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大智慧,个个精辟

1

人生一切的痛苦都来源一个字,那就是“争”,说白了那都是自找的。争世俗名利,争地位,争职权……为什么会痛苦呢?那就是争而不得,越争越得不到,越争失败的越快,因为都不合乎道。

古有一言,人为财死,鸟为食亡。不知描绘了多少人的一生,切记,人生的意义并不是为了追名逐利,为了金钱而开脱。同样,鸟的人生全部意义也不是为了觅食,物质而开脱。

那人生的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别人,你要去问那个创造人的东西,我也不知道,凡是想从外界得到的答案都是虚的东西,假的。

同样,那鸟的人生意义是什么?不要去问鸟,你要去问那个创造鸟的东西。

那创造人的东西和创造鸟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没错,那便是道。

人性的欲望就像一个永远也填不满的无底洞,因此世间的大多数人都被自身欲望缠身,所以,他们永远也不会接近“道”,很难看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以及真相,也无法得道。

因为“道”的法则就是无欲无为

而人生一切的幸福,大智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静”和恒。

同样,人生的一切失败都来源于两个字,那就是贪和傲。

你看生活中,很多人还是分的比较清楚,哦,这个是你,那个是我的,那个是ta的,这个属于我,那个属于你,那个属于ta,好像什么东西都要分你的我的他(她)的……

其实,这个世间没有一样东西是属于你的或属于我的,或属于他(她)的,除了人的本体。因为人来到这个世界时什么也没有带来,同样走的时候,什么也带不走。

唯一能留下的就是在世间修行过程中悟出来的东西,可能是文字,可能是思想等都是内在精神层面上的。而外在物质层面一样都带不走。

你会发现,自古以来,人都会在为了一官半职,甚至为金钱,为名与利而争来争去,也就是外在。

金钱的本质是货币,用于做物质交换的介质。

金钱永远是工具,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一旦金钱变成了目的,那人就会彻底沦为金钱的奴隶,被金钱操控。

如果一个人的所有价值可以和金钱划等号,那基本凉凉了,只停留在物质交换层面。记得,人的一切价值都只停留在精神层面的,至于物质层面的,那都是一个附属品,当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达到一种高的境界,那这种附属品有或者没有都无所谓了,也就是有也不碍事,没有也不碍事。

所以,真正的富人不是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恰恰是超出金钱,物质之外的东西带来的富足,也就是一个人内在的东西,可能是思想,可能是品德等,被称为人的精神价值资产。

而大多数人恰恰相反,一生都在忙忙碌碌追求物质层面上的东西,却舍不得花时间提升精神价值层面的资产。

所以,当一个人在不断提升与积累自身精神价值层面东西时,那ta也会越来越值钱。而且人的精神价值层面永远要大于物质价值层面。

圣人一般都主张平静如水,讲究不争,就像四季变化,万物复苏那样让它自然的进行,也就是说核心是向内求,说的内在的生命智慧,因此被道家称为“圣人”。

所以,人要向内求,做个圣人;像外求,做个王者,这就是内圣外王的智慧。

2

事物发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自始至终都存在,因此,在自然,事物发展过程中符合对立统一规律的东西,不要去争,静下来顺其自然就好。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什么意思?

当所有人都知道美的定义之后,也就知道了恶;当所有人知道善的时候,也就知道了不善。因此,有和无,也就是实和虚相伴而行,难和易相辅相成,长和短通过外形比较而凸显,高与低相互依靠而存在,声音与音调相互协调,前与后相互追随,这是恒定不变的,自古都是这样。正因为是这样,所以圣人一般做事是把自己调整到一种“无为”的境界,采用没有语言的教育方式,让万事万物自然的生长与发展,而不去干预,也就是不去争。可以给万物生命但不据为己有,也不因养育万物而觉得高尚,帮助万物实现其自身价值与成就也不邀功骄傲。因此,只有一个人真正做到有功德但是不显摆功德,这些功德与福禄才不会消散,来成就ta自己。

因此,安安静静下来,有恒的去做你的事情,不要去干预万事万物的发展与变化,也不要动不动去跟别人争对错,争是非。争也没有用,不是说你争了,你就能赢了,相反,你会输的更惨。

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对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错。当所有人都还不知道什么是善的时候,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不善。

如此以来,看来很难实现,那怎么办呢?最好的方式就是静观其变,不去争,好好沉下心做你的事,尽量能做到极致就做到极致,不要去干预,让一切万事万物自然的发展与变化。

3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什么意思呢?

不要推崇品德高尚有才华的人,就可以让人不去追名逐利,也不要把珍贵稀有的宝贝拿出来显摆与看重,就可以让人避免想要占为己有而变盗贼,更不要把一些诱惑人贪婪与贪念的事物展现出来给人看,这样可以让人心思不被扰乱。

因此,一个人想要达到自我管理的最高境界的方式是:追求内在的成长,身心灵的健康,照顾好自身身体,淡化自身的欲望之门,强身健体,人的内在在不断成长,总有一天会破土而出,长成参天大树。

同时,也不要把你珍贵稀有的东西拿出来给别人看,否则会适得其反。还记得西游记中那段唐僧在与黑熊怪的那集电视剧吗?如果不是孙悟空喜欢显摆,把宝贝袈裟拿出来给那个和尚看,那个和尚也不会起歹心,偷袈裟,最后落得一个自食其果,何必呢。

所以,不要去跟别人比,跟别人争,追名夺利,攀比物质上东西,你要时刻跟自己比,向内求,修心修身。在物质上无欲无求,在追求内在成长上迫切渴望,无为就会成就你的有为。

4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什么意思?

指的是品德修养高,时常做着利他的事情却不张扬的人就像那河里的水一样,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又生在众人不愿意居住的地方,因此,如果人的境界和水的境界一样,那就接近于道了。

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若人能居住在地势低的地方,内心就跟水一样清澈平静,广阔,与人打交道要有仁爱之心,说话诚实,在处理事情时善于发挥自身的优势来解决问题,在行动时能善于把握时机和有利条件与因素。那这种不与万物相互争的心态与境界就是善水的境界,自然不会遭到别人的不满。

所以,保持善水滋润万物而不争的心态,面对任何变化平静冷静下来分析,去做利他利己的事情也不要过于张扬,只管去做就好了,与人打交道,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在上,看似很牛逼的视角,而是切换到一种低的维度,无为的境界去交心。

同时也要有仁爱之心,毕竟有仁爱之心之人方为勇。你看你的母亲看似柔弱,慈爱,看到孩子哭,可能会心软,但是当有坏人欺负她的儿女时,你的母亲就会勇敢的去保护自己的孩子,这就是母亲的慈爱的力量。

所以,人要保持善水的境界为人修身,也要有善水的心态去处世修心。

5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不自见,故明;不自视,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当人受到外界的干扰与打击感到压抑时,人反而刚正不阿去与之对抗很容易适得其反,而是懂得弯腰,懂的忍让,不要去硬碰硬,这样你才能保全自己,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那些总是坑坑洼洼的地方可以积水,东西过于陈旧更容易更新;目标选择少一点,更能专注做好,容易完成和收获更多;追求的越多越容易被很多选择的目标迷惑,看不清自己想要什么,所以,最终也就一无所获。

因此,人要坚持“道”的原则,成为万事万物的道德模范;不去炫耀自己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别人看到;不以自己为中心,自以为是的人反而更容易得道而收获成就;不夸夸其谈,吹捧的人,反而更容易实现卓越,建功立业;不清高自傲的人,反而能抵达更高更深的层次与地位,并且长久。

当你不在和ta人相争时,那这个世界也就没有人和你相争。人前富贵,人后受罪,耻辱,委屈的背后才是成全,千万要记得,这是道的根本行为。

面对难以解决的问题,先采取界定,不要想着找捷径,或者找别人求助,求人不如求己。先自己主动去吃苦,去尝试解决,然后以不变应万变,万变不离其宗,找到时机采取恰当行动,或者避开,绕道而行,最终达到自己的目标。这就是一种哲学的辩证思维,可进可退,可攻可守,退则是进,舍才是得,屈则能伸,谦卑则是彰显,不争才是争取。

所以,当人处于万事万物的变化之中时,要辩证的对待,知进退,明得失,伸与屈,争与不争,而见机行事。

6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大道氾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名有。衣被万物而不为主,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

什么意思呢?

大道是普遍存在的,能左能右。万物要依靠大道而生存却不推辞,而大道虽然成就万物但不把万物据为己有。大道普惠万物但却没有主宰万物,因此大道没有一点自私自利之心,大道很渺小,这种胸怀非常伟大,因为道始终不以自己为中心,所以才能成全自己的伟大。

所以,为人处世也是一样的,当人没有了私欲,自私自利之心,不争,不取的时候,万物会反过来去主动成就ta。

7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出生入死。生之徒,十有三;死之徒,十有三;人之生,动之于死地,亦十有三。夫何故?以及求生之厚。

什么意思呢?

说的是人出世而生,最后入土为安,那些长寿之人,大约占十分之三;短命的人,也大约占十分之三;活着的人却在死亡的地方行动的人,也占十分之三。这是为什么呢?因为那些过于追求长生而养护自己生命的人,以至于过分追求过多奢侈的物质享受,从而糟蹋并消磨了自己本来长久的生命。

所以,老子认为,死亡分两种。一个是因为想要养护生命而贪图享乐导致营养过剩,缩短生命。一个是走进了凶险的死亡之地导致伤亡。那些人一旦为了养护生命,过上更奢侈的物质享受生活而去争夺利益,是不符合道的思想的。

道的思想是不争,平静,无为,你不争就不会过盛,无为就会远离死亡,危险的境地,这就是人生最好的养生方式,养生之道。

8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什么意思呢?

江海之所以能成为众多溪流汇聚的地方,是因为它善于将自己处在低下的位置。

所以,人也一样,要有谦卑和包容,兼收并蓄,包容万事万物,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无欲则刚的胸怀和坦荡,只有这样才能成就更加强大的自己,把自己推向更高的层次。

因为ta什么都不争,那天下也就没有人能和ta争夺什么,反而都会成全ta。

9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什么意思?

善于领导的人,不轻易动用武力,善于作战的人不会随便恼羞成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人,不会轻易与别人交战,善于识人,用人的人,对待他人总是保持着谦和谦卑的态度。这就是不与万物相争的德性,也是所谓“善于识人用人”的能力,这就是符合天道的做法,是自古以来最高的法则。

所以,优秀的领导者不会用武力解决问题,武力虽然具有威慑力,但是不能服人心,善于做事解决问题,不断奋斗的人一般情绪都很稳定,不会拿别人或外界事物出气,要么摔碗,掀桌子,打女人等,这都是无能懦弱的表现。

而善于制服困难的人,不会轻易直接上手去面对问题,而是间接性找出解决问题的根源,诱敌入深,去破解难题。同时,在识人用人时,不要把自己放在高高至上的位置,而是切换到一种低下的维度去交谈,永远保持谦虚低调的态度,万不可存在傲慢与偏见。

能做到以上四点,你就是一个优秀的领导者,一个强悍的行动者,一个有头脑的策略者,一个优秀的识人,用人的管理者。

10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什么意思呢?

勇于进取会容易走向死亡,勇于谦让平和会容易保住生存。天地的规律,在于不争夺的一方善于取胜,不言语,不说话的一方善于给到回应,不召唤的反而自动会来,要坦然与谋划。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万事万物都逃不过“道”的法眼和网络,万事万物都在“道”的这张大网之下,有规律的运行,而违反道的规律那些事物只是暂时看起来成立,最终都会消亡。

人要清心寡欲,不需要为自己积聚财物,都应该尽可能去帮助他人,让自己获得满足感,这样就接近道了,就像“道”能够利而不害,人也应当“为而不争”。这样你或许得到的更多。这就是专精,利他,不争的思想要点,也是人做事最高的准则。

这就是:万事万物,顺道者昌,逆道者亡。

11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圣人不积,既以为人,已愈有;既以与人,已愈多。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什么意思呢?

真实的话往往不好听,华丽的语言词藻往往不是发自肺腑的真话。心地善良的不喜欢巧言善辩,而喜欢巧言善辩的人往往心存不善。有真知灼见的人未必博学多才,博学多才的人未必拥有真正的大智慧。圣人从来不自私自利的积累财物,而是讲财物拿出来帮助他人或者与人分享,这样反而更容易变得富有,给他人给予的越多,或许你得到越多。世间的自然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无害,圣人的法则则是帮助每一个人而不是与他人相争。

因此,自古以来,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说真话的人,往往都不受人待见,人们却偏偏对那些溜须拍马的好话迷的团团转。做一个与人不争,不强词夺理的心地善良的人,去付出,给予的越多,你得到的也越多。

最后,做人做事都要按其道而行之,与人不争,与事不争,与万事万物不争,静观其变,见机行事。

万变不离其宗,万事万物不离其道,共勉之。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德经》中人生10条“不争”大智慧,个个精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