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竹林外(春风读书会VIP成员)
如果您想免费开通会员,加入优质读书会,请点:活动|春风读书会VIP会员
不知道是怎么的机缘,让春风老师在她八万粉丝之外发现了我。不知道怎么的福气能遇到这样亦师亦友的春风。人和人之间的缘分真的很奇妙,可能只是茫茫人海中那一次回眸,亦或是千万朋友中那轻轻一击。
初识春风老师时,她说我的文章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像是看到了另一个自己。我心中一振。这句话何尝不是在我的心里徘徊良久……只是在这似曾相识之外更多的是我对她文学功底的仰慕,和时隐时现我这个混迹文化圈中理工女生的心虚。
春风老师遇到我送铜牌会员的时候,我便好奇的到她的主页看看,是怎么样的一个人能如此的温文尔雅,谦恭有礼,让人如沐春风。
震惊我的不仅是她的八万粉丝群,300万贝,更是她那一篇篇洋洋洒洒的美文。读她的文章,我只能用“惊叹”来形容。“惊”于文字背后我们对人生的理解如此相似,“叹”于我表达不出来的想法,春风老师却能悠长深远的娓娓道来。
读一篇好文章的感觉,就像是你曾经有一种难以排解的情绪,如鲠在喉。然而当你看到作者的文字时,那在喉的鲠骨便化成了屡屡甘露,流入心田,透彻心扉。从此那个赠你甘露的人,虽远隔时空,却已成知己。
我想起这次春风读书会,她和大家分享写作时说,写文章要“文章中有我”。什么叫“文章中有我呢?”春风老师举了一个例子。她写影评《心灵捕手》时,她从主人公身上看到的是如何能做一个好老师,而蒹葭老师看到的是如何直面自己的伤痛。
大家想过我们为什么要写作吗?我们现在的写作再也不是儿时老师的作业,现在我们还想去写是因为我们有情绪要抒发,有心事要诉说。
文字可以变成我们的幔帐,而我们隐藏其后,看着自己用心事创造的世界深情上演。
王鼎钧先生说,小说除了人名、地名,其他都是真的。作者把自己的情感放在别人的故事里,故事可以是假的,但情感至诚无伪。
这应该就是春风老师说的“文章中有我”。我们可以在写作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可以在文字中弥补自己的缺憾。写作是上天留给我们的唯一净土,是我们心中的桃花源。
有真情的文章,像是有一种特殊的魔力,那种真挚的情感,像清波一样,徐徐而来,动人心魄。
每个人的文章就像是每个人的特殊标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温庭筠的词,句秀;韦庄的词,骨秀;李煜的词,神秀。
第一次看春风老师的文章,便觉得她的文章神秀。这种神秀一定来源于对生活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于自身修养的不断升华,那神韵是灵魂的高度。
春风老师在这次写作分享中说,我们要多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从各个角度去追问。
春风老师举了一个《项脊轩志》里的一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为什么我们会对这样的文字动容,从表面上看是对亡妻的思念,然而真正触动我们的是那份缺憾的美,人间没有永远的美好,人生终究是一个人的旅程。
听春风老师讲课,有一种特别的感觉。自己那些像雪花一样若隐若现,飘渺不定的思绪,就这样被她轻掬在手,稍加雕琢便幻化成晶莹透明的珍品,清晰得历历在目。
春风老师这种神奇的能力来自于她的感受力。正如她在分享中说,文章要有思想,需要感受力。身临其境的换位思考。
文思是我们的心灵活动,而心灵活动是需要外物来引起和扩大的。当你只有把自己置身于那样一个情境中,那样的位置上,才能真正的感同身受。
就如同你没有来到“去年今日的此门中”,你便无法感受到“人面不知何处去”的伤感。你没有把自己置身于那个“巴山夜雨涨秋池”的凄沥夜晚,你就无法体会到“君问归期未有期的”踟蹰,不会理解“却话巴山夜雨时”,情到深处却顾左右而言他的无奈。
感受力不止在诗词中,在小说中,更在世间万物中。洛夫说,落叶在火中沉思。落叶在燃烧的时候并不变形,只是变色。作者化身落叶,体会那种从容、那种悲悯。这种感受力能让我们融入于天地万物之中,对每一种生命都充满敬畏。
你多久没有驻足,抬头看看那湛蓝湛蓝的天空,低头看看那初露锋芒的草尖,听听那淅沥的春雨,嗅一嗅雨后泥土的芳香。
王鼎钧先生在《作文六要》中有这样一段话:平时,在生活中,如果看见什么、听见什么,心里觉得受到感动,应该在那感动了自己的物象前面停下来,仔细看,仔细想,一直到领略得透彻了,一直到印象深刻极了,再离开。
记得第一次去香格里拉的虎跳峡的时候,我便再也走不动路了。看着两山排闼间金沙江水喷涌而出,真正体会了什么是“浪淘风簸自天涯”!在大峡谷最深最窄的地方,有一块高13米大石,名为虎跳石。奔涌而下的江水冲击虎跳石,溅起十几米高的浪花,震耳欲聋,碣石窥然不动。
我一直站在那里静静地看着,似乎生命中好久没有看到这样肆意的宣泄。我欣赏它的霸气外露,羡慕它的酣畅淋漓。似乎那江水流淌过的不是峡谷堤岸,而是我的身体和心灵。
能在我们生命中出现,让我们为之感动的一切,都是缘分所致。周国平说我们身上都有一种直觉,当我们初次与人相识时,只要一开始谈话就很快能够感觉到彼此是否相投。
缘分既虚幻,又真实。虚幻在我们不知道缘分里有多少的前生今世,真实在我们能确实的感受到那份灵魂相通。我庆幸在中遇到了春风老师,遇到这么多有趣的小伙伴。
特别喜欢周国平的一段话,送给大家:
世纪已临近黄昏,路上的流浪儿多了。我听见他们在焦灼地发问:物质的世纪,何处是精神 的家园?
我笑答:既然世上还有如许关注着精神命运的心灵,精神何尝无家可归?
世上本无家,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
读书会第一期其他会员作品链接:
《请让文章中有“我”的存在——听春风读书会笔记》(徽韵蒹葭)
《渴望与渴望相遇,便有了家》(竹林外)
《关于读书与写作的一些思考》(落灯花)
《读书和写作都需要思考》(若水胡杨)
春风送暖(青奴耕山夫)
如沐春风 ——春风读书会第一期听后感(子昆读书)
遇见春风——有感于第一次“春风读书会”(稻田里的风)
《春风微课堂开讲了》(墨砚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