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县乡村记忆》节选——李田楼镇王河口村

编辑/朱秋霞

王河口行政村 位于单县东部,李田楼镇内,李田楼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东邻柴店村,西接郭庄村,南临杨草庙村、北靠老龙窝村。管辖王河口、郭庄、杨草庙三个自然村。总面积3.33平方千米。耕地面积2.36平方千米,村落占地0.87平方千米。全村有401户,1416人。

行政沿革1956年经上级批准,属齐楼高级社管辖,1958年公社化后属于齐楼大队,1984年撤销公社改乡,成立了李田楼乡,同时成立王河口行政村划为李田楼乡管辖。2000年,陈蛮庄乡与李田楼乡合并为李田楼乡,2010年撤乡改镇,王河口行政村属李田楼管辖至今。


自然村概况

王河口村位于单县东部,李田楼镇境内,距李田楼镇政府西南4千米处,东邻柴店村,西接郭庄村,南临杨草庙村、北靠老龙窝村。村庄总面积1.22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96平方千米,居民150户,人口528人,有朱、刘、杨等姓,均系汉族。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王氏自山西迁来,傍卢洼河口建村定居,故以王河口名村

郭庄村位于单县东部,李田楼镇境内,距李田楼镇政府西南5千米处,东邻王河口村,西接孙六镇代庙村,南临龙王庙镇郑庄村、北靠孙六镇张楼村。村庄总面积0.9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52平方千米,居民110户,人口378人,有郭、张、赵、李等姓,均系汉族。

清乾隆年间(1736-1795),郭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取名郭庄。

杨草庙村位于单县东部,李田楼镇境内,距李田楼镇政府西南4.5千米处,东邻王刘楼村,西接郭庄村,南临龙王庙镇蔡堂村、北靠王河口村。村庄总面积1.2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0.88平方千米。居民141户,人口510人,有孟、朱、杨、李等姓,均系汉族。

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杨氏自山西洪洞县迁来,因村东有草房小庙,故名杨草庙。

村庄往事

战争年代1943年,共产党向郭庄村派来了工作队,区长胡燕田、政委刘富勇,发动群众,建立了农救会、妇救会、儿童团,组织群众在地主堂楼里办夜校,每天晚上教认字学唱歌,在发动群众的基础上减租减息,分土地及财物。组建民兵排,向前方输送士兵,组织担架队支援前线。1947年羊山战役及1948年淮海战役期间,出动多副担架和车辆,向前线送弹药和军需物资。

儿童团长郭相印和三个伙伴拉着太平车到单县东贺楼装手榴弹(50枚一箱)、炮弹(一箱一枚),装满车后以防敌机轰炸,上面再装上麦秸和谷草,大都在晚上行走,送到砀山火车站装上火车,领到收条为准。

带队干部是李田楼镇杨洼村的杨绪磊,那年冬天天气特别冷,刚下完雪,路上被车轧得坑坑洼洼的,大车走在上面如鼓作响,回来后几个人的脚都冻伤了。第二次往前线送军粮小米,送到安徽马良集前蒋集,到了之后工作组的政委刘福永一看他们几个年龄小,就说:“你几个能办熊事?娶媳妇好样的。”郭相印不服气地说:“刘政委,您别小看我们,我们保证完成任务!”于是俩人抬一袋小米(50斤),送到砀山火车站支援淮海战役。

村里的妇女们也不闲着,忙忙碌碌做军鞋缝军衣,上级发下来的均是白布,妇女们便把桑木根、杏树根捣碎,把白布放到锅里煮,使其变色。家家户户在自家屋内挖地窖,用锄杠舂米,作为军粮支援前线。

旧时民歌1943年至1946年,中国革命进入一个新的阶段,郭庄村民压抑的心态得到很大释放八路军工作队的同志在地主的堂屋内组织村民学文化,学唱歌,其中一些歌曲反映了当时社会现实,代表一个时代的记忆,很有价值。

“穷人家真是难,又无地来又无田,‘锄二八’真不易,十粒粮食分两粒,借一斗来还三斗,年年都不够。吃糠咽菜喝糊涂,馍馍也没有,哎嗨吆,吃糠咽菜喝糊涂,馍馍也没有。”

“月亮出来楼上楼,劳苦大众不自由,哎嗨吆,真正的不自由…地主门前栓骡马,穷人门前无车又无牛,自想起实在难受。地主住的瓦屋楼,穷人住的破草屋,进门来弯腰又低头,自想起实在难受。地主的孩子把书念,穷人家的孩子瞎胡溜,自想起是在难受,哎嗨呦,实在难受。”

“鬼子七路进了庄,逃难的人们飘落在四方,想起家来实在悲伤,江北七路真霸道,搜刮的钱粮交保长,孩子长大拉去把命丧,哎嗨哟,疼坏了爹娘。”

“鞭炮鸣了锣鼓响,八路亲人进了庄,八路亲人不休息,街道庭院打扫干净。喊了声老大娘,吃您的水来给您打满缸。”

“王英拿到土地证,两眼笑成一条缝,老婆孩子热炕头,以后的日子有奔头,感谢共产党,领导咱们翻身得解放。”

“机器隆隆开起来呀,铁锤叮当打起来呀,生产为的是革命呀,革命成功幸福来哟。”

“春那么田里来呀,大家来竞赛呀,生产那么生产忙呀犁地呀犁得深呀,耩[jiǎng]地呀耩得匀呀,咱们大家一条心呀,片地的黄土变那么变成金。”

(资料搜集:朱兆明 郭相印 郭相歧 郭相会 郭相铎 杨兰云)

你可能感兴趣的:(《单县乡村记忆》节选——李田楼镇王河口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