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云朵
马未都曾在《圆桌派》上说:“王朔的文学地位或者文学粉丝是非常多的,他作品的顶峰期今天没有一个作家能够做到,影响了一代人。”
作家刘震云也评价:“20世纪的中国文坛,如果没有王朔会失去很多趣味。”
王朔身上有很多标签:“京圈”朔爷、“才子”、“顽主”。他笔下的众多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并成为很多人的青春记忆,也因此有了今天的冯小刚、姜文、葛优、叶京等影视圈知名人物。
喜欢他的人说他坦率,不喜欢他的人骂他“流氓”,还把他的作品称为“痞子文学”。
即使如此,他还是他,没有因任何人的态度改变自己。
1.为什么开始写作之路?
王朔,1958年出生于北京的小康家庭,他的爸爸是军官教员,母亲是医生。
由于父母工作的特殊性导致他们忙到没时间去照看小孩,王朔一岁半就被送到了保育院,被父母忽视的王朔很快就习惯了一个人的日子。
有时候,父母去幼儿园接王朔回家时,他看到父母却往老师身后躲,不肯跟父母一起离开。
在王朔童年记忆力有的都是在部队大院里,领着其他孩子上跳下窜的回忆,桀骜不驯的性子也是在这个时期就养成了。
在没有父母管束的童年里,王朔有两个爱好:打架和看书。
在学校打架后被老师斥责写检讨,王朔总是很痛快的写下几千字,老师看了王朔的自我批评只能无奈叹气。
19岁的时候,王朔就跟着父亲进了部队锻炼。
不久后王朔被分到部队的仓库里当卫生员,清闲的工作让他产生了极为苦闷的情绪,在这期间,王朔发表了自己的第一篇文章《等待》。
还得到了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25元稿费。
后来,王朔还跟着朋友一起卖过电视、电子表、衣服,去机场跑过出租一晚上就能挣100多块钱,相当于好几个月的工资了。
离开部队后,王朔去了北京医药公司当业务员,给别人批发输液用的生理盐水和推销一些滞销品。
慢慢地王朔不再满足于一个月二三十块钱的工作,寻思下一份工作时,他想起自己之前发表了一篇文章还得了25元稿费的事。
在25岁这一年,王朔请妈妈薛来凤去医药公司办了辞职手续,决定在家全职写作。
为了写作王朔还专门买了《成语词典》,把自己关在家里边背词典边写作,几乎天天凌晨才睡觉。
因为长期拿笔的缘故,他手上握笔的指关节有了个槽。
才开始写作期间,王朔还和朋友一起开了个川菜馆饭店,刚开始生意特别好,每天都能收入三五百左右。因为王朔还要写小说,饭店都是朋友一个人看着,后来渐渐没了生意就关门了。
王朔只能更专注于写作这件事了。
在开始写作之前王朔尝试了很多事情,最终只有写作这件事坚持了下来,至于为什么要写作,王朔肯定是乐于其中的。
2.勤奋写作不限于赚钱养家,更为表达自己
26岁时,王朔遇见了一见钟情的沈旭佳,交往不久后两人结了婚。婚后王朔带着妻子挤到了父母家住。
沈旭佳在舞蹈团跳舞的收入也不多,为了两人更好的生活,王朔把所有时间都投入到创作中。
有时候,王朔一坐在桌子边就是一整天,经常因为一个词就把一些近义词全部列出来反复琢磨。有时候,再次看稿子时又要反复修改词句。
结婚后的三年里王朔创作了广为人知的《空中小姐》、《顽主》、《玩的就是心跳》、《永失我爱》等多篇优秀作品。
其中的《橡皮人》发表后没几天就被《小说选刊》予以转载,《小说选刊》是当时文坛比较出名的文学刊物,这也表示了当时的主流文坛对他的认可。
接着,王朔的多篇小说被改编成影视剧,经过影视剧的传播,王朔那些富有个人特色的小说内容被广为人知,当时很多年轻人都奉剧中的很多语言为金句,成为大家的流行语,这一年也被成为“王朔年”。
王朔的生活也随之阔气起来,一家人搬进了三室一厅的房子,还花了12000买了一套意大利真皮沙发放在客厅里。
从一无所有到有妻有房,王朔用写作过上了自己想要的生活,实现了很多中年人想要的成功人生。
与此同时,王朔的作品也受到不少人批判,还有人发表文章表示王朔小说里的男主角都是些无所作为,说话没正经的痞子形象。
这样的内容对大众没什么积极正面的影响。
就这样“流氓”、“痞子”的标签被贴在王朔身上,怎么也甩不掉,于是他就当起了“真流氓”,在公众场合批评记者、骂名人。
有一次,他在《中国青年报》上发表了《我看金庸》一文批评金庸瞎编乱造,引起不少人群起而攻之。
不久后,《南方周末》上有人刊登了一篇《我看王朔》的文章,说王朔这个人假装真性情,耍小聪明,把王朔批得体无完肤,一些不喜欢王朔的读者看了后表示大快人心。
可是,有人却发现写这篇文章的正是王朔自己。
狠起来连自己都要骂,在骂别人和骂自己的过程中得罪了不少人,王朔因此得名“文坛恶评家”。
王朔对此却回应:“这不叫骂人,这叫批评与自我批评,最多就是语带讥讽,况且,有几个人还会自我批评的?批错了又有几个道歉的?要是我说错了就道歉。”
调侃和讽刺是王朔的语言风格,更是人物风格。
王朔说了别人不敢说的话,做了别人不敢做的事。喜欢他的人拜他为大神,不喜欢他的人对此嗤之以鼻,骂他是“痞子”。
不论是什么时候,一个人都不可能让所有人都喜欢自己的。
写作者要保持自己的本心,不畏人言的做自己、写自己,才能让自己更舒心。
3.有写作变现意识,敢谈钱
王朔好几部作品被改编成影视剧后,他也知道自己的影响力已经水涨船高,他的每本书一出来都是出版社的摇钱树,
1992年华艺出版社出版了4卷王朔的文集,首印8万册,文集出版后国外媒体《纽约时报》、《泰晤士报》等争先报道。第二年底,英文版《商业周刊》更是介绍王朔是“以最现实的姿态叙写中国现代社会问题”的杰出作家。
一开始,王朔就对华艺出版社提出实行版税付酬制的要求,按印出数量提成,卖一本至少要分他10%。
虽然,还没有人提出过这种要求,但,最终华艺出版社还是同意了。
此后,中国出版社都沿用了这种方式给写作者付版税,也就是说王朔帮所有中国作家涨了钱。
当初被人提出质疑时,王朔答道:“没办法,社会多势利呀,我又那么虚荣”,一番自我调侃让别人无话可说。
后来,出版《看上去很美》这本书时,出版商给出了12%的版税率,这本书就帮王朔赚了200万的版税,相当于一个字就能值十几块钱。
王朔一下子就打破了以往人们对写作者的偏见,写作者也可以通过文学创作让自己活得更好。
“是王朔给中国作家松了绑。”著名作家萧乾这样评价。
这让之后的写作者也逐渐放下包袱,敢于跟出版社明目张胆的谈钱了。
当写作者敢于谈钱时,也是承认自己价值的最直接的方式。
写作不再仅仅是因为情怀,也可以是因为要谋生。写作者还可以像王朔一样用自己的文字为自己赋能,跨越多个领域把写作这件事变得更有价值。
1991年后,王朔开始转行当编剧专门写剧本,还开了海马开影视公司。
当时,王朔一起参与了电视剧《渴望》的策划,播出后全民追剧,社会犯罪率都下降不少,公安部还专门对《渴望》全剧组进行了表彰。
紧接着《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我爱我家》等几部剧王朔一个不落的参与了,大家看到电视一整屏都是王朔,原著是王朔,策划是王朔,编剧还是王朔。
一个领域的影响力肯定是有限的,在原有的基础上跨界发展不失为写作者们的另一个变现方式。
它不但能扩大自己的影响力,还能让自己被动的学习更多,让写作这件事变得更有意义。
从王朔的成长经历中我们不难发现,他靠写作变现不只是因为擅长,更多的是他自己他要靠写作吃饭,于是他把所有心力都用在了写作这件事上。
当他决定开始写作后,就花费了大量时间一门心思的扑在上面不停的写了下去。
即使,在一路上被不少人质疑,他也不改变自己的文字风格,坚持带有强烈个人色彩的文风诉说着自己喜欢的故事,让那些喜欢他的人追随到底。
在自己的影响力达到一定高度时,选择跨领域继续发展自己的事业,让更多人知道自己的作品,认识自己,以达到自我价值的更大体现。
写作给了王朔精神自由和财富自由,他用调侃的态度面对人生的起起伏伏。从北京大杂院的“混世魔王”成为了影响一代人的文坛作家。
这就是靠写作实现“阶级跃升”的知名作家、金牌编剧王朔。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云朵,专注于婚恋家庭情感的90后宝妈,愿我们都能在和谐的亲密关系中收获幸福与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