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觉察打卡中,写到儿子准备午餐的事,有些家长说这都是别人家的孩子,咱们呐饭端到嘴边也懒得动动筷子。其实,哪有孩子不愿做家务的?小时候哪个孩子不愿过家家?哪个孩子在我们做饭时不是跟在你的屁股后面?把做家务设计成一个全家参与的小游戏,全家总动员,在做的过程中教给他方法与技能,给予他鼓励与肯定。
今天我们就拿打扫卫生来说吧。
日常生活中,全家总动员——彻底打扫卫生时有发生。在这个过程中,全家人既有合作,又有分工,有打扫厨房的,有清扫卫生间的,有拖地擦桌子的,都为这个家的整洁、卫生尽一份力。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一次很好的家庭责任感教育机会,真正有爱的家庭,就是全家人共同维护,共同应对家庭中的一切问题。
但,事实并非如此。例如:
又到周末大扫除时间了。妈妈又开启她周末“又擦又洗又拖又抹”的卫生大扫除陀螺模式了。先收拾客厅,这可是家的脸。她从窗子到墙壁到物品到地面,全部整理、擦洗了一遍,窗子尤其是上面的纱窗抹了不下十遍才算干净;紧接着,她又冲进厨房,洗碗筷,清灶台……不久,妈妈就累得气喘吁吁了。见此情景,小辉坐不住了。“妈妈,让我来!”小辉一边说,一边拿起抹布。“放下!你这孩子,作业写完了吗?怎么跑到厨房来了?”妈妈立马呵斥住了小辉。
没办法,小辉只好退出了厨房。见爸爸还在沙发上躺着刷手机,小辉忍不住,问爸爸:“爸爸,妈妈打扫卫生那么辛苦,你不帮帮她吗?”“辛苦?小辉,爸爸我平时上班也辛苦。好不容易休了个周末,我得好好歇歇。”爸爸头都没抬,继续玩手机。“是啊,你上班辛苦,我也不是全职太太啊!”听了这话,妈妈把抹布一扔,也抱怨起来。一场家庭大战又开始了!
小辉含着泪水,默默地进了自己的房间,把房门紧紧地闭了起来。
分析:
案例中的妈妈独自一人进行卫生大扫除,爸爸不帮忙,孩子想帮忙,却被妈妈制止。这样的家庭关系能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吗? 我们一直来分析原因所在:
一、家长不重视孩子的劳动教育
案例中的小辉其实是渴望参与家务劳动的,但妈妈认为写作业比参加家务劳动更重要而阻止了他。家长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偏差,导致孩子不能得到基本的劳动教育。当今,小学生做家务劳动的数量远远不够,多数是因为家长为孩子包办造成的。结合案例中妈妈的表现,家长只重视孩子的智力教育,对于学多少知识、长多少特长看得很重,但对于劳动习惯的培养不是特别重视,从而忽视了孩子的劳动教育,造成很多孩子“五谷不分”“四体不勤”等现象,也导致很多孩子缺少家庭责任感、劳动意识不强,不懂得感恩等现象普遍存在。前段时间我写过:劳动教育要落地谈何容易?
二、家长未给孩子树立责任担当的好榜样
案例中的爸爸在家务劳动中的缺位现象,容易给孩子造成“家务劳动是妈妈的责任”的错觉。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对妈妈为家庭的付出感到理所应当,造成孩子缺乏家庭责任感,缺少责任担当意识。在很多家庭中,父亲懒于或不屑于参加家务劳动,不仅体现出夫妻间缺少沟通和交流,更难以让孩子感受到父母间和谐的关系,容易造成家庭矛盾,这也是父亲对家务劳动的认知偏差。
三、家长未保护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
案例中,小辉要求帮助妈妈做一些家务的举动是值得赞赏的,但妈妈心里只有学习一件事,所以采取了简单粗暴的方式加以阻止,伤害了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积极性。有些父母虽然意识到孩子应该做一些家务,但是,采取的方式却是硬性规定,并经常强调“这是你的责任,是你必须做的”,导致孩子对家务劳动产生逆反心理。父母希望孩子能够做一些事情,不是用夸奖、认同、支持和鼓励的话语来表达,而是使用家长权威,导致孩子在长期的强制下变得拒绝甚至逆反。
四、家长未能合理评价孩子的劳动结果
当家长在给孩子分配家务任务的时候,总会下意识地担心孩子会帮倒忙,虽然没有明说,但这种担心总会通过说话的语气和态度侧面展现出来,这样会让孩子觉得他们的帮忙可有可无,不如不干。家庭生活中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家长与孩子一起从事一项家务活动,孩子动作慢一点,家长就会露出很不耐烦的神情,尤其是当这件事很着急的时候,家长总会说:“算了,你到一边去,还是让我来吧,这个你做不了!”这样的语言暗含否定孩子劳动能力、不相信孩子能够做好的意思,导致孩子认为自己在家务劳动中一无是处,极易造成劳动自卑心理,长期下来,会形成孩子拒绝参加家务劳动的现象。
建议: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语重心长地告诫父母们:“不要把孩子保护起来而不让他们劳动,也不要怕孩子的双手会磨出硬茧。”2018年9月的全国教育大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我们应该为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并强调劳动育人作用。所以,参加家务劳动是大势所趋,是每个孩子应该具备的最基本的生活技能之一,应该从小培养孩子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一、鼓励孩子参与家务劳动
专家的调查显示,我国小学生的家务劳动水平偏低,当然受外界的影响因素也有很多,比如:受社会、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所以,家长要及时转变观念,鼓励孩子投入到家庭建设中来。家长要意识到:做家务劳动不仅能够促进儿童青少年的全面发展,而且有助于增强孩子的体魄,并发展他(她)少年的观察力、记忆力、注意力、创造力、身体协调能力和动手能力,同时培养孩子的家庭责任感和吃苦耐劳的精神。等孩子离开父母远行时,也不需要担心孩子是否能够自己照顾自己。做家务劳动更重要的一点是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在家庭中的存在意义,作为家庭成员的成就感。
二、全家共同参与卫生大扫除
在家务劳动中,父母双方都要积极参与家务劳动,为孩子树立“劳动光荣”的正确劳动信念,树立积极参与家务劳动的榜样形象,科学合理地引导孩子积极参与家务劳动,感受家务劳动的重要意义,学会为父母分担责任,培养家庭责任感。
大扫除前,家长可跟孩子一起规划大扫除总蓝图,制作一个家庭大扫除的记录表。可从一个房间或一个区域开始。例如先为一个衣橱或客厅“瘦身”。对大部分人来说,为客厅“瘦身”是最快的,而替厨房“瘦身”最辛苦,厨房要分好几次整理。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要想让孩子按部就班按照计划整理家务那是很困难的,我们可以采用玩游戏的方式去整理归纳。例如,我们想整理家中抽屉的时候,可以先把厨房、卧房或书房的抽屉拿出来,跟孩子一起玩一个分类游戏。分类游戏还能锻炼孩子的脑力,比让他们玩电脑上的益智游戏强多了。
三、合理评价家务劳动成果
父母要随时给予孩子鼓励性评价,这样,孩子才能越干越有劲、越干越想干,甚至还会比家长做得好,因为他们在非常投入地参与家务劳动的时候,注意力会高度集中。
家务劳动的繁琐容易给家庭成员带来困扰,对孩子也不例外,所以,容易出现孩子给家长做家务活儿“帮倒忙”现象,比如,明明是帮妈妈洗碗,却会不小心打破碗;明明是帮妈妈倒垃圾,却容易将垃圾撒的到处都是;明明是帮妈妈扫地,却把地面拖成了“大花脸”等等。虽然他们会帮倒忙,但家长一定要保持心平气和的态度,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孩子做的不好。尤其是对于三年级的小孩子,家长更应该认真地重复、提醒孩子该怎样去做,比如,跟他说清楚做一件事情应先干什么再干什么,这样分步骤地指导,可以减少孩子的挫败感,还可以增强孩子参与家务劳动的责任感、使命感和荣誉感。
作业
亲子互动:“一平米好习惯”
“一平米好习惯”从大扫除开始。学期初,家长与孩子共同设计出适合自己家庭的家务计划,让孩子有自己的“责任田”,每周固定时间,分工合作全家大扫除,最后组织评比,表彰。
❤️6.24 周五 雨转晴
【微习惯】坚持一次很简单,一直坚持就很难;努力一下很容易,一直努力很难得。
晨练:没有去
晨诵:朗读者
读书:《朗读者》,优美的文字越读越有滋味
写作:《烟火里的尘埃》
【微觉察】情绪错乱烦恼生,情绪圆融智慧通
✔事件:今天早上没有去晨练
✔事件中的行为:5点醒了,但是看看外面的太阳,享受着窗口的凉风,但没有起床,而是在床上看起了书。
✔事件中的心情:有些遗憾,一直坚持的晨练,因为这几天的雨以及孩子回家的兴奋之情,打乱坚持了50多天的习惯。对自己不满意。
✔事件中的观念:时常觉察自己,及时纠错,立即改正,还是好同志嘛。
✔觉察后我的行为:意识到问题,马上改正。明天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