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性动物》是著名的心理学家阿伦森父子接力完成的一本经典著作。是实证的社会心理学,用科学解读人性。
学习社会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知道人的心理机制,能够理性客观的角度审视自己,能够宽容地看待别人的行为,可以帮助我们避免各种各样的思维偏差,更加灵活地处理人际关系。
这本书的核心观点:人是一种社会性动物。
我们如何对大大小小的事情作出决定,取决于我们认识社会、建构生活的方式。理性思考需要准确有用的信息以及加工数据的资源。但我们不可能对遇到的每条信息和每个决定都深刻思考。如果意识不到认知资源受限,就很容易认为自己是真理的化身。 所有的判断都是相关的,我们如何看待人或事物取决于他们所处的环境背景。
社会认知会影响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我们每个人的行为都会受到社会性认知限制,这也意味着我们很难脱离社会去构建自己的思考方式。我们的大脑不是简单的生物形态的,它是社会形态的。社会情境是认识社会的重要因素,对行为产生重要影响。许多时候,那些被我们忽视的社会情境,才是我们做出各种行为的根本原因。
■ 社会认知
1、认知吝啬鬼
我们必须承认人是非理性动物,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求真而是为了生存,它会倾向于尽量少消耗能量直接给出答案,所以能够抄近道的事情我们就会抄近道,有些东西你以为自己可以做到理智,事实上我们做出的很多事情都是非理性的。我们常常利用经验或忽略信息来减少认知的负担。
2、大脑固有的偏见
双重标准。每个人都是双标的。我们对于在自己的身上发生的事情,和在别人身上发生的事情,会天然地给出不同的解释。
证实偏见。比如你要去见一个人,在见人之前介绍人给你说:“这人特别好,阅历丰富,为人低调,性格沉稳”当给你输入这样一个概念以后,你再去见这个人的时候,你会觉得“这个人真是厉害,你有想法和见识”。这时候你就是在验证前面的那个偏见。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那个人很自私,那人特别冷漠、高傲”,然后你去见他,发现他不爱跟你说话,你会觉得“这人真是自私真傲慢”,所以证实偏见会导致我们得出很多错误的结论。
因为人的大脑有一个问题就是证实比证伪容易。比如我告诉你“你今天出门要倒霉”,如果你遇到了一件不倒霉的事,要你拿过来反证说自己今天没倒霉、挺好的,你的大脑不会喜欢这样想,这样想很难、耗能高。但是有人告诉你“你今天要倒霉”,结果你一出门就遇到红灯,觉得自己倒霉;走两步轮胎扎了,这也倒霉;然后走到办公室发现忘带门卡了,还是倒霉。可能这些事情在以前你觉得很顺的时候也发生过,只是你没在乎,但是当它被人灌输给你,说“你要小心,你会出现这样的状况”的时候,你就会产生证实偏见。所以我们的大脑太容易受影响。
自我中心偏见。奥运会的时候特别容易感知到自我中心偏见,你们有没有觉得,只要你看那个比赛,那个比赛就特容易输,有很多人甚至把输了的原因归结于自己,说我就不该看这场比赛,都怪我,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觉,事实上你关了电视,比赛结果也是那样,这个叫作聚光灯效应,也是自我中心偏见的表现。我们觉得整个世界是围绕着我们在转的,连那个跟自己八竿子打不着的奥运会,我们都觉得似乎是自己的观看影响了它的结果。
消极偏见。消极偏见来自我们在原始社会的时候保命的一个措施。原始人在原始社会打猎的时候如果关注今天是否山清水秀、空气是否很好,那容易就被老虎咬死了。所以在原始社会的时候,注意力一定要集中在老虎身上,集中在恶劣的天气上面。我们谨小慎微地活过了原始社会,因此到今天我们虽然没有在原始社会生活,但是我们的注意力依然集中在那些糟糕的事情上面,这个就叫作消极偏见。
这种偏见反映在实际生活中,就表现出损失厌恶。人们是厌恶损失的,只要告诉你“这个东西会失去”,你就会觉得特别不舒服。这种厌恶损失的偏见,也叫消极偏见,它带来的结果是什么呢?如果你不加控制,任由自己的消极偏见掌控你的人生,你很容易变成一个特别消极的人。因为你只要不控制自己,你看到什么都糟糕,因为你的心理就是这样,你更容易接受糟糕的事情。
3、感知和解释社会
在不明确的社会情景下,人们的归因往往与其信仰和偏见保持一致。归因一般主要分为性格归因和情景归因。
我们在看待自己成功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容易做性格归因。我成功是因为我这个人慷慨、善良、有原则。而当人们归纳别人的成功的时候,就会说他赶上了风口,他遇上了那件好事,把猪送到风口都能飞上天。
当不幸降临到自己头上时,我们往往把原因归结到某些环境因素上,而同样的不幸降临到别人头上时,我们往往会把原因归结到他自身固有的某些性格缺陷上,看到别人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我们马上就会做性格归因。
人们归因的风格,会影响到我们每一个人怎么解释这个世界。人们很容易产生基本归因错误,包括在我们的亲密关系里,家庭、婚姻里的事情怎么归因,假如你的另一半跟你吵架、生气,然后你归因,会认为是你们俩性格不合适,你们的价值观就不一样,没办法。当你把亲密关系中的矛盾用性格归因来解释的时候,最后的结果一定不好。但是如果你能够采用环境归因,归因于她最近压力好大,她身体不舒服,她最近情绪不太好、有压力,孩子让她很烦,当你用这种环境归因来解释这件事的时候,结论明显不一样。所以千万不要小看归因的方式的重要性,归因的方式将决定着你是怎么跟他人互动的。
当然,还有一种风格,就是如果你遇到了糟糕的事,就喜欢打击自己,给自己进行性格方面的归因,那你就经常是消极的、沉闷的、痛苦的。但如果你能够在面对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去看到环境因素的影响,看到自己性格方面的亮点,你就有可能走出来。
4、背景判断
社会比较
一个物体看起来比自身更好还是更坏,取决于参照物的情况。人特别容易受到外在环境的锚定,第一个东西带来的印象会直接影响你的看法和决策。买卖二手房是非常经典的例子。你会发现很多二手房中介带你去看房子的时候,一般会先带你去看一套比较糟糕的房子,这套很糟糕的房子还卖得特别贵,然后你会觉得这不能买,房子又糟糕,交通又不方便,还这么贵。你放心,他不是想卖给你这套房子。然后等你跟着他,走到第二套房子的时候,你会发现这套房子好多了,位置又好,价钱又便宜,又靠近地铁口,所以就成交了。这就是对比效应。
现在整个社会上普遍存在身材焦虑,因为每天你刷短视频,你看到的各种各样的画面都是美女,很多人就把自己和她们比,因为社会把比较的基准改变了,使得很多人开始变得焦虑。本来我们的孩子能够接父母的班,在工厂里上班,能够有一份稳定的工作,我们就觉得不错。但是如果我们天天看到别的孩子那么好,别人还得奥运冠军,还能上清华,你马上就会觉得,这种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周围环境对我们的认知和决策,会产生非常明显的影响。
首因效应
我们对某些人或事抱有的先入为主的看法往往会影响我们的行为,我们会从他们身上引发出我们一开始就预期的特征和行为。在社交的过程中,给他人建立良好的第一印象,以及你要介绍一个朋友给别人,给他做良好的铺垫,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人们的第一印象对大脑决策的影响是很大的。
预测未来
当我们预测未来的时候,容易变得特别乐观。比如我们新年一到就开始给自己立目标,就会设想的很乐观,但是大部分目标都很难真正实现,办的健身会员卡也往往是闲置的,这就是我们对于预测未来的偏见。
回忆过去
书里这里有个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家找来一群人,让他们看一个汽车发生交通事故、相互碰撞的录像,然后接下来给他们描述录像,再让这些人回忆刚刚看过的那个录像。描述时,对第一组人用的词叫作“使劲地撞了上去”,然后对第二组人用的词叫作“碰了上去”,最后让他们回忆碰撞的强度。就只是两个词不一样,一个用了“碰”,一个用了“撞”,只是词不一样,看的录像是一模一样的。凡是听到用“撞”来描述那个录像的人,就会觉得那个碰撞非常严重、伤害很大;听到用“碰”来描述的人觉得不重、很轻。这个就是我们说,当我们回顾过去发生的事情的时候,你不要以为你的眼见即所得,你的记忆是有偏见的。所以人的非理性无处不在。
认知失调
费斯汀格将认知失调描述为一种紧张状态:“当一个人简单地持有两种心理上不一致的认知时便会发生。两种认知如果相互对立,则是不一致的。认知失调的经历是令人不快的,所以人们有动力去减少失调,而内驱力来自认知上的不适,而不是生理需要。”
比如戒烟这件事,但是对于那些大强度的抽烟者,对于那些抽烟抽得特别厉害的人来说,你去问他抽烟好不好,你会发现他能够找出很多个抽烟不会损害健康的例子。他用很多个案来说服自己,这就是解决认知失调的方法。他解决自己抽烟和恐惧之间失调的办法,是找几个案例,别人没事所以我也应该没事。他不会去努力解决抽烟这个问题,但他会找到一个理由来解决认知失调。
再比如父母为什么要用吼、打骂的方法来管理孩子呢?唯一的好处就是能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因为有的父母会觉得,自己是好父母,但是孩子却这么差接受不了,所以解决办法就是去认为肯定是因为孩子坏、笨、不用心、不听话。所以很多父母最常讲的话就是“我有没有跟你说过”“我跟你说过多少次”,强调的是自己的正确性,然后打骂孩子证明是孩子的错而不是自己做得不对。这种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任何帮助,但是能够解决父母的认知失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