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卑与超越》: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优秀的自己

今天的文章是《自卑与超越》的读书感想。话不多说,开门见山:

作者阿德勒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自卑感,而优越感则是自卑感的补偿。自卑感的存在,激励了人不断追求卓越,在有限的生命空间内发挥出最大的价值。

结合阿德勒的学术观点,纵观阿德勒的人生经历,不难发现,阿德勒的人生经历恰好印证了其个体心理学的理论观点。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

阿德勒本人先天发育不足体弱多病,一直到4岁才会走路。又因患有佝偻病,无法进行激烈的体育活动。

但是,他并没有让身体缺陷压倒自己,相反,他一生充满了上进心。

中学时期,由于数学不好,阿德勒被视为差等生,甚至老师建议他去当一名制鞋工人。好强的阿德勒虽然恼怒,却没有自暴自弃。

他努力学习,在数学上有了很大进步,并最终成为班上的优等生,更进一步增强了自信心。

后来,阿德勒一心向学,深入钻研,在心理学研究的道路上中遭遇了各种各样的困难,但是他并没有气馁,反而奋勇向前,创立了个体心理学派。

自卑与超越是阿德勒理论观点的核心词组之一,这也与他克服自卑、不断超越的人生经历和态度相一致。

可以说,阿德勒的经历和观点正是其知行合一的印证。

图片来自网络

同时,这本书中,阿德勒特别强调合作的重要性。

无论是家庭生活、学校教育,还是社会运转、工作职责,他都认为合作非常重要,一而再再而三的强调。

他认为,个人意义没有任何价值,真正的生命意义存在于个体与他人的交互作用中。

对于各种心理困惑和心理病症的成因,他认为,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没有培养出一种对于他人的兴趣和奉献合作的精神,或者人们只专注于目标,却使用了错误的达成目标的方式。

阿德勒着重强调一种“合作”的教育观和婚姻观。

在自己的婚姻里,阿德勒竭力构建平等合作的关系。

阿德勒的妻子是来自俄国留学生罗莎,能说会道、擅长交际、能力突出。

罗莎出生于莫斯科一个拥有特权的家庭,其突出的个性和热烈的有点社会主义意味的激情与阿德勒矜持而保守的贵族气质不太一致,这使得他们的婚姻最初常有摩擦。

阿德勒认真践行自己平等合作的婚姻观念,深爱妻子、耐心陪伴、细致入微,后来两人生有四个孩子,非常恩爱,白头偕老。

心理学家阿德勒具有平等合作奉献精神,不肯服输坚持追求卓越,他精彩的人生经历正是对其理论观点的最好印证。

想要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推荐你看《自卑与超越》。

虽然,书中没有攻略招法等所谓的干货,但是通读一遍,对于我们自己从何而来、去向何处的问题,你会感到豁然开朗的。

根据书中阿德勒的理论,你可以客观地回望自己的童年,冷静地审视自己的现在,清晰地定位自己的角色,并满怀憧憬地奔往下一个人生阶段,无论它是升学求学,还是工作求职,抑或恋爱结婚组建家庭。

再一次,真诚推荐想要向上生长、提升自己的朋友看这本书。

当然啦,友情提示下:

大家看书过程中可能会因为作者“跳线”一般的论述而晕头转向...

自卑心理、学校教育、犯罪心理、家庭环境、夫妻角色等内容看似跳跃过多,可如果你记好“自卑与超越”和“平等与合作”这两组硬核中心词,肯定会get到重点的。

以下,是我自己的读书感想,分享给大家:

1.人无完人,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自卑。

这是事实。我们要做的,就是认可和接纳这个事实。

与其因为自卑而自怨自艾、痛苦不堪,还不如转移注意力到如何超越自卑,追求卓越。

我们应当去改变可以改变的,超越各种客观限制,克服不同主观障碍,以达成自己的目标,实现自己的理想。

2.人生的意义在于连接更多的人,融入社会网络,推动多层次的合作。

就像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课程里说的:“意义是一个网络,每一个个体都是一个终端。”

社会是一张网络,我们都是附着其上的节点。

生命的意义,单凭自己一个人上下求索,终究是无果。它必然是在无数生命的激荡和互动中迸发,并日渐清晰。

人是群居动物,人生的意义自然通过人与人的合作互动中体现出来。

图片来自网络

3.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环境和生活经历,是这些塑造了现在的我们。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只能受限于此,无法改变。

倘若我们内心自卑,对现状不满,对梦想不甘,大可放手去做,就像网上流行的说法“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4.阻挡我们前进的,很可能是自己的自卑心结。

我们的人生,以意义为导向,以价值为准绳,这需要我们努力去探寻自己在这世间的使命,敢想敢干激发潜能,竭尽全力向上生长,尽心尽力去锻炼自己。

唯有超越局限,成长为更好的自己,我们才能更好地去实现人生的意义。

与你共勉!

你可能感兴趣的:(《自卑与超越》:找到生命的意义,活出优秀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