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即是多

今天,我观赏了一节非常有语文味的语文课。首先,教学目标明确,重难点突出,符合二年级学段学生的特点和要求。朗读设计巧妙,又贯穿整节课,孩子们读得投入,读得有趣,读得准确,读得自由,读得有进步。这是非常可贵的。特别是如何朗读的指导,循序渐进,得出“有节奏、有突出、有情感”的结论,学生易于接受。李老师亲切有活力,让人如沐春风,在很多环节能够激发学生思考,学生兴趣盎然,用心感受了语言的美。

但我觉得,今天李老师的课让我更佩服的是,她能做得信息技术和教学的融合。我曾经一度认为,语文课,就尽情读,用心感受语言就可以,而信息技术的使用会干扰,甚至喧宾夺主,但经过这次信息技术与教学的深度融合的培训后,我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了。我在思考,但我同时也有疑惑,信息技术如何与语文学科融合呢?今天观赏了李老师的这节语文课,似乎有点开窍。

李老师的朗读指导很有新意,传统情况下,我们更多是通过设计一些问题,借助文本的关键句,借助PPT,有时还会借助一些音频,让学生自己读,学生个别读,学生分角色读,老师示范读,但往往这样相对没有波澜。今天李老师借助了信息技术,使得课堂妙趣横生,效果更佳。

印象最深的是,这节课的朗读停顿的一个环节,是借助了二次作答模式。首先,李老师展示四个句子,让全班学生用IRS反馈器,选择他们认为正确停顿的句子。学生很快就做出了选择,但第一次作答,没有人选了正确的选项第4个。接着李老师就排除了第4个,让孩子们就第1、2、3读,分别由男生读、女生读、老师读,引导孩子们明白,第1和第3都可以,告诉孩子们正确的答案不只一个。之后,老师让孩子们再二次作答。但第二次作答,有点出乎意料,改变答案选择第4的依然很少,选第3的居多。这时,李老师就给了一个结论,朗读除了要有节奏,也要有突出。就开始小组讨论几个句子的停顿作为迁移应用了。

图片发自App

图片发自App


但对这个环节,我感觉老师讲得太多了,没有发挥同侪的力量,其实,选第1和第3都可以这个结论应该是很简单的,如果结合同侪教学,可能效果更明显。第一次作答,学生之间不要讨论,就自己读,自己选。结果没有选第4个。但第1和第3还是很多人选的。这时,可以让学生们在小组内讨论,让每个孩子都说说自己选项的理由。小组内讨论的过程,学生更多就说出第1和第3都是可以的,一些学生就会作思考,两个选项都可以,是不是答案就不只一个呢。老师此时可以在全班巡视,作一点点引导。讨论得差不多之后,就可以二次作答了。我想这时的答案可以更多就会选第4。然后再按照数据,用反馈器请几个改变答案的学生作答。再顺势引出朗读不仅要注意节奏,还要注意要有突出,有重点。再进行后面三个句子的迁移应用。这样得出的结论,不是老师给的,而是学生们自己讨论、探索得出的,更加水过无痕,水到渠成,学生的认知也更加深刻,同时也能更加意识到同侪合作的重要性。

我们在从“教师中心”到“以生为本”再到“学生中心”这个过程的转变中,慢慢地要转变教师的角色,要通过巧妙地设计一些问题,启发学生思考,更加充分挖掘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让教师占用越来越少的课堂时间。正如王绪溢博士所说的,少即是多。这里,少说的是教师在课堂说得少,多说的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慢慢培养起来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少即是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