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我的一些想法

        以听书的方式重复听了两遍这本书,越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丰富,涵盖了人生中许多的问题的讨论,也提供了它们的答案。虽然这本书给出来的答案非常简单,但言之有理,也易于记忆,只是要真正理解且以它所提到的原则来生活,真非易事。

        这本书以一位年轻人与哲人之间的对话的形式展开,而年轻人所遇到的问题,我想都是现代社会中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在中国来说,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人们更是如此。财富让大家的生活水平迅速提升起,外来的文化对我们进行冲击,而过去古代贤人的智慧却又曾经在一段时期内不再被推广传承,这一代年轻人难以轻易获得古代贤人们的智慧精华。同时,外来的特别是美国的个人主义文化带来的英雄主义更是让年轻人希望干一翻事业,梦想着自己成为英雄。但是,现实却是,英雄只有少数几个,大部分人还只是平凡的,而且就算是英雄,也并不会是完美的,他们也有自己觉得不够好的地方。所以所有只懂奋斗的人们都会被一种找不到幸福感的感觉所困扰着,对于自己的人生也迷茫无比。如此种种,都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共同问题,所以书中提及了这些问题,并给出了答案。

        书中第一个说到的,是我们生活中所流行的原因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大家都喜欢说因为某种限制,所以我做不到什么,或者是因为某种原因,所以我成为了现在这个样子,无法改变等。也许这自古就有,这可能是人类自我保护的本性,不希望自己对自己进行过多的攻击。最极端而且近年来越来越流行的例子是关于原生家庭的讨论。不知道为什么,大家开始流行讨论原生家庭,并挖出原生家庭中父母或长辈的某些不当行为,以此作为自己出现某些心理问题的原因。本来如果只是挖出来,也就算了,但大家往往以此指责长辈的同时也作为自己出现不当表现的借口,并从内心里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自己是受害者,而且最严重的是认为一切无法改变。如果一个人是这样思考问题的话,那我想这个人一生都会生活在痛苦中,一直扮演着受害者的角色。我有一段时间在自我探索时,也曾探索过我的过去,探索我受过的教育,想从中找出自己很多弱点的出处,当然,我的目的是从最根本中去找到并克服我的弱点。可是后来我就发现,这种想法是可怕的,无论如何找,只能到父母和长辈那里就停下来了,也就是找到了父母和长辈的责任后,我就只能停下来了。因为我没有办法回到童年去再面对一次,并去克服它,我也许能通过想象去再经历一次,但我发现并没有用。

        听完了《被讨厌的勇气》后,听到了它所说的目的论后,我才发现我所面对的我的那些问题有机会解决。目的论说的是我们的一切表现并不是因为之前发生的事而产生的结果,而是因为我们想达到某种目的而做出的行为。比如说我怕与人发生冲突,开始我不知道原因是什么,只认为自己胆小,而后面又回忆起小时候父亲打哥哥时我害怕的样子,就认为是父亲吓到我了。听完这本书的内容后,我发现其实不然,我是因为希望在人们面前保持很好的形象,希望每一个人都喜欢我,所以我才怕与人发生冲突。因为我认为任何的冲突都可能让对方对我产生不好的评价。我太过在乎每一个人的评价,希望能在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是很好的。这种想法使我整个成长过程都十分痛苦。从我开始有自我意识后,也就是小学一年级左右吧,我开始变得自卑,变得不敢说话和做事,生怕做错什么就被人嘲笑。其实这样反而让我在小学几年里被很多人嘲笑。当然,我并不是一年级才怕别人笑,在幼儿园就是这样了(当时因为一个好朋友笑我,我将她推倒了,她的后脑勺撞到墙角上,流了很多血,之后那一块就不长头发了。我们也不再是朋友。我长大后后悔不已),只是当时个人意识没那么强,在意的事少得多,也更敢于表达自己。

        书中第二个说到的内容是“一切人类的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虽然我还没有办法完全认可,但目前还没有任何证据去驳倒这种说法,而且还的确发现自己的很多烦恼都与人际关系有关。得到这样的信息之后,我反而轻松了许多,因为我开始找到解决我的烦恼的入手点了。

        第三个说的是课题分离。只要我只去处理我的课题——也就是那种需要由我来承担后果的事,不对干涉别人的课题,人与人之间的冲突就会减少,烦恼也随之减少。就算是我的儿子,我也只能是协助和关心,而不应该直接动手去操作和处理他的课题,这样只会让他没法成长,同时也对我产生怨恨。

        第四个说的是不要去悔恨过去,更加不要将目光集中在未来,而是应该过好现在的每一分一秒。我理解并不是说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地过日子,而是以原则为中心,好好地做自己喜欢且有意义的事情,并享受其中的过程,不为最后的结果而烦恼。另一种在别的书上学到的说法是臣服。臣服于过去种种原因而造成的现在这个当下,完全接纳这种状态,也接纳自己无法改变已经发生的这种状态。同时从这一刻开始,去做好的有意义的事。这一刻必然会成为未来的因,只要善待这一刻,那未来也就可期了。

        最后,说到的是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这三个概念,我的理解是:

自我接纳也就是接受自己当前的不完美,而且也要了解这个我永远都不可能完美,只要好好做好自己不断进步就行了。

他者信赖则是无条件地去相信别人,就算有可能会被骗也没有关系。毕竟可信的人总体来说是比较多的,因为怕受伤而将自己包裹起来,人生一定不可能幸福。因为很多的幸福感不就是产生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吗?

他者贡献则是为自己所处的共同体做出贡献,让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对这个世界有益。这里的贡献并不用说是有私还是无私,只要是有贡献就可以了。

总结来说,要想得到幸福,就是立足于当下,做当下能做的且对共同体有益的事,同时只为自己能影响到的事情努力,不为自己无法影响到的而烦恼。“请赐予我平静去接受我不能改变的,请赐予我勇气,去改变我能改变的,请赐予我智慧去分辨这两者。”

P.S. 之前学过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但是当时的理解是认为当人进入到某一个阶段之后,他就会往下一个阶段进发,所以没有感觉有什么问题,现在重新被讨厌的勇气之后,感觉其实不是这样的,很多人感觉不到幸福,那是因为很多人都还停留在他已经越过的阶段,比如说安全的需求,但越过了这个阶段之后,并没有往下个阶段去进发,而是尝试停留在这个阶段,尝试在这个阶段继续获得满足,但这个阶段并不会为他提供心理上的满足感,因为他已经到达了这个阶段最高的满足水平。有说有些人当他遇到压力的时候,就会暴饮暴食,或者是躲在一个角落里,不敢出来,这很明显就还停留在生存和安全的两个层次里面。如果要获得幸福感,接下来他要向下一个阶段进发,比如说自我价值和自我实现,为什么有被讨厌的勇气所说的自我接纳,他者信赖,他者贡献,那是因为作者要告诉大家,或者是说阿德勒要告诉大家如何去往下一个阶段进发,只有成功的走向下一个阶段,才可能获得幸福。

你可能感兴趣的:(《被讨厌的勇气》我的一些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