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 | 孩子与动物:恢复动物的智慧

文:胡蝶,心理学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职个人执业中。专注分享心理和教育领域的读书、观影、育儿等原创文章。欢迎关注和交流!

《孩子的宇宙》读书分享系列之三:孩子与动物

电影《龙猫》

宫崎骏的动画电影《龙猫》中说,只有善良纯真的孩子能看见龙猫。我一直觉得,这可能是宫崎骏对孩子世界的一种理想化或隐喻。很小的孩子的世界是“泛灵论”的,桌子椅子在睡觉,阿猫阿狗能说话。当我们把小动物当成宠物、儿子时,孩子却把它们视为朋友、伙伴。

孩子对动物似乎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我观察过咿呀学语的婴儿,动物的叫声对他们有一种强烈的吸引力。不论是经典儿歌(比如《Old MacDonald Had A Farm》)中还是真实场景中动物的叫声,总是能让身边的孩子眉开眼笑。

书中就有一个孩子叫小K,他被诊断为患有“选择性缄默症”(在某些场合下或从某个时刻起完全不说话)。小K在学校里总是很紧张,但老师观察到他在面对教室水槽里的一只乌龟时,显得温和而开心。有一次乌龟不见了,K哇地哭了起来,并大声喊“小K的乌龟不见了!”同学们都惊呆了,但随后爆发出一阵掌声,很为他惊叹。从此以后,K在学校里也开始说话了。

电影《龙猫》

在读心理创伤疗愈方面的书籍时,我也时常能遇见这样的例子。

在《身体从未忘记》中,15岁的女孩玛利亚辗转于无数寄养家庭,屡次受到伤害。其他治疗方式都失败后, 她被安排到马术治疗小组中,负责每天照顾她的马和学习一些驯马的技术。后来她被一个四年制大学录取。当作者问她什么对她帮助最大,她回答:“我照顾的那匹马。”

玛利亚最先在马身上感到安全;马每天耐心等待她到来,为她的到来而高兴。她开始在心底与另一个生命联系,像朋友一样与这匹马交谈。逐渐地,玛利亚开始与治疗小组其他小孩交谈,最后,终于能与她的咨询师交谈。

《情感依附》一书中也有一个类似的案例。小女孩薇姬从小受到父母的忽视和虐待,长大后,她内心依然有很多恐惧,常常需要靠酗酒来平复心情。在她的成长历程中,她唯一真正感兴趣的是她的德国牧羊犬,她饲养和训练了它,这只牧羊犬曾在狗展上大放异彩。薇姬说它给了她信心。

河合隼雄先生写到,“孩子们在与动物的交往中,深刻领会了与人交往的方法。”法国电影《狐狸与孩子》也正是这类议题的精彩展现。

电影《狐狸与孩子》

心理治疗领域的研究者们也发现,如果小孩容易受惊或情感麻木,且无法从人类那里得到慰藉时,与其他哺乳动物建立关系会有帮助(对成年人也适用)。狗和马,甚至海豚既可以提供简单的陪伴,又同时能提供足够的安全感。特别是狗和马,现常被运用于心理创伤治疗中。

为什么孩子与动物的联结,有时候能够打通现实生活中某些阻滞的部分呢?

河合先生认为,“人是动物,但拥有很多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知识。由于这种知识体系的积累,可以说人站在其他动物和自然之上,但也许站得太高,成为脱离大地的存在,就像是无根之草一样。”当那些内部有阻滞的孩子对动物表现出关爱时,或许他们是“在尝试恢复与人类正在忘记的大地之间的接触,恢复动物的智慧。” 

像不像是一种野性的呼唤?


参考资料:

1. 《孩子的宇宙》[日]河合隼雄,东方出版中心

2.《身体从未忘记——心理创伤疗愈中的大脑、心智和身体》巴塞尔·范德考克,机械工业出版社

3.《情感依附——为何家会影响我一生》[美]亨利•马西 / [美]内森•塞恩伯格,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书 | 孩子与动物:恢复动物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