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器之道——读《京都手艺人》有感

工艺,离不开作物的制造现场,更离不开物的生活现场。《京都手艺人》一书展示了日本京都50位手艺人的50种不同的手艺流程、制作工具、作坊、器物等。

《京都手艺人》封面


初读完此书,觉得这50种手艺似乎具有某种程度上的相似感:一群怀有坚守情怀的中年、老年人,或主动或被动从上一辈接手工艺,用最传统的手艺制造工艺品,所制之物精美但价格高而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宏观标签式的认识,带来的结果是认为《京都手艺人》一书扁平而较浅显,内容精美但主旨较单薄。也是带着这样的想法,我走进了刘海粟美术馆。

日本京都工艺品展

而刘海粟美术馆的“器·道丨物/用 美/民众/生活”展览则向我们展示了京都工艺品的立体之面。一件染织作品《花吹雪》,底层灰黑相间的布料、雪花、枝条、花朵,第一眼从正面看似乎毫无层次感的不同纹饰,其实在染织过程中具有相当的层次感,在现场光线的照射下,不同层次的图案透出不同的阴影,甚是精美!而使用染织方法的其他作品,也各有千秋。

染织作品《花千秋》

至此,不得不重新思考:京都手工艺品是否能够用统一的标准去衡量,进而得到某种共通性?

同为“有形文化财”,京都手艺人的工艺品的确会有制作工具、方法与过程上的相似性,但是器物制造者的情绪不同、阅历不同,会对作品带来风格上的影响,展现出不同的风貌,正如制作能面的岩井彩女士所说:“哪怕是同样的面具,出自我之手与出自母亲之手也完全不同。”

每一个手工艺品之所以独一无二,正是因为制作者所持“道”之不同。“道者器之道”,器物之道,依赖于器物本身而存在,是制作者心境的体现。在《京都手艺人》书中,我们不能看出,传统京都手艺的发展遇到了种种矛盾:产品需求大而手工制作无法满足,工业化生产的价廉量大对手工作坊的冲击,手艺逐渐流失与无人传承的困境,样式固定而难以创新等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手工艺品呈现出的状态,则不仅仅是精美这么简单,更有一种责任与使命感体现在其中。制作神镜的山本八郎说:“靠手工制作的,现在剩下我们一家了。无论如何都要保留这门技艺。”

而这种传承与保留的责任感则催发了手艺人们的新探索。有些手艺人选择接受工业化的机械,如制作京扇子的金谷雅明便选择机械化,但机械化并不能减少工序,只是为了弥补人力不足,“手艺人也分熟练与否,技术也有高有低,但如果有机器,一般人也可以操作。”有些手艺人选择坚持纯手工制作,面对被手艺被流失的现状,他们依旧向世人展示着优秀作品,“制作好东西、留下好东西”,如制作京石工艺品的西村金造所说,无力改变现实的情况下,通过好作品传世,也是一种文化记忆。

这正是京都手艺人们不同的“道”,也正是因为不同的“道”,才使得作品风采各异而难能可贵。而京都手艺的现状,中国各地的手艺也逐渐面临,如何保留与传承中国的文化遗产,京都的这50位手艺人或许提供了解决的可能方法,这也正是此译作的价值与意义所在。

你可能感兴趣的:(道者器之道——读《京都手艺人》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