任何公益时间排出来,我就第一时间通知他,他就把这个时间腾出来陪伴孩子。而我不时把自己学习的教育思路传输给他,不断的加强亲子关系。在工作中有任何应酬和出差,或者非常忙碌的时候,我就会信息他:孩子在家里非常棒,很懂事,放心的去忙吧。(当然偶尔也有让我抓狂的时候,我基本也不会去抱怨或者恼骚,因为这些都是我应该能搞定的事情,也是锻炼我独立解决问题的时候。)
早期的相处模式从相互嫌隙,到各自为政,到自我学习不再期许,到无条件理解对方,到自我成长对方被影响,最后分工协作,共创家庭目标。才让我真正意识到自己无意中做了一个好妻子,好妻子无意中又换来好丈夫的觉知。
这段时间也把自己的学习做了一次梳理,我才慢慢发现当初为什么我们在错误的系统里面彼此互相伤害,甚至一直走不出来。这个过程更多是自己的认知层面还不够,简单的来说活在自己的世界里面。也就是《亲密关系》这本书里面的把自己活在“受害者”“迫害者”当中,遇到问题更多的思路是恐惧、抱怨、自悲自怜。表面上要尊重对方不同的价值观,不同的理念思维,然而一直把自己的思维和观念抓的牢牢的,处处作对。有因必有果,我选择和爱人这样的方式相处,或者对对方的各种不信任,这些都是来自于原生家庭,所以我把这些原因及真相也就一个一个抓出来,给大家解惑,若和我一样还在陷入夫妻之间为孩子教育而烦恼的人给一些方向和光源。当然感情的一步步再次升华也离不开用心耕耘。我和爱人从相互嫌隙到相互成就,我都做了哪些,也一一和大家去聊聊这一路的经历和体验。
我总结了四点,四个方向,和大家共勉和反思。
第一点: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第二点:接纳对方,活出自己;
第三点:缓冲冲突,同理成长:
第四点:梳理价值观,传承家风
第一点:发现问题,找出原因
原因1、执念源于恐惧
孩子一呱呱坠地,我和很多妈妈一样,因为护子心切。总是担心爱人过于粗犷,怕照看不周,有个闪失,伤了孩子。所以我基本啥事都自己包揽,于是我的那位先生也自觉没趣,甘愿退居其后落个清闲。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我自己难以应付的情况越来越多,尤其是新时代我们学了很多新的育儿理念时,就更容易被完美育儿的焦虑所包裹。
比如孩子不想吃饭,爸爸却偏要让孩子吃完,会不会破坏了孩子的自主性?
比如父母是最好的榜样,爸爸没事就在那看手机,甚至玩游戏,孩子跟着学坏了怎么办?
比如爸爸没有时间观念,晚睡晚起,孩子是不是也没有时间管理?
比如爸爸经常加班老是没有在家,会不会比较缺少父爱?
比如爸爸有时候很严厉,会不会打击到孩子,影响了孩子的自信心呢?缺乏安全感?问题接踵而来,夫妻关系因为自己的焦虑和关注点降到冰点。夫妻关系就这样从曾经的美好专注在了家庭教育中的吃喝拉撒和教育中,而且还要频频争执。于是我在这样的教育中自然就压力山大,总是担心孩子不够好时,实际则是认为自己不够好。既否定了孩子也否定了自己,我比较重视家庭教育,大量的学习育儿知识,也给我带来了一个副作用,就是对队友育儿方式的不认可,觉得不科学会伤害孩子。
为了维护自我价值,而无意识随时采用抵制模式,相爱模式就正式进入了防御模式。当然为什么我会执念于恐惧呢,其实在潜意识里面是因为原生家庭体系中,没有得到足够的满足和关注和尊重,小时候是一个被情感忽视长大的孩子,在家庭中的价值感和归属感自然就相应减少或者较低,也就会把握好现在的“时机”去维护自身价值,因为认可我的教育理念其实等同了维护了我的价值。在这样的一个状态中,教育子女担忧和冲突就自然而然的频繁发生和增加。
原因2、求爱人认同,其实是在求关系
因为频繁的彼此不认同,从潜意识里面是觉得自己是不被爱的。在自我防御的同时,还会对爸爸有更为深切的期望,希望爸爸也能来和我们一起学。因为我一直认为父母双方保持一致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早期还强行拉爸爸参加一些学习课程,甚至要求他们读育儿书等,但是这样做却给爱人带来了无形的压力,他就越想要反抗,想要逃离。于是我们从最开始抱怨爸爸陪伴孩子时间少,对孩子不上心,不爱学习,不会带孩子等到后面升级为无法沟通,不关心孩子的成长。
当初我如此热烈的希望伴侣和我们一起学习的时候,我最后想明白了,这其实并不是孩子的需求,他去参与学习其实一直是在满足自己的需要。我为什么如此渴望和期许,期许他是我的一个支持者或者同盟者,这样我的焦虑就会减少,甚至就不需要自己一个人独自承担育儿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为什么会产生这一套逻辑呢,那是我自己内心深处缺爱,缺关怀,缺乏力量,缺乏能量,我们需要通过这一次次争执中,让他人来满足自己,来证明自己是被爱的。当然这样的需求是很难得到满足,因此从而就会感到失望,失望最后就发展为愤恨。生气的种子就在内心发生,所以求认同的同时是求关系,求关系的同时是求爱,跟育儿并没有直接关系。
原因3、沟通无效,权力斗争
沟通无效、权力斗争我想这种处事方式不仅发生在孩子身上,其实在夫妻之间也会是常事。因为我们大多数人从小受到的教育,至少我的家庭是这样的。在非黑即白的一元思维模式下,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的习惯需求和价值观来建构自己认为的对和错,并且在内心固守这些信念。于是当我们看到队友与自己的教育理念不一致时,我们维护内心正确的信念呼之欲出,批评、评判、指责、讲道理、轮番上场。你错了,我是对的。当然这样的沟通方式在很大一个因素上,因为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生理结构决定。之前有看到一则信息,其中讲到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科学家,他们研究了年龄8岁到22岁的949个人的大脑图像,其中一半是男性,一半是女性,男性和女性的大脑结构完全不一样。在这个实验中,他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男性不擅长语言表达而直接解决问题,而女性则很擅长表达自己的感受。所以男性处在压力下,他的第一反应是跑开。这种行为在女性看来就是他抛下我了,他不想和我说话,他不想和我解决问题。不同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往往容易导致婚姻中男女双方都看不见对方。早期和我和爱人基本属于看不见对方的典范。
直到后来我看过卡耐基《人性的弱点》,对于这样的哲人所写的书感觉句句都在理。卡耐基说,你不可能在争吵中获胜,因为你吵,输了也是输,你吵赢了还是输。争对错就是在破坏彼此的关系。关系输了一切沟通就无效了。
原因5、沟通无效,情绪升级
当沟通中我们用了批评、指责、探讨、指责等方式达不到效果,这个时候我们会采取更加极端的生气或者愤怒已经威胁等方式。当然这是一种情绪的自然流动和升级。在《亲密关系》这本书中,我们对伴侣发怒的原因只有两个:第一、怒气能够麻痹我们心中的痛苦,压过所有的消极情绪。第二、就是让对方又罪恶感,这样一来就能有效的控制对方的行为。不幸的是我们用愤怒来保护自己,永远比面对痛苦要容易的多。所以一旦我们搞不定的情况,就习惯用愤怒、攻击、情绪抽离这样的方式来表达愤怒。这也说明了在一段时间里,为什么一交流就愤怒,甚至还没有交流,心中对爱人都有愤怒的火花。
原因6、联盟战队,破坏家庭平衡
因为这些权利之争,家庭的情绪升级,自然而然家里就失去了温情和温暖。早期的我其实也是非常的强势,无意识中出现了结盟的现象,我和女儿战队和爱人对抗,当我越强势时,爱人的角色就越被被弱化,爱人就被迫游离于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之外,平衡和谐的家庭格局也就这样被打破。作为一个强势的我,总是会不自觉地成为孩子的代言人。将孩子拉在自己这边,对于这样的一场拉扯中,现在心静的我可以感受到,孩子面临的拉扯感,无所适从,内心肯定是非常的无助和没有安全感。当然没有安全感的孩子,其实独立性等方面方面都会比较欠缺,自然而然就出现爱人口中所说的“那个样子”,娇气、胆小、畏难等等。
孩子其实无意中就发展成我的另一个附属品,她是无法发展自我的个性,成长的动力肯定会被压抑,孩子心性发展就会被延迟。教育的问题孩子的问题自然而然就会流漏出来。爱人在情感关系和亲子关系中统统缺席,而我和孩子还会构成一种补偿性的婚姻关系。个性依赖的母亲,小时候受伤更重的母亲,甚至会被这种深度的母子亲密所陶醉,以至于孩子很大,还希望和孩子同睡,宁愿让自己的爱人独睡。可以想象这样的不平衡不仅害了自己,孩子,也深深的伤害了爱人。
原因6、序位错乱,疗愈内伤
直到后来的学习,我才明白家庭是一个系统,父母对于孩子的爱,应该遵循系统运行的序位法则。家庭中先出现的关系要优于后出现的关系。我们自己是最先要爱,爱自己怎么爱自己,其实很多人还没有懂还没有明白。然后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又优于亲子关系。但是在生活中,随着孩子呱呱坠地,很多夫妻会渐渐地忽略对伴侣的关注,而把爱转移到孩子的身上,其实这一切一切的本质是在治疗小时候那个缺爱和痛苦的我。所以你慢慢会发现,身边很多家庭夫妻感情好,孩子教育好,大部分都是这对夫妻他们的原生家庭体系其实已经非常不错。甚至已经超越了在内耗消耗的家庭几十年,也就促成孩子之间的发展差距非常大。爱自己100分,老公90分,孩子80分。我们更多应该是学会爱自己爱他人,提升我们的爱商。你细细观察,爱自己的宝妈们其实事业教育都更容易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