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德勒和范多伦合著的《如何阅读一本书》有26.2万字,这本书出版至今有80多年,被称为永不褪色的经典。
布兰登.罗伊尔的《一本小小的红色写作书》只有3.5万字,这本书是美国常春藤名校入学考试绝密武器,先后获得多项大奖。
这两本书,一个篇幅长,一个篇幅短,但都是好书,可见评判一本书的好坏并不是看字数的长短。同理,评判一篇文章的好坏也不是看字数的长短。
粥左罗在《学会写作》这本书中提到,长短并不是判断一篇文章好坏的标准,判断文章好坏最重要的是信息量和信息密度。信息总量大和信息密度高的文章才是好文章。
信息总量小的文章不值得一看,价值密度低的文章让人感到是在浪费生命。
如果我们想提升文章的质量,那就要增加文章的信息总量和信息密度。粥左罗在书中介绍了详细的方法来提高这两个指标。
一、加法写作,提高信息总量
信息总量是指文章的厚度,一篇文章提供了多少知识、多少认知,解释一个概念够不够全面,描述一个故事够不够详细等,这些都是文章的信息总量。
如果有不该省略的信息,要补上。比如陌生的新概念,要加以解释。
如果已有的信息不够详细,要补上。比如有一个重要点、一个事情的原因或者一个故事,要详细描述,越详细读者会理解得越好。
如果别人用三个角度去解释,你可以用5个角度去解释。这样增加论证的维度,文章的信息量会更大。
增加论证维度的同时,也可以增加论证数量。只写一个案例可能太单薄,再增加一两个例子,文章会更有说服力。
给你文章做加法,就会提高文章信息总量。充足的文章信息总量对读者来说,会有更好的阅读体验。
二、减法写作,提高价值密度
价值密度,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单位篇幅内,比如一分钟、手机一屏,你能提供多少价值。价值密度越高,读者获取价值的效率也就越高。
写作是一个先做加法,再做减法的过程。加法写作就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信息总量,减法写作是为了提高文章的价值密度。
减法写作的本质就是要会删减。一句话能说清的事,尽量不要用两句,一分钟能传递的信息,就不要分成两分钟。除非你的信息有增量,否则别重复、别啰嗦。
要删减哪些内容呢?有个原则,先减大,后减小。
减大是先从文章整体入手,聚焦主题,删掉无关的内容,优化重复表达。但凡遇到对主题没帮助的论点、论据,要果断删除,哪怕它很精彩,也要舍得砍掉。
一篇文章好看,不是因为每一段好看,而是整体好看。好看的文章之所以好看,是因为从头到尾,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中间没有累赘的东西。
减小是从词句细微处入手,从头到尾精简每一句话。不必要的代词、不必要的因果词、累赘词、多于的“的”“是”“了”,这些都要删掉。
对于一篇文章,当你耐心去读,然后一点点修改,删完之后,文章会变得干净、利索、有节奏,信息密度提高了,档次也会立马提升。
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美国海明威把《老人与海》的手稿反复改了近200遍才最后付印。文章开头提到的《如何阅读一本书》也是作者经过了几次增减修订。
这些作家修改、增删、修订的过程就是在给文章做加法和减法。最后他们的作品都成为了经典。
如果想要你的文章更出彩,那就学会给文章做加法和减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