娃作业磨蹭到11点,我是怎么保持淡定的

周一晚哈姐有线上美术课,上完课接近9点。哈姐放学后完成了部分作业,生字造句坚持要美术课后再写。我心里当然很不情愿,按照她写字造句的磨叽程度,加上晚上的疲劳,可能需要超过一个半小时完成,但是我决定尊重她的决定。

造句的创作,哈姐需要的时间比较长,她无所事事的时候我问她在干啥,她说她在思考,我也只好闭嘴了。一切按照预期发展,11点整,哈姐成功完成作业。

临睡前我说:“我们已经连续两个周一作业影响到睡觉时间了,这样不OK,妈妈很担心你睡不够。我们必须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

哈姐没有具体的想法,我就接着说:“我想到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一放学就做作业,在美术课之前把作业都做完;另一个办法是把美术课调整到周五晚上或者周末,不过班上的同学会改变。”

哈姐想了想说:“我一放学就做作业吧。”

我说:“可以,那我们下周一一放学就做作业,课前把作业做完。看得出来你很喜欢美术课,并且习惯了现在的班级,你不希望换同学。”

于是我带着辅导作业到11点也竟然没有发飙的自豪感,看哈姐愉快入睡。最后跟哈姐说的这句话,很重要,在帮助她认识自己所看重的东西,也肯定她在决策的时候依据自己所看重的东西。

也许我内心多少有点期待,她像我小时候一样每天把作业放在第一,极高效率地完成作业,毕竟这样大人特别省事。可是这样一定好吗?小时候的我,那份成熟与懂事,是自己喜欢那样,还是希望父母喜欢、老师喜欢,希望讨这个世界的欢喜?

青春期以及成年后的我,经历脱胎换骨的痛,花了十几年的时间,才达到现在基本自洽的状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没有再活在我假想的别人的期待里。

所以面对哈姐,我觉得比起养成“好习惯”—一定要放学就做作业、一定要先做作业再玩,更重要的是在一次次充满着自己需求矛盾的困难和问题中,帮助她认识到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然后基于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做出协调于内心与外界要求的决策。

你可能感兴趣的:(娃作业磨蹭到11点,我是怎么保持淡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