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过程中找问题-分析问题-定计划指南

法则有很多,5W法则,4P法则,28法则等等,具体怎么使用,还是要根据业务逻辑和不同场景下的问题具体实施,切记一上来就套法则,明显弊端就是:假大空,不落地,很容易形成道理我都懂,你行你上啊的局面。

1、首先,分析因果逻辑是很重要的

举例:挤公交就一定是素质差嘛?有没有可能是班次太少了?

那么这时候,就要晒假设了,因为是XXX,所以会怎样,列出所有的ABC,我们往往在第一步分析逻辑的时候,尽量不求质,求多

2、其次,我们要用到4P法则了

这里有一个顺序上的先后,要自上而下找原因,套着模型找原因,我在和团队复盘的时候最常用的方法是画树形图,我列出总纲和基本逻辑,让团队成员中每个人都查漏补缺,列出更准确、关键的原因。当然,不一定是他们职责范围内的原因,复盘时候不适合甩锅,作为会议主持人,做好会议管理

步骤如下:①自上而下找原因,套着模型找原因 ②自下而上找原因,没有模型找模型

举例:一款商品上线后,转化率不高,根据模型,价格,产品,渠道,优惠都需要考虑,树形图的前两层就搞定了,第三层呢?包装如何,匹配这个价格嘛?促销符合市场规则嘛?我们通常都知道一个笑话,抽奖中了玛莎拉蒂10元优惠券,大概率是不会去用了。产品上的比较好分析,一般我用的是画一张用户行为地图,这样各个跳出的点就都发现了,用户是在哪个地方跳出的?在哪里步骤不清晰,在哪里会产生歧义,在哪里容易让用户思考,怎么减少思考等等。渠道的分析也比较简单,在哪露出,多大的banner,或者是渠道是否匹配,资源位是否充足等等

正向找,很简单,比较难的是没有模型找模型。不一定所有的问题都是由模型可循的。

团队共创是个不错的方法,集思广益,大家分享所有可能的问题,最后再分类整理。找模型的时候,还是一个基本,原因池尽可能大,然后再做归类

3、第三步,我们就要做原因的筛选了

这也是有法则的,紧急重要四象限。在这一步,删除一些相关性小的原因,把重要的原因聚焦起来,最终,落在“我”可控可影响上,如果不是,那么这时候就涉及到向上或者跨部门沟通了

4、第四步就是要制定对策了。

我在做复盘的时候,无论是向上汇报还是团队共创,最常用的就是鱼骨图,有时候是列出所有对策的执行路线,有时候是根据行为地图拆分每个原因+对策

最重要的关键点两个:①有严格的评估标准②有风险管控

5、第五步就是行动计划

当方案通过,接下来就根据STAR法则去执行,两个基本点:很具体+可监控

举一个完整的例子:

用户报名了我们的课程后,完课率不高。

分析:首先判断,完课率,是个可衡量的标准,可以直接进入分析。

为什么完课率不高?

内外部客户的投诉和抱怨分别是什么?

完课率不高有什么影响,不解决有什么结果?

可以解决嘛?

跟同行业比呢?

...

首先我们问了很多问题,基本上摸清了逻辑,接下来就要去解决问题了,已知最坏的结果,要改变他,怎么办?

反着来,去找模型,举几个例子:

1、老师的服务不到位(到位的标准是什么)

2、课程设计不合理,连贯性不足

3、广告太多

4、硬件产品不配套

5、太难,耗费用户太多时间

6、没有必要学完

7、效果外化不明显

8、用户体验不流畅

9、用户质量不高

...

接下来就是问题的筛选,首先选择那些能够重要又紧急的问题

经过评估之后发现:1、服务流程需要改善,人机料法环这几个环节,要先解决XXX

2、用户体验是刚需,要保障流畅的体验,体验升级是下一步

那么向上汇报,制定最终的决策

需要什么资源,达成什么目的,制定TODO,时间线

最终,是最重要的环节,根据STRA制定行动计划,做流程管理。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营过程中找问题-分析问题-定计划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