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

简介中说,易中天老先生生于1946年,先在新疆工作,后在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任教。他耗费了9年时光,隐居在江南小镇,以花甲高龄,完成了《中华史》。

从目录看,此书共分五部、24卷,这本《王安石变法》是第四部第21卷。

这本书不厚,花了1天半的时间读完。书分四章,前三章叙述了王安石变法始末,第四章分析了变法留下的教训。

读完此书,也总结了几点我的感受:

一、文字质朴简洁,又不乏幽默

易中天先生是中文科班出身,他对历史的理解和描述,和史学家的风格迥异,有百家讲坛演讲评说的意味,确实达到了他最初的目标和定位,把历史写得如侦探小说一样,引人入胜,扣人心弦。

二、撰写过程严谨,参考有依据

显而易见,易老先生在撰写此书时,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从附录中就可看出,他参阅了《宋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纪事本末》《长编》等大量史学典籍,将正史和野史进行对比,并作了自己的分析和判断。

同时,易先生还从读者角度出发,对一些生僻字加了读音注解,比如:王安石的儿子王雱(读如乓),赵顼(读如须)等,让读者可以无障碍地阅读。

他对熙宁年间大事件进行梳理,时间精确到了日,并以图表的形式绘制出来,在书中多处出现了按时间顺序记录的大事件一览表,非常清晰。

三、唯物辩证地看待历史问题,从新角度阐述了很多新观点

读此书之前,刚刚看完一本关于“宋史”的书,其中也费了不少笔墨论及变法,也分明带了作者的观点,对王安石变法完全持肯定的态度,对宋神宗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在易老先生的这本书中,对变法事件作了更详尽、客观的分析。他认为应该辩证地看待新法、旧法,并非都一无是处,应该心平气和地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修正和完善。

而王安石、司马光虽然都是德才兼备之人,品质上都没有问题,但又都过于自负,意气用事,听不得不同意见。

“在对待变法问题上,苏轼算客观、冷静,但他的诗人气质,又让他深陷乌台诗案,差一点就万劫不复。”

在宋朝当时的情境下,国库亏空,机构繁冗,积贫积弱,改革势在必行,没有王安石,神宗也会找到李安石、张安石,而为了让变法推行下去,王安石直来直去的做法,得罪了很多人,甚至不惜放弃私谊友情。

这一切也注定了变法的结局最终必然是个悲剧。

读完此书,也从另一个角度对王安石变法有了新的认识。也很认同易老先生的观点:比如道德与改革无关,司马光认为变法是不道德的,所以新派就是小人;而王安石认为反对变法是不道德的,所以旧派是小人。道德唯一论明显是错误的。

这两位历史上的风云人物如果能联手合作,取长补短,真正地做到利国利民,而不是把改革演变成朋党之争,说不定历史都要改写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读易中天中华史:王安石变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