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靠读书占据市场核心竞争力?2类书、3步骤一定要掌握(建议收藏)

一位美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却选择了与专业毫不相干的广告公司,且业绩突出,后来30多岁又入职外资系统战略咨询公司,40岁进入专攻组织开发的外资系咨询公司工作,出版多本商业领域的书籍。


问题来了,他的大学和研究生期间学习的是哲学、美术史,在课堂上从未接触过专业的商业知识,是什么原因让跨领域的他,能够取得如此大的成功呢?


他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通过“自学”获得。他也走过一段“距离商务人士很遥远”的路,但最终却在咨询顾问这一行工作了十年以上,就是因为通过“读书”学到了知识。


这位奇才,就是日本的山口周。他把他的人生经验全部汇集在这本《阅读变现》里,这里面的方法是他经过无数验证、并亲身实践所获得的“读书与工作相联系的方法”,也是首度分享能够打造个人知识IP的实用型阅读指南。


如果你也想通过阅读变现、打造个人知识IP,建议你读读这本书。如果你想在未来占据市场一席之地,甚至是尖子塔塔尖,也强烈推荐你读一读众多“成功人士”在用的方法。


1  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最近在看一本书《金字塔原理》,对之前了解的SCQA结构有了更深的了解,对应到阅读与写作上,我常常思考:


为什么很多人都在阅读,但遇到问题时却很少有人把它讲清楚?为什么我看到朋友圈里每天、每月、每年都在晒自己的阅读量,对于那些365本以上的,我从羡慕转到怀疑?为什么有人输出了笔记、复盘,甚至是书评,却仍然没有在相关领域有所改变?为什么在校曾经的学霸,走入职场后却没有闪闪发光?为什么那些经常摘抄名言警句、设置收藏的写作者,却没有写出爆款文章、打造出自己的个人知识IP呢?


老子说,“有道无术,术尚可求也,有术无道,止于术”。庄子说,“以道驭术,术必成。离道之术,术必衰。”


很多人在通往读书变现的路上,过于看重“术”,而忽视了看不见的“道”。这是最好的时代,因为多媒体、互联网的快速发达,让我们有了更多的资源,想查阅什么资料,可以随时去查、去学习。这也是最坏的时代,眼换缭乱的数据、参差不齐的质量,让我们困于各类资源,不能“货比三家定一家”。


其实,想要通过读书实现知识增量,必须掌握“阅读与工作相联系”原则。为什么呢?


或许你在很多书或文章中看到,读书方法有速读法、回想法、碎片阅读、快速阅读、拆分知识点、便签法等,数下来估计有100种,我在这条路上也走过很多弯路。


但读书到底是为什么?绝对不是为了炫耀,读书是为了帮助我们解决问题。当你想要将通过读书获得的知识和感悟活用到工作中时,重点其实在“读后”。


为此,作者认为必须把阅读与工作相联系,方能生产出知识性的成果。主要有六个原则:


一是为收获成果而必须阅读的“两种书”;

二是一本书读两成就够了;

三是把读书想象成“投资股票”;

四是阅读要以“遗忘”为前提;

五是读5本书不如“一本书读5遍”;

六是减少阅读中的“闲置时间”。


2  两类必读书目,全面掌握所有领域阅读技巧


查理·芒格说,“在我这漫长的一生中,没有什么比持续学习对我帮助更大。而我能够坚持持续学习,是因为我幸运地很早就学会了学习的方法。”


读书要与工作相联系,因为不管你在学生时代上多么好的学校,考多么高的分,作者认为,如果不能通过书本持续学习知识,那么知识生产很难作为一项职业,在世上展现出价值。


在终身成长的路上,2类书,必不可少:商务类书籍和通识类书籍。


阅读量固然有一定的可参考性,但阅读量是必要条件,不是充分条件。通过阅读如何变现呢?就好比厨师通过食材如何变成一盘美味呢?


厨师的大脑里,有食谱,有材料,有常规的油盐酱醋,有这个菜必备的粉条、肉末、还有客户的需求等。比如一盘蚂蚁上树,南方人和北方人要求的不一样,口感也不一样,客户需要的辣度等级也不一样。


读书亦是如此。从事知识生产工作的商务人士,他们要做的,就是从各种书籍中获取的知识贮藏起来,并依据不同的需求,将这些知识进行组合,从而生产出知识性的成果。


为什么是这两类书?因为只有当这两类书聚在一起时,才能够产生“拥有某一个人特性的知识成果”。这两类书性质不同、特点不同、阅读方法不同、贮存方式、记笔记等都有各自的“术”。

 

 

这两类书怎么读?读些什么?都有各自的方式方法,比如商务类书籍,读那些厚厚的经典书,肯定会有“不懂之处”,那不用较真,直接跳过10页即可。从10页后仍然觉得非常勉强,非常无趣,那就建议盯着目录,找到最感兴趣的、最有关联的地方继续阅读。


如果这些方法全部无用,那就意味着你和这本书“没有什么缘分”,可以暂时先先它放回书架。千万不要否定自己,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读书不懂的原因有很多,可能是你选了一个高级书,可能是与自己人生相差甚远等。


为此,作者贴心的准备了“商务书籍曼陀罗”,无论什么行业,只要是从事知识生产的白领阶层都适用的一套书。并根据难易程度,进行了分类,呈正方形。中心位置是绝对必读书目,外侧是专业度更高的书目,每一本书都进行了百字左右的内容简介。



3   3个步骤打造灵活知识网,彻底活用每一本书

 

经济学大师张五常说,跟一个高手学习,得其十之一二,远胜跟一个平庸的人学的十之八九。


本书作者通过多年实践,整理一套“高效阅读法则”,仅需三个步骤,变可让海量信息随用可取。这就是与高手学习的机会。


第一步:在关键内容处画线,表明“关注方向”。


阅读第一遍时可以边画线边阅读,在哪里画线呢?作者认为,“如果你感到迷茫,那么总之先画线就是了”。如何画线呢?三种类型。第一种是普通线,就是自己认为比较重要的地方。第二种是指定开头·结尾的线,第三种是只标关键词。工具的话,红色、油性彩铅笔、荧光记号笔,根据不同的场景进行选择。


第二步:重温画线内容,甄选5个部分,放入“信息鱼笼”。


人读过的书一定会忘记一些,我们可以打造一个“忘了也没关系”的机制,如何在不依靠记忆的基础上储备知识呢?作者举个了例子,将“信息”比喻成“鱼”,而将“世界”比喻成“大海”去展开思考。


阅读各类书籍并提取关注方向后,就要把这些放到大脑这样一台小小的冰箱里进行保管,或许近期不用,但总有一天有用得上。作者把这个称之为“信息鱼笼”。


第三步:设定“鱼笼”主题,运用可检索笔记软件,建立阅读数据库


这里作者比较推荐“印象笔记”,但一本书的摘抄要点控制在10分钟以内,不要搬运太多,失了大局。


这里有点像《卡片笔记写作法》中提到的卡片笔记法,有闪念笔记、文献笔记、永久笔记,让它变成一种存储和组织知识、扩展记忆以及生成新连接和新想法的系统。



钟书先生说,“积小以明大,而又举大以贯小;推末以至本,而又探本以穷末;交互往复,庶几乎义解圆足而免于偏枯,所谓阐释之循环者是矣。”

 

方法是精华,但自己是否吸收,就全靠自己了。当你阅读一本书时,也可以采用这3大步骤,让大脑形成“自动化习惯”,真正为己所用。


最后用书中扉页小林秀雄《关于读书》结束本书的分享:在当今这样一个书籍泛滥的时代,人们一个劲儿地烦恼该读什么,但至多不过收获些时下流行的书名罢了。那么不如深挖一本真正喜爱的书,苦下功夫去阅读它,这岂不是更聪明的做法吗?

 

世间本没有捷径,但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也能欣赏更多的风景。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如何靠读书占据市场核心竞争力?2类书、3步骤一定要掌握(建议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