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与理解,思维与结论 ——我教二年级乘法的经历

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是乘法的初步认识,第二单元是表内乘法(5的口诀,2的口诀,3和4的口诀及相关链接中的乘加乘减),一个月的时间教完了这两个单元。

教材中乘法的初步认识窗一: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来解决问题,感知几个几相加,窗二就是可以用乘法来计算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窗三是1和0的乘法。

我让学生感受到有一些问题是求几个相加数的和,要多次重复的相加,是不方便的,让学生体会到加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但是太麻烦了,这种为产生乘法这种新运算的提供了必要性。这正是符合了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再创造的思想,要让学生经历数学产生的过程。

为了让学生理解乘法的意义,当然这个意义只是一个简单的初步认识(几个几是多少)。我利用了青蛙跳(数线模型)和摆圆片(面积模型)这两种工具,帮助学生理解。

比如8×5=15,学生能够知道,8个5是原来5个,来了5个,又来了5个,一共是8个5,可以写成5+5+5+5+5+5+5+5=40(个),就是求的8个5是多少,也可以写成8×5=40(个)或5×8=40(个),8个5相加,加数相同,写成乘法比较简便。

用青蛙跳(数线)可以表示,5个格表示5个,5个,又来5个,一共8个5,8个5就是40。青蛙都是5个格一跳,每次都跳5个格,是相同的,跳了8次,也就是8个5。

学生的理解(乘法就是一条线,反复加,每一部分都是一个相同。)

一行有5个,8行,就是8个5。

学生的理解(乘法就是行和列,就是一个方阵)

我在教学乘法时追求了理解,为了学生的理解而思考如何去教,为了让学生独立思考,思维飞一会,一直没有给出学生结论。在学完第一单元,我问其他的班学生,他们已经能够说出“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这么准确的结论了。而我想着教给学生的是专家的思维,不是专家的结论,一直到前两个单元结束并测评,都没有给学生。学生测评时有一个判断题(求几个加数的和,用乘法比较简便就有不少同学出现了错误)。

教学生思维,最后还是得走向结论的。就如概念为本的教学,最后只理解了,也是不行的,必须要让学生的语言规范起来,走向更加抽象的概念。想着让学生的思维绽放了,就不要结论,这也是非常极端的想法。

正如我党在前进的道路上,有时左倾,有时右倾,慢慢才走上正确的道路一样。有一些东西,我们是不能直接复制粘贴,就能解决问题的。教学也一样,在思维与结论之间,也要找到一个度,学生生长了思维到了一定的阶段之后,就应该给学生结论了。比如这里的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就应该在经过大概5节课之后,经历了上面的理解之后,要升华出来的。

后面的学习表内乘法,也就是乘法的口诀时,也不要因为理解而全面摒弃记忆,口诀,本身就是为了更好的记忆的,当然这种记忆应该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之上进行,比如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都是4字或5字,一五得五指,一个5就是5……理解之后会记得更牢,当然理解才会产生迁移。

经过这一次对于追求理解下的教学尝试,让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需要有一个度,我们要快速找到这个度,进而帮助学生走在正确的路上。






你可能感兴趣的:(记忆与理解,思维与结论 ——我教二年级乘法的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