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买糖
晚饭后,王女士收拾着被3岁孩子弄得像台风过境似的客厅,黄先生在厨房里刷着碗筷。
“啊,又融了,这一次都一块还没吃哦”看着黏黏糊成一团的猪油糖,王女士可惜地叹到,转身问黄先生:“要不我们去超市吧。”
“也行。准备一下。”黄先生无异议。
“仔诶,我们要去逛超市哦。”王女士对着还在玩积木的宝仔说道。
“哦,太棒了,我最爱去超市了。”宝仔欢呼道。
一到超市,王女士径直地往零食区走,宝仔坐在超市的购物推车上,黄先生推着车子很不解地问:“你干嘛一直买那种糖,也不见你吃。放在家里味道也挺重的。”
“因为小时候很想吃都吃不到。”王女士轻轻地反驳到。
“小时候没东西吃,才觉得好吃。”
“我知道,可我就是想买。”买着放在那里,想吃的时候随时拨开一颗就吃,不用像儿时那般翘首以盼,“这是幸福的味道,你不懂的。”
“是是是,我不懂。”看着王女士连抓了好几把,黄先生赶紧阻止她,“够了够了,买一点就好了。”边往称台走边吐槽,“你说你也真是的,平常小宝没把饭吃掉,你会教育他不能浪费食物,雷公爷会哭什么之类的,你自己每次都把糖果丢了,小宝以后会觉得你讲话没威信。”
额,王女士被噎住了,确实,这点自己没做好,每次扔东西的时候都是背着孩子偷偷丢。只是…看着手里猪油糖,还是想买,不吃放在那也好。
其实黄先生是曾和她讨论过这个问题的:对于孩童时代的小零食,王女士有着近乎病态地执着,特别通过无所不能的某宝后,家里经常可以看见“活久见”的小零嘴,唯独对于猪油糖,缺一天都不行。王女士曾和黄先说:“它不是一颗普通的糖,对我来说,它更是月老手中的红线,牵着我们的姻缘线。”
黄先生听后一脸懵,他搞不懂这明明就是一颗过时了的糖而已。
虽然黄先生和她的成长环境有八成相似,不同于王女士,黄先生并不怎么相信“缘份”。
“可是明明我们两个就很有缘啊”。王女士不服气地说。
“那是因为我够努力,够优秀才对。”黄先生特别自恋地夸赞自己。
02 相亲
王女士喜欢看小说,特别喜欢小说中浪漫而又命运般的相遇。最最喜欢的是张爱玲笔下的相遇: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遇见,轻轻地一句:“你也在这里!”
多美啊,这是王女士最为期待的相遇,也一直坚信着自己也会在茫茫人群中遇见那个人,也许是在人潮涌动的十字街口,也许是在上下班途中公交车上。
但其实,王女士和黄先生是相亲认识的。大学毕业后的王女士回到家乡所在的市里,上着一份不忙也不闲的工作,一做就好几年了。
14年的年一过,王女士就是28岁了,在这座小城市里,28岁“高龄”的王女士已经是妥妥的剩女一枚,却还是成天宅在家里刷剧和看小说。姐姐看不下去了,并在元宵节后的第一个周六就强烈安排她去相亲。
那时的王女士自是不屑相亲的,可想而知第一次的相亲还没开始就被王女士扼杀在了摇篮里。
只是姐姐焦急,很快就安排了第二次的相亲,这次姐姐学会了迂回战术,骗她去同事姐姐家喝花茶,吃点心。“贪吃”的王女士乖乖地上了套,到了目的地后才发现这根本就是打着喝茶幌子的相亲骗局嘛。果真是年长几岁的饭不是白吃的,王女士这一把小嫩姜还是被姐姐的“老姜”套路了。
那天的花茶真是很清香好喝,小瓶干也特别的好吃,王女士吃的不亦乐乎。几乎都忘记了此行是被套路相亲的,结束后返程回家的路上,姐姐问对黄先生的印象如何。王女士只能干巴巴地说:“挺好的吧。姐,要不我们也买个烤箱学做饼干吧。”
姐姐一听,就知道自家的妹妹压根没把心思放在正事上,恨恨地掐了她一把:“这个男孩真的很不错,看着挺靠谱的。家里的关系也很简单,不像我们家这么复杂,你自己要对自己事情上心知道吗?”
“是是是,我知道了,我知道了姐,你下手轻点啊,我可是你亲妹妹呢。”心疼摸了摸被掐红的胳膊,王女士嗷嗷地乱叫。
“还好是亲妹妹,这要不是亲妹妹谁会理你。”姐姐傲娇地把小细跟踩地“蹬蹬蹬”地响。
03 相识
这之后很长的时间无任何水花,每到周末,面对姐姐殷殷期盼的眼神,王女士都不敢实话实说,其实他们两个微信还是最初的原始状态。
姐姐像个老太太似的叨叨:“这么好的男孩子,真的好可惜,唉,缘分不够。”
王女士也不明白姐姐说的好,好在哪里,个子不高、肉肉的,脸也是圆圆方方的。不过她可没胆子给姐姐说,这段时间来,姐姐就差没有提着她耳朵叨叨了:结婚是要找个会过日子的才行,看人不能看脸。
直到5月16日(这个日子后来被黄先生设置为所有的开机密码),黄先生微信约她是否可以一起吃个饭,鬼使神差地她竟然答应了,就在她家楼下的农家木桶饭小饭馆。
他和她解释说,这两月有个工地要验收,很忙没敢联系她。“善解人意”王女士表示理解。
第一次的见面,黄先生就将自己的家庭情况兜了个底,王女士没有相亲的经验,基着相互尊重的心理,也向他汇报自个的家境,才发现原来他们两个的家庭情况和成长环境竟然有很多相似的,这应该就是姐姐口中所说的门当户对了,王女士大概知道了姐姐为什么看中眼前的这个男孩了。
“你之前相亲过吗?”吃完木桶饭的时候,王女士带着黄先生到河边的绿道走走,突地就问了这么个问题。
“有见过7个,你是第8个。”黄先生有点不安,紧张地说道:“我比你还大两岁,已经30岁了,你知道的,在老家这个岁数还没成家的很少了。”
深有同感,王女士突然有种同病相怜的惜惜感,只是王女士可以常年不回老家,自然少了许多村里长辈的“关怀”之情。
“那你是属虎的,我是属龙的,我们岂不是龙虎相争?”提到了岁数,就自然地联想到两人的生肖,王女士开玩笑地问道。
“那也可以是龙腾虎跃。”不成想,看着楞呼呼的 黄先生会来这么一句。
“噗嗤”王女士被逗乐了,第一次觉得相亲也没想像中的糟糕。
第一次的见面还是挺愉快的,回到家和姐姐汇报了一下,姐姐高兴极了,立马打电话同在省城工作生活的另一个姐姐报喜,王女士都不知道这喜从何来,这八字都还没一撇不是吗?
04 相知
因为黄先生是个工程男,也不在市里上班,工地项目也都在县城下面。两人的交流多是微信聊天,当然话不多的黄先生,语言不风趣也不幽默,两人的聊天就像白水煮白菜一样。对此,王女士没有觉得不好,因为自己也是个不擅长聊天的人。
黄先生虽说话少,但是像姐姐说的,很靠谱:出差途径市里的时候,会特意拐到王女士家给她送土特产品;会在来市里开会的时候,绕远到王女士县里高中的母校买她念念许久的糯米团;会在王女士出差隔壁市时错过回城的班车立马去接她;更重要的是他愿意陪王女士去疗养院看望脑出血的母亲,在母亲流口水的时候,细心地拿纸巾帮母亲擦拭…..
“你对之前相亲的女孩子也都这样吗?”有次王女士忍不住好奇地问道。
“那没有,好几个都是只吃了一顿饭就没有再联系了。”
“你就没有看上一个?”
“都是别人看不上我的,有个女孩子应该是挺好的,她爸爸是国企领导,她家里不同意和我来往。”
“哦哦哦。”王女士干巴巴地回应,心里有点儿酸酸劲,以后才不要问这么傻缺的问题。
到11月底的一个周末,黄先生兴冲冲地跑来找王女士:“碧桂园最近在降价,之前均价7500的价格现在只要6300,我们去买个房子,你看行吗?”
这有点猝不及防了,他们正儿八经地才认识半年诶,王女士还是有点迟疑,而且这也太突然了,啥准备都没有。还有还有,我没有钱呐呐呐!
黄先生拉着王女士就往销售中心赶:“现在的大问题是我家里帮不了忙,我老爸的年纪也70岁了。我这次都是向亲戚借了挺多的,也才凑到八、九万的样子。”他看着王女士说:“我买不了小三房,只能买个70左右的小两居,你会不会,会不会嫌弃?”
“啊,不会啊,能买房子都已经很厉害了。”房子对月光族王女士来说那简直就是空中阁楼。
“扣掉公摊,还没你现在住的房子大。”
“那也是自己的房子,我现在是租的啊。”要买房的话,自己是不是也要出力?
“对不起,我也一点忙也帮不上,我没钱”那一刻,王女士羞愧极了,工作多年却一点存款都没有。
黄先生抱了抱王女士安慰道:“没事。”
然后想了想问:“这之后要还房贷还要还借的钱,你介意吗?”王女士摇摇头,表示不介意。
当天黄先生就敲下一套矮层的小两居,一口价42万。
05 定亲
转眼又是一年,年一过黄先生县里的工程项目要结束了,黄先生没有跟随公司项目组回省城,6月,项目结束,黄先生回到市里,开启了为期两个月的求职之路。
八月十五桂花香,第一次见面河边的绿道上,黄先生问王女士:“我们可不可以今年结婚。”
瞧,黄先生的求婚一点仪式感都没有,王女士咬着黄先生买的蛋黄双莲蓉月饼回到:“可以..吧。”
回到家,王女士就问姐姐:“姐,我今年要结婚吗?”
姐一脸的不可置信,一直以为自己的妹妹是恐婚一员:“当然可以了,最好趁年前结婚,等过年你就30岁了,怎么滴,还想我给你过30生日啊。告诉你想都不要想。”姐姐欣喜地在原地转着圈:“呐,结婚是个大事,可以从简,但是该有的礼数还是要有的,这件事我来,你就不要参与了。”姐姐大手一挥,利落地要了黄先生的电话,告诉他该怎么怎么做。
国庆的时候,黄先生带着老父亲,小叔和两个舅舅,来到姐姐家正式提亲,王女士的哥哥、姐姐也从省城赶了回来,姐姐特意将老舅舅叫来坐镇,即便是长姐如母,这种场合还是需要长辈在场,“不能让对方轻视了去”姐姐如是说。
不曾想定亲会变成了老同学相认会。黄先生的小叔和王女士的舅舅是老同学,自毕业后,两人并各自回到家乡,小叔从事建筑行业工作,舅舅则在乡镇农基站上班。两人毕业近50年了,不曾想会在这次的定亲会上碰到。
“有缘呀,有缘,这真的是缘分啊。”见到几十年未见的同学,舅舅很是很开心。
“可不是嘛,我们两个从毕业后就没有碰过面,没想到是两个孩子那我们这两个老骨头碰见。”小叔也是非常地开心,拉着舅舅不停地说。
这场定亲宴可以说是宾主尽欢,两家长辈对两人的婚事也十分地满意,仔仔细细地谈论着结婚的所有事宜。
通过长辈的交谈,王女士才发现原来黄先生家离她家真的非常非常近,虽隶属两个县,但是不曾想翻过王女士家对面的那座山就是黄先生家。王女士还记得小时候的自己常常坐在门槛上,望着对面山在想:“山的那边会是什么?还是山吗?”
原来山的那边是黄先生家呀!
06 往昔
结婚的诸多事宜,都交给了长辈,不需王女士和黄先生操心。也许是很久没回老家,也许是舅舅的话勾起了王女士小时候的一些回忆。王女士和黄先生回到了久违的家乡。
听舅舅说,近几年来为了方便村落间的往来,在隔着村落那座山开通了一条宽敞的水泥路,王女士和黄先生便沿着蜿蜒盘曲的水泥慢慢地走上了山顶,山顶上建着一座漂亮的木质小亭,再沿着向下的道就可以走到了黄先生家的村落了。
“你知道鸭尾村吗?”正值十月金秋,金灿灿地橘子挂满了整个树梢,印衬着秋天湛蓝地天空,景色美极了,王女士突然问了这么一个问题。
“什么村?没听过。”黄先生一脸迷茫的表示对从未听过这个村名。
“不应该呀,那个村的赶圩很出名的啊,我们村的人除了去乡镇上赶圩,也经常去那里赶圩的。”王女士从脑海里搜刮出那么一点点的记忆:“去那里要翻过一座山,半路上还有一座木头房子,回去回来的时候都是到那里休息的。那里也是这样两条小路汇在一起。”
“你说的是不是垄池村啊?”
“啊,不是啊,我们都叫鸭尾村诶。”
“你那是本地话直译过来的吧,我们这里直译过来就叫垄池村。”黄先生想了想:“你说的应该是这个。”
“额,好吧。”其实王女士也觉得地域很是奇妙,就像他们两的村离的这么近,却属于两个不同的话语体系,就好比眼前的果树栽植一样,亭子这边的山上种满蜜桔树,而亭子那边的山上则种着他们镇著名的金桔子,泾渭分明的很。
“我小时候常跟着妈妈去那里,你们也经常去不?”
“我们去的比较少,我们家离镇上更近,偶尔去。也就和老爸去过一两次,”许是被王女士带偏了,黄先生在回忆:“有次,老爸买了三姐要吃猪油糖,就在那个老房子里,都给了一个哭的鼻涕都是的小女孩吃了。”
仿佛一记惊雷炸到王女士头上,她不可置信地转头看他:“你不是吧?”
“是啊,怎么不是,那天到家,三姐知道糖没了,哭狠了,连晚饭都没吃。”
王女士突然“嗤嗤嗤”地笑起来,很开心,很满足地笑,笑得黄先生一脸的无语和莫名其妙。
这是个秘密,一个只有自己知道的秘密,黄先生那颗榆木脑袋绝对是想不到的,那袋糖果是进了她的口: 那应该是王女士6、7岁的时候吧,是暑假还是周末,她也记不清了,只记得那天她是跟着小哥哥去那个地方赶圩,14、15岁的少年正是爱玩好动的年纪,怎会喜欢屁股后面跟着一根小尾巴,更何况同行同伴中就他带着个不依不饶地小尾巴。终于,哥哥的耐心在回程中途休息的时候消失殆尽,他打发妹妹自己出去玩会,他要和同伴们玩木头手枪。房子里都是大人,她就跑出去玩了,屋子前面的坪子上铺满了厚厚一层的米糠和木屑,她沿着长长的走廊往下跳,然后屁股坐到柔软的“地毯”上,好玩极了。当她玩到走廊尽头的时候,站到石臼上,重重地往下跳,这一次屁股着地的感觉和之前有很大不同,好像坐到什么东西,她用手将异物拿出来,是一只小鸭子,毛茸茸的黄色小鸭子,耷拉着脖子,这是一只失去了生命体征已久的小鸭子。她被吓坏了,惊叫着扔掉手中的小鸭子,大哭着跑去找哥哥。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哥哥怎么哄也停不下来,同屋里歇脚的大叔看着她哭得厉害,便叫身边的小男孩将一小包糖果递给她。
原来,兜兜转转,当初的那个小男孩竟然是你啊 ,黄先生!这该是一种怎么样的缘分啊!这个秘密,王女士没计划告诉黄先生。
“你怎么突然那么高兴啊,告诉我一下,我也高兴一下。”
“嗯,你相信真命天子吗?”
“皇帝吗?”
……
07 生活
婚礼的日子定在了12月30日,没有大肆操办,各自叫上亲朋好友来见证这幸福的时刻。
一年后,他们的宝宝呱呱坠地,开启了平淡又热闹地生活。只是王女士从此迷上了买猪油糖,家里时时必备。
一走出超市,王女士就拆了一颗塞进嘴巴里,也塞了一颗给黄先生和宝仔。
“不是不让宝宝吃糖吗,每次你又给他吃。”虽黄先生嫌弃猪油糖味重,每次也吃地津津有味。
“有什么关系嘛,又没吃多,吃完刷牙就好了,对不对宝贝?”
“是咧,妈妈,刷牙就不会蛀牙啦。”
黄先生和王女士一人一手提着购物袋一手牵着宝宝,慢慢地往家方向走。暖黄色的路灯,将三人的影子照射地格外的修长,在转角时,三人的影子会重叠在一块,他们是这城市里普普通通的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