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前言
每次在结束一段创业历程,寻找下一次机会的时候,都会看非常非常多项目,可以说是每隔一段时间把市面上的初创公司都简单接触了一遍。
从15年到现在,深入研究沟通过的初创公司将近100家,其中实际参与了6家。这个数量虽然不算巨大,但也确实是这几年我能详细观测的最大数量了。遗憾的是,过去包括目前,我看过的,参与过的所有初创企业,存活几率非常低,几乎趋近于零。
那创业这件事本身有没有可能?我反倒认为,时间在证明这个世界不断在被新的事物覆盖,真正在改变这个世界的人,成功率是很高的。我的目标就是在不断的失败中,成为他们,向他们靠近。
也因此触动我去写这样一篇文章,从对创业的认识出发,描述一下我认为的运营该是什么
1.我认为的创业是什么
创业的广义和狭义
广义上开一家新的公司,无论是新开一家超市,还是新开一家酒店,都会称之为创业,而比较狭义的创业,也是难度更高的创业,指的是在一个全新的行业内进行开拓,对世界有相对明显的改造。也只有这样的创业才会有几十倍,上千倍的增长可能。我为之努力的,以及接下来主要讨论的,都是这样创造新事物,具有千倍增长可能的创业。
原始深林、国道和中间态
成型的行业有其固定的竞争模型,并不需要全量的考虑所有因素,比如酒店行业的上游供应商,下游流量,商业模型,行业天花板等等,都是比较确定的。
而狭义的创业,相比做成型行业,如同走国道和走原始深林的区别,走国道要考虑车的性能怎么样,到下一个服务器油还够不够,走原始深林则连路在哪都看不清,前方是未知的荆棘,该如何开路,如何补给,茫茫多的未知数。可以说是每活一天都要感恩。
走国道也同样是目前许多互联网大厂的状态,屠龙的勇士最后也可能变成了恶龙,在创业成功后,稳定续航会压倒一切,路走通以后,拓宽道路和加速前进会比从迷雾中寻找方向和抗住不断失败的冲击更为重要。互联网大厂也是在创新赛道的公司如何向成型赛道公司转型的中间态。和真正狭义的创业已经开始有区别。
从招聘看创业
华为任总说一家公司的根本因素不是人,而是对人的管理方法,而招聘往往是对人的管理需要关注的第一个问题。因此从创业公司的招聘出发,可以明晰创业公司从人出发的不同之处。
那么,一项全新的业务,需要找什么样的人?有一个常见的解题思路从大厂挖人。
一位大厂人才的优势是大部分能力是清晰可见已认证的,但这种能力是否能在寻找方向和不断试错中发挥作用,或者其还有没有其它未被认证的能力,需要额外考量。毕竟没有一片原始深林是一样的。
因此从大厂中寻找创业帮手会是一个省力的方法,但有哪家公司通过组建明星团队就获得了巨大成功,也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当然这个讨论局限在创业最早期,乔布斯挖卖可乐的约翰·史考利没有问题。
其实这样的讨论也会触及到非常多从大厂出来创业的创始人,其实一旦有了创业的想法和冲动并付之行动,创始人就脱离了高级人才的判断标准,背负起了在原始深林领队的重任。
而并不是大厂出身的人才,其实也具备讨论的意义,因为我们能看到,即使在大厂里,有创业激情和想法的人也未必有那么多,是很难直接匹配的,本质上还是必须搞清楚具体需要哪些能力,如果去甄别具有这些能力的人。但是非大厂人才在招聘上,具有能力未被明确认证的劣势,甄别起来需要花额外一部分精力。
因此通过系统的招聘流程来进行人才搜寻,不完全沿用市面上对人才的评判标准,将人才的各方面能力打碎到更小的粒度去进行判断,并做出大入口,小收口的招聘漏斗,会是更有效率的选择。
创业的几种姿态
生而为人,无非赚钱和实现自我价值这两件事,创业是能把这两件事实现高度统一的。因此我也基于这种角度,在15年至今观察到一些不同的创业姿态。
为了创业而创业,创业姿态中最常见的,是看中了财富会快速积累的可能,在没有看到任何行业机会时,就毅然决然加入创业的队伍。这样的创业公司往往在天使轮往A轮进发的路上死掉。为了创业而创业就是创业公司95%死亡率的主要原因。
为了资源放大而创业,为创业而创业的姿态中还包含着,许多已经握有资源的既得利益者,抱着一贯成功的信心,期待创业能将现有资源进行重组放大。但行业机会有其稀缺性,以现有资源去寻找机会,本质上是一种撞大运的行为,同样是一种死亡率非常高的做法。主要原因是资源重组很难带来高增长。
为了创业而创业的另外一个时间段,为了创业而创业真的没有成功率吗,其实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早期,网络普及程度在5%~50%的这个阶段,先拿钱再想方向,先干起来再规划未来,也具备一定的成功率,毕竟是遍地是黄金的年代。但是在网络普及率已经接近饱和,新的底层技术还没完全迭代的当前,为了创业而创业还是死路一条。
具备一定方向的创业,具备明确方向也会有明确程度的分别,具备一定的方向,能有基本存活的能力,并在存活过程中去寻找新的机会,这是非常具备成功率的一种姿态,可以说目前的互联网大厂基本都是从这种姿态中成长起来的,比如马云一开始做的是中国黄页,后续才有阿里巴巴,比如网易一开始做的是搜索和门户,上市后面临破发,后续才靠短信业务和游戏活了过来,又比如腾讯一开始通过做外包来养活qq服务器,后续也是通过短信业务开始一步步建立腾讯帝国。我认为这里面的内在逻辑是参与大部分机会竞争都需要各方面的积累,包括创始人本身也需要这段成长时间。
具备明确方向的创业,一开始就具备明确的方向,并设定了完整的发展路径,一步步前进,这是成功率最高也最少见的一种姿态,具体例子比如头条系的张一鸣就曾对外声称头条系的发展规划在创立之初就设定好,并一直稳定执行中,而瑞幸咖啡也也以一套神州系御用的迅猛打法,建立品牌,快速复制门店,大量营销,迅速上市示范着一种还没被完全验证的创业方法论。但是这两家公司时日也尚短,是否会出现很多规划之外的事,并像其他巨头企业的发展一样,经历一系列艰难困苦,但其最终结果还没得到时间的证实。
以我目前的经历和观察来看,123目临着几乎必死的局面,只有45两种姿态是具备成功率的。总的来看是否有正确方向尤为重要。
当然还有一些具备金融能力的人,能从创业过程中套取大量投资款再全身而退,目标不同就暂不讨论了。
风口对创业的意义
关于风口,从业以来从海淘到直播,从直播到AR,从AR到短视频,一直都是在风口上进行创业,也因此对对风口产生一些看法。
首先风口一词在雷军一句“站在风口上,猪都会飞”,风口这个词开始被频繁提及,后续在很多时候指的是从资本认可出发,到创业者认可,再到大众熟知的细分赛道。
因此我对风口的理解是,风口主要指向着钱将会涌动的方向,但与是否具备行业机会,没有直接的联系。尤其是在近五年,大的机会越来越少,资本的判断越来不准确。
15年是海淘风口,当时的行业头部洋码头,网易考拉目前还具备生存的空间,但被大平台全球购和微商挤压的非常惨。
16年是直播风口,当时千播大战中,仅有风口的发起者映客成功上市,具备一定用户量,直播这个形态开始融入各大内容平台,而不是单独作为一个行业存在。移动秀场直播到目前为止,仅有部分打法律擦边球的平台存在,可以说基本全军覆没。
17年有一阵AR风口,一开始是杀手级应用宝可梦风靡了全球,后续苹果和谷歌都开始强力推进AR底层技术的发展,也因此出现了一众AR创业公司,进行了一年的努力尝试后,当时我参与的项目因为没有做出大流量解散。一段时间后回头看,一众AR创业公司,甚至连一家做出流量的都没有。
17,18年同时也是短视频风口,参与短视频创业的公司不亚于当初千播大战,对于短视频各种形态的创新层出不穷,短视频+音乐,短视频+体验,短视频+知识付费等等,目前来看,仅有风口的发起者抖音具备庞大用户量,快手紧随其后,同时短视频作为内容的单独版块加入了许多内容平台。而其余一系列的短视频创业,至今几乎无一存活。
这就是我对几次风口的亲身参与和观察,总结一点结论:
风口标识着钱流动方向但未必是机会,近五年的风口都有大量的创业者参与,大量的资本投入,但要么是个别一两家活下来,要么全军覆没,整个行业成立是不存在的。因此创业未必迷信风口,即使正在风口上,也要看清自己是否是最头部,最独特的。如摩拜最后被美团收购,ofo血本无归,其余二三线竞争者更是灰飞烟灭,损失惨重。
通过底层技术革新去优化现有需求是靠谱的,创造需求是不靠谱的。太阳底下没有新鲜事,需求一直在那,秀场直播是优化版的夜总会,美团是十年前的美食纸媒和口口相传,互联网和计算机技术的结合主要解决信息传递速度和分发数量的问题。基于这个前提,过去20年互联网把普通人的生活优化了一遍,还能优化的空间不是太大,而自己创造需求,是永远不成立的。
目前市面上针对在线教育的风口,和以往风口有些不同,把线下搬到线上这样的机会已经不多了,教育确实是一个大机会,同时这次疫情也把部分线下教育的需求转嫁到了线上。但是不同教育的重点在什么地方,是课本就足够了,还是视频就足够了,还是需要简单的交互,还是需要高频,有空间感的交互,这么去看的话,目前大部分all in到直播授课的在线教育创业者,有许多人在被趋势迷住双眼。
2.我认为的运营是什么
我从入行以来一直做的是运营,也准备在这条路走到黑,但其中也产生过一些迷茫,主要的原因是运营这项工作实在太非标,且种类繁多,其中包括:
APP运营,社区运营,社群运营,用户运营,数据运营,活动运营,新媒体运营,商业化运营,增长黑客,市场运营,品牌运营...
以上种种运营我也基本都做过,如果非得给这些运营下个定义,实在有些头疼。毕竟许多公司处于不同的行业和不同的阶段,没必要去大而全的定义,倒是针对于初创公司,运营是很好下定义的。
我认为的运营,是产品和技术的补充手段,在技术还无法自动化达成的范畴内,去发挥这个岗位的作用。
对外
对外主要是获取用户,无论是早期的种子用户还是中后期的常规用户,目前无法完成自动获取用户的,因此需要运营在这其中驱动人力,使用工具,去完成建立流量渠道的工作。因此有两种产品是不需要对外运营的,一是一上线就通过口碑传播指数级获客,直至市场占领完毕的。二是无需建立流量渠道的,如苹果自带工具。(滴滴早期在西客站)
对内
对内主要是服务用户,以一般的APP为例,需要主动push的时候,需要客服服务的时候,需要把控社区氛围的时候,需要把控app内部内容的时候,需要对app内几方角色的相关事项进行人工干预的时候等等,把一个产品服务用户的整个流程看成是一个拼图,技术手段没有到达的地方,就是运营补位做好的地方。同样有两种产品是不需要对内运营的,一是纯工具类型,没有上述情况发生,用户用完即走不再打扰。二是内部服务可以用技术手段完全cover的,类似目前大部分公司取消人工客服,使用QA库进行替代。
当然很多时候运营也不该排斥充当产品经理的角色,去协同技术产出相对应的效率工具和服务工具。
3.我认为一家创业公司需要什么样的运营
首先需要插播一下我是怎么判断人的,从我的角度看人可能不那么艺术,我觉得人和电脑很像,主要分为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当然这是愚蠢的,人肯定会比电脑复杂得多,我会继续迭代自己的认知)
底层系统
对世界的认知水平
一个人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就会怎么去回馈这个世界,平时能看到一个人对许多事物的不同认知水平,但是本质上都是他对这个世界一个总的认知水平的映射。这个因素会影响到方方面面。
人品
人品可以说是对于社会公认道德标准的践行程度,这个因素会直接决定人和人之间的合作深度。
投入程度
这里说的投入程度不仅仅说的是愿不愿意加班,很多时候一个人即使认可了某件事,也很难投入绝大部分精力。只有真的具备专注习惯的人,才有可能在某些事物上做出不一样的成绩。
情绪控制
情绪有非常多种,尤其是在接受巨大压力和挑战时,能控制住情绪的人非常好,一个好的情绪控制是一个系统良好运行的前提,同时也并不是以没有情绪为佳。
逻辑
世界是按客观规律运作的,具备强的逻辑能力,对于掌握客观信息很有帮助,但也不提倡以逻辑为主,毕竟真理到达的速度不一定够快,理性也该给感性留一些空间。
学习
学习能力是非常非标的,快速掌握工具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快速背诵课文也是学习能力的一种体现,这其中我认为最重要的是快速提升自己认知的能力,提升认知指的并不是理解概念,毕竟从知道到认可,中间还拦着一座叫做实践的大山。
应用程序
行业分析能力
行业分析能力除了要掌握足够全面行业信息,也要具备足够强的分析能力,现在很多顶级的投资机构行业解读能力是很强的,有自己完整的方法。而个人要具备这样的能力,就看时间积累和天赋了。一个人的行业解读能力基本决定了他在这个行业能达到的天花板。
专业能力
这里的专业能力指的是在具体岗位内的能力,就像做流量采买,就必须对目前市面上已有的流量渠道动态完全掌握,具备捕捉素材流行前沿的能力,并通过账户操作及素材打磨,始终做出高于市面平均水平的ROI。
泛专业能力
在岗位范畴内的专业能力外,也有许多泛专业能力会产生比较大的影响,还是以流量采买为例,好的谈判能力能在面对众多代理时游刃有余,好的做表及数据分析能力不仅可以优化效率,同时对内沟通会很顺畅,好的信息摄入能力,比如半小时就能看100条视频,可以对大量积累素材捕捉流行前沿有大的帮助。因此泛专业能力林林总总,需要额外仔细的观测。
招聘能力
招聘在大部分公司都是由一个部门,用一套系统的方法来进行,但是在初创公司很多时候招聘还来不及建立良好的制度,主要依靠个人能力,以此如何一个人去完成招聘,如何在足够短的环节和时间内筛选出对的人,是初创公司的leader非常重要的能力。这里面不仅需要短平快的方法,还需要阅历的积累和对人性的解读。
管理能力
和招聘能力相同,组织管理同样不是简单的事,但在公司早期又是最需要大家齐心协力往一个地方使劲的时候,因此如何在制度不健全的时候,把一帮人团结好,高效率的前进,同样也是门艺术。
具体要求
赘述了很多,其实要把事情做好,认知到位,操作没有问题,事情就一定能做好,即方法论成立,践行力足够强,就是达成目标的两个核心因素。
因此我认为一个初创公司需要的运营,首先底层系统必须优秀,同时应用程序也要过硬,即:
对世界有良好的认知水平,并渴望去超越客观现实,做出一些有价值的事,人品过硬,遵守道德底线,不会期待通过其他手段去实现人生价值,投入程度极高,可以把绝大部分的精气神都投入到眼前的事业,情绪控制良好,在接收到大压力时,不愤怒攻击他人也不崩溃消沉慢下步伐,逻辑缜密,知道如何将一件复杂的事拆解并攻克,学习能力强,不仅快速掌握各种工具提高效率,也快速提升认知,朝更准确的目标前进。
同时对行业有基本的了解,知道公司的事业是为何而奋斗,具备岗位该有的专业能力,有该有的认知水平,能做出超出市面上同岗位水平的成绩,并同时具备成体系的泛专业能力,总是能更高效润滑的完成目标,也能在茫茫大的招聘市场中寻找同类人,不断的帮助公司扩大队伍,并能驱动自己身边的人,始终保持专注在同样的目标上。
这么大篇幅的描述,实操起来需要复杂的招聘方法,在公司早期并没有这么多时间,主要还是依靠老板的识人能力去快速的一个一个把人找出来。
而这似乎是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标准,但运营就是这么一项非标且面面俱到的工作,自驱力和快速学习能力的重要性不亚于专业能力。而具体专业能力可以在具体运营岗位时进行要求。
4.小结
创业是特别的,就像在武侠世界开宗立派,在原始社会开拓荒地,和这个世界上大部分正常运转的事物都不相同。因此我认为创业这件事有其特殊性。同时一家创业公司的运营同样有其特殊性。当然市面上不会出现专业的创业团队,毕竟大家的目标一定在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