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旄丘》——《诗经》的多义之美

旄(máo)丘之葛兮 何诞(tán)之节兮

叔兮伯兮 何多日也

何其处也 必有与也

何其久也 必有以也

狐裘蒙戎 匪(bǐ)车不东

叔兮伯兮 靡所与同

琐兮尾兮 流离之子

叔兮伯兮 褎(yòu)如充耳


旄丘:前高后低的土山。诞之节:藤之长。诞即覃,藤。节,高,此处为长。叔、伯:女子对其恋人的昵称。

何多日:指离别之久。处:久居不归。与:相与、相好的人。以:原因。蒙戎:蓬松,乱貌。

匪车不东:匪,彼。东,东归。靡所与同:不与我同心。靡:非。琐、尾:小、微。另有解为鸟鸣之声。

流离之子:流亡之人。流离,一说鸟名。褎:态度傲慢而多笑貌。充耳:本义为古人耳塞,一种首饰。此为双关语。


  《旄丘》这首诗又是一首在解读上广受争议的诗。骆玉明版本前面解释为:流离之人于艰难之中盼望兄弟们前来救助,而对方安然自得,充耳不闻。或解为闺怨诗,对方是个流亡在外,离别已久而多情的贵族男子。

    根据“叔”“伯”的解释和第二章很久不见的意思,应该为女子思念恋人。里面还有句“狐裘蒙戎,匪车不东”感觉又可做他解,查了最常参考的三本书,不禁哑然:三本书中真的有三种不同的解读。

  华夏国学书院编著的《诗经三百首大师导读》中认为这首《旄丘》应是黎国臣子斥责卫国的诗篇。公元前594年,黎国被狄人吞并,黎国君臣流亡到卫国,祈求卫国君主出兵助其复国。这首诗即是在卫国久久不肯出兵的情况下,黎国流亡者对自身遭际和心境的表达。刚才那几句理解为:“我方打了败仗,狐裘已被打得七零八散,你们的车子怎么还不来?卫国的君臣啊,我们所经历的苦难,你们没法感同身受。”最后一章对卫国直接进行痛斥和批驳。

  张衍华、刘化民的《诗经本义注译》中认为:一位平民战士被通知要超期服役,至于是什么原因,队伍要开往何处?他全然不知。他断定会有老战友和自己同行,并不孤单。他鄙视那些身穿狐裘而不随军东行的贵族子弟。这不得如期还乡的不平之气如何发泄呢?只有向遥远故乡的叔叔大爷们倾诉。

    李家声的《诗经全译全评》认为这首诗写少女热恋爱人的心情,最后两句是热恋中的女子对心爱的人的警告。这位少女是如此天真烂漫又爱欲如火,她几天见不到心爱的人就焦虑不安,深怕爱人另有所欢,对她变心。她窥伺爱人的行动,警告爱人:不要像那夜猫子,小时好,长大坏,忘恩负义(可见这是青梅竹马的情侣),你不要装聋听不到只是笑。这样的警告中透着她深深的情爱,说明她对爱情是如此专一执着,又散发出少女的几分娇嗔泼辣。

    耐心的把每一个版本的读完,发现都解释的通,这又一次完美的诠释了诗的多义性,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有不同的收获。这也许就是《诗经》能穿越两千年的时空依旧令人心动、让人赞叹的原因之一吧。

你可能感兴趣的:(《旄丘》——《诗经》的多义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