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体系化地做FinOps:关于做成本优化专项的思考(持续更新)

概述:FinOps概念在国外大火,各家云厂商官网上也都推出FinOps的一些方法论,但笔者读来都感觉太散,且云厂商推出的方案最终落脚点都是在推自家产品,而对FinOps缺乏体系化的总结(了解笔者的你懂得,我做事就是喜欢抽象化、体系化、逻辑化)。本文尝试体系化地去总结FinOps,但本身这个概念很大,笔者也只能边看边学,后续会做一些持续更新,希望能给读者带来更多地思考。

结合《FinOps成本优化》和各家云厂商的方法论,我认为FinOps的治理可以抽象总结为一个公式、三个阶段、六个抓手:

  • 一个公式:云支出 = 用量 * 费率
  • 三个阶段:可视化 可优化 可规划
  • who where what when how why

做云成本优化,本质就是要搞清楚:谁(account、团队、应用)在哪(多云环境)做了什么(服务分解)、怎么做的(云服务如何使用)、何时做的(云服务本质是购买时间而非产品)、为什么这么做(找出用量、费用、业务变化的驱动因素)

who:

根据业务需求,找出云支出和用量的真正使用者,通过标签对云服务打标,分离出account、个人、团队、部门、亦或是应用在云上的费用和具体某个云服务的用量。绘制长期趋势供分析。【可视化】【可规划】

where:

大部分企业采用多云政策,阿里云、腾讯云、华为云上多云部署,因云厂商之间服务费用不一样、产品类型不一样,账单需要拆分来看。【可视化】

what:

云服务拆解,大类可分为计算、存储、网络流量、数据传输。分析服务费用占比,确定优化方向。【可视化】【可优化】

when:

上云究竟买的是什么?不是云服务本身,而是对云服务使用的时间,这点很重要。所以我们的计费逻辑应该从时间出发,规划方案也用从时间上考虑,选出低风险和高回报的规划方案。【可优化】

  • 高回报:费率差最高的购买选项。比如按需是10¥/h, 包月是8¥/h, 包年是5¥/h, 包三年是3¥/h, 承诺用量折上折。那么包三年+承诺用量就是最高回报。
  • 低风险:在购买选项中,购买成本差最高的两个选项*12,表示几个月的时间可以追回成本。

why:

费用/用量增减或者异常的驱动因素【可视化】【可规划】

费用/用量增加或者减少,应该和业务指标挂钩,以业务十字星指标趋势,和云费用/用量走势结合来看,去证明云是创造价值而非成本中心。

同时云上费用的异常波动,找到其背后的原因,提前规避。

how:

优化方案,按照公式来,云支付 = 用量 * 费率。那么目标只有两类方案:减用量和减费率。

砍用量:寻找低价、成本优化的云产品,或者云架构替代。

减用量:架构、产品、os、中间件、应用上采取优化措施。

减费率:选择最优购买选项。

你可能感兴趣的:(运维,云计算,架构,性能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