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是最初的记忆——《我和我的家乡》观看感

记得几年一个春节前,还是五六岁的小外甥听到小伙们都要回老家,然后他也说,过几天他也回老家,说完我们都笑他(他是本地人,说回老家其实就是外婆家)。而此时“老家”从小植入人们心中,无论走多远,一代代传承,因为哪是最深的记忆。

在平时的聊天中,聊起老家的味道,无论是有名的地区,还是贫困县。但只要问是哪起人,每每说起来,总是有着说不尽让你骄傲的人或事,饮食、村味,年味、风景,特产等等。

而带着这种熟悉感和口碑的推荐,走进电影院,观看今年第一部电影—《我和我的家乡》。网络评价最多是,笑着看,笑着笑着就哭了。

的确,《我和我的家乡》由五个小人物的故事组成,每个故事都演绎着不同地方的建设和改变,不变就是对家乡的热爱。

想讲讲自印象最深这一两个场景。


《最后一课》

由徐峥执导的《最后一课》,绝对是本影片最让人感动的单元,也是印象最深的一故事,衬托着很多一家乡村教师的一个缩影,一个学校可能就是一个教师,即教语文、又教数学,体育等课程,一教就是十年或更久,这份难得坚守才是我们身边最可爱的人,他们深藏功与名,有的甚至一辈子都贡献给学校。

范老师一辈子都站在三尺站台上授课,年老了得了认知障碍可以忘记自己的荣耀,忘记自己的儿子,但却忘不了他最牵挂那十年支教的生活及这一切的学生。

因而小范为了帮助老范记忆重组,就联系到当时学生,重组92年哪最后一堂课。然而不仅当时的学生已长大,这村里也发生很大的变化,基本已找不到那时候的村屋,泥路。经商量,最终用上养鸡哪个房屋改造,恢复92年哪时的场景,上回最后一课。

上课钉钉声响起,教室由于长期失修漏着雨,老范走进教室时,仍向92年哪样做起熟悉动作把鸡踢走,装满热水带着词典来到讲台上,写上最后一课的课题,但已写不完整。然而却记得当时每个学生的名字及相关的情况,一一叮嘱。

同时老范为了让学生的画画涂上颜色,冒雨跑上几公里外祠堂拿颜料,最后还是摔倒了。除了师生情,还有着老师想通过自己仅有的力量保护学生的梦想。

最后那位学生成为一个建筑师,把自己梦想的学校变成现实,而之前所想的,所渴望都变成现在的美好生活。

这是千千万万乡村教师的缩影,正因为同他们的坚守,把一批批乡村的孩子送出去,才有着后面回乡建设的开拓者。

这样的场景,让我想起几年前到湖南湘西进行公益活动,当时我们来到一个四面给山围着的小山村,进村开车都需要过几个山头,几个小时才可以到达。在这你会感受到久违的宁静,村民的纯朴,及周边好山好水。然而正因为这样的地方,由于交通不发达,里面的农作物运输不了出去,村里唯一的小学破烂,教师来了一批走了一批,唯独剩下小学校长一路坚守。

当时我们走访几个特别贫困家庭时,当进门时,主人都很热情邀请我们坐,然而家徙四壁,根本找不了坐的地方,门前,门后都是非常脏,环境差。我们这些城里来的人就很疑惑,为什么他们不打扫了呢?村长说每个人都了生计,哪有时间顾得上这些。有得吃就已经不错,但是无论多辛苦,仍坚持教育。因为改变他们这生活,唯独依靠一代代人通过教育走出来,然后反馈回家乡,回来建设家乡。


是的,中国人对家乡有天然的亲切感,家乡是很多人内心中最柔软的地方之一。但很多在外打拼的年轻人,对于家乡有着很复杂的情感。他们热爱家乡、他们留恋家乡,但他们又不得不纷纷远离家乡,到大城市扎根,可能多年也未曾回家。家乡成了一枚小小的邮票,成了永久的乡愁。

爱家乡就把他建设好,如何把家乡建设更好?其实五个故事中也有提到答案,如贵州通过科技结合好山好水,发展旅游景点。陕西种植沙地苹果,一边可以防风沙,同时也可以实现致富。东北的旅游度假村,把村里每个故事,通过结合农村作物一幅幅具有乡村特色的画来展示出来,吸引外来游客观光,旅游等。

生活不能等待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与奋斗。在大趋势面前,我们都是一个个小人物,是时代的见证者,也是创造者,努力把家乡变美好,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对于家乡,没有人是旁观者。

你可能感兴趣的:(家乡是最初的记忆——《我和我的家乡》观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