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基本特征:性格统一律
01 什么是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群体成员的思想感情有一种互相统一的倾向,自觉的个性消失了,出现了一个群体心理。这个群体心理无疑是暂时的,但却表现出了一些鲜明的特点。这样,人群就变成了所谓的“组织化群体”,即“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自觉的个性消失、思想感情的统一,是群体即将诞生的预兆,而且不需要若干个体同时出现在同一地点。分散的万千个体在受到强烈的情绪冲击时,在特定时刻也会变成群体。
密密麻麻的人群不一定构成心理学意义上的群体。
02 群体心理的独特特点
个体融入群体后,不管是谁,无论其生活方式、职业、性格、才智是否相同,都会被群体的性格缠住,使他们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方式变得和单独状态下完全不同,仅仅因为他们变成了群体这一事实。
群体是不同成分在特定条件下临时组成的存在,就像各种生物细胞临时组合成了一个新的生物,会表现出原来的生物细胞都没有的特征。
在群体意识中,个体的理智降低,个性被削弱。同一性吞没了特异性,无意识属性取得了主导地位。群体并不叠加智慧,叠加出来的都是愚蠢。
03 群体心理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
第一,一直约束个体的责任感完全消失,因为“法不责众”,群体中的个体敢于发泄本能。
第二,在群体中,任何情绪和行为都会传染,个体会欣然为了群体而牺牲个人利益,和人的天性完全相反。
第三,易受暗示性。个体在群体中淹没一段时间后,很快就会进入类似催眠的状态,大脑活动瘫痪,人格意识、行为意识完全消失,成为脊髓的无意识活动的奴隶。一经蛊惑,就会有遏制不住的冲动去做某些事。
04 群体中的个体的主要特点
意识人格消失了,无意识支配人格,暗示的传染性将思想情感引向同一方向,有立刻落实指令的倾向。
仅仅因为融入了组织化群体这件事,一个人就在文明的阶梯上下落了好几阶。在群体之外,他可能很有修养,融进群体,他就成了一个狂人,像动物一样被本能支配行为。
个人进入群体后,会低智商化,情感和行为都会发生质变,产生极化发展,变得更好或更糟。群体比单独的个体更容易犯罪,也更容易勇敢。进入群体后,守财奴可能变得挥金如土,怀疑论者变成信徒,老实人变成罪犯,懦夫变得勇敢。
第二章 群体的情绪和道德
01 冲动性、动态性、狂暴性
群外人能控制反射行为,进入群体后会失去这种能力,任由外在刺激因素摆布,对不断发生的任何变化做出反应。诱因不同,冲动各异,群体会遵循或宽容或残忍,或英勇或懦弱的冲动。
但冲动总是十分强烈,群体无法进行深度思考,因而受刺激因素影响,可以在极端的爱恨之间不停地切换,处于极端动态之中、喜怒无常。
群体像野蛮人一样,不允许在欲望和欲望的实现之间存在任何障碍。它无法理解两者之间存在距离,因为复数的力量让它觉得自己势不可挡。个体进入群体后,这种力量会大到让他屈服于诱惑去抢劫杀人,在暴怒中摧毁出现的一切。
民族性格永远是我们一切情感的来源,它也持续影响群体的冲动性、动态性和狂暴性,尤其是冲动和狂暴的程度。
02 轻信性、易感性
不管群体多么冷漠,它都处于一种全力期待的状态,所以很容易接受暗示。第一波暗示一旦形成,立刻就会感染群体所有成员的大脑,而群体情感的一致化倾向会让它立刻变成既定的事实。群体易被蛊惑。
为什么能轻易让群体相信道听途说的、最不可能的故事和神话?一是群体很容易创造和扩散神话,不仅仅因为群体极端轻信,还因为其强大的形象力善于编故事。群体几乎无法区分主观和客观,会把用联想所扭曲、创造的东西和事实混为一谈。二是传染性会让秉性各异的不同成员感觉趋同,不同成员的故事会变成同一个样子。
群体的见证可能大错特错。它经常只是个人的幻觉,通过传染机制催眠了所有人。逻辑学告诉我们:口供一致的多人证明属于最强证据,可以确保事实的准确性。但群体心理学则告诉我们:目击证人最多的事一定是最可疑的事。
03 情感的单向极化
群体表达情感时,总表现出简单化、极端化的特点,不是极爱就是极恨,不是歌颂就是唾弃,不是全盘接受就是全盘否定。情感一出现,就会通过暗示和传染机制迅速扩散,被颂扬的对象的力量会被无限放大,群体的热情会高涨到极度夸张。任何不满一旦出现,瞬间就会变成义愤填膺。
群体认为没有不确定的事,从不怀疑,怀疑什么就认为什么是真的。
不幸的是,群体的极端化倾向常被恶意引导。在群体中,愚蠢、无知和嫉妒的人,都从自己的无力感和渺小感中释放出来,一时充满了无穷的力量和嗜血倾向。
群体习惯了夸张的情绪,所以只能对极端情感有反应。要打动群体,必须多使用强烈的感叹句。要夸张、要断言、要一遍遍重复,绝不能讲理去证明什么——这是公会上的演说家都知道的说话技巧。
04 排异、专制、保守
群体质疑一切是与非,而且清楚自己的力量,所以既不容忍异见,也喜欢强制服从。个体可以接受反驳和辩论,群体则绝不允许。
群体喜怒无常,但只是表面无常。群体基本受无意识思维支配,所以很容易被遗传基因控制,就像原始生物一样,具有不可动摇的保守本能。群体的革命性持续时间很短,不妨碍它的保守。群体的无意识里种着恐惧,本能地敌视变化和进步。
05 道德
群体的道德行为可以比个体低得多或高得多,取决于其受到了什么暗示。
犯罪是群体的常态,杀人、防火,无恶不作,但也能有比单独的个体高尚得多的崇高表现。在无私奉献方面,只有群体能够做到极致。个体利益常是单独个体最大的行为动机,但几乎不能成为群体的强大动力,群体对个体具有道德净化的作用。
第三章 群体如何相信、推理和想象
01 群体如何获得思想
思想可以分为两类。我们把时事引起的偶然思想归为一类,它们倏忽即逝,比如某个或某些人迷恋的理论。另一类可归为根本思想,稳定性很强,因为环境、基因和公意赋予其力量。这种思想包括历史久远的宗教信仰,以及今天的民主和社会主义思想。
根本思想很像流动缓慢的一条溪水,偶然思想则像小波浪,永远都在变。我们能看到波浪搅动水面,而溪水的波动则不甚明朗。
向群众传输任何思想,其表现形式必须很绝对、很强硬、很直白,不然就不起作用。所以任何思想都必须经过改造,化妆成形象,才能传递给民众。比如什么是“道”,什么是“佛”,什么是“儒”,我们脑海中会呈现特定的形象。
一套思想对社会的影响与它包含多少真理无关。
02 群体的逻辑
群体接受的判断都是直接告诉它的,绝不是跟它商量出来的。群体只能接受表面关系,即概念之间只能存在伪相似关系和伪因果关系。群体推理的特征,就是把表面有点相似的不同东西联系起来,并瞬间把具体经验普遍化。
读一些深深打动听众的演说词,你会吃惊地发现其中漏洞百出。那不是给哲学家读的,而是用来影响群体的。与群体精神相交的演说家,能够唤醒有诱惑力的形象。
03 群体的想象
群体只能进行形象思维,只被形象打动。只有形象能够吓住或吸引它,从而驱动它。奇人奇事才是所有文明的真正柱石。
政治家的力量以民众的想象为基础。激发群众想象的并非事实本身,而是它们发生的方式和被呈现在民众面前的方式。
第四章 群体信念都采取的一种宗教形式
01 宗教热忱
群体的信念总是采取一种特殊的形式,姑且称之为“宗教热忱”。
崇拜某种假设的高级存在,赋予这种存在某种力量并敬畏它,盲目服从它的要求,无法质疑其信条,渴望扩散这些信条,倾向于仇视任何不信的人,等等。无论这种情感指向无形的神、木石偶像,还是一个英雄或政治理念,只要表现出这些特点,其本质就是宗教热忱。
02 宗教热忱并不需要崇拜某个神明
民众的众神从未消失。群体拥戴的英雄就是它的真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