荐书|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米娜桑,好久不见,拖更的一川又重振旗鼓了!

本来4月就应该写完这篇书评的,但是在朋友的安利下,一不小心入坑了《创造营2021》,沉浸式追了一个月(哈哈哈)。现在终于缓过神,来把之前立下的flag完成掉。(P.S 4月的阅读小结也会和5月的一起更新。)

今天想为大家分享的书是——《深度工作: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这本书出版于2017年,作者卡尔·纽波特(Cal Newport)是麻省理工学院计算机科学博士、乔治城大学计算机科学副教授,也是一位人气博主,致力于研究和破解学习和工作领域的成功模式。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非常一般,还时常出现在图书凑单页面上,但内容非常有启发性,是《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的力荐畅销书。书名《深度工作》中的工作并不等同于上班,还可以是学习和自我提升,副标题可以更加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想法,《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

全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理论和准则。理论部分重在介绍深度工作的价值、深度工作的罕见性以及深度工作的意义,而准则部分则为大家分享了实现深度工作应当遵守的四大准则和相应的实操方法。

下面,一川整理了书中对我来说比较有价值的主题,与大家分享一下。我不会完全按照书中的顺序来介绍,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去看原书。


在科技迅猛发展的新经济时代中,有三类人能够获得特别的优势:

1、可以利用智能机器(绝非Iphone一类用户友好型的傻瓜科技)把工作做得漂亮并具有创造性的。

2、在所处行业中最优秀的。

3、那些拥有资本的。

快速积累财富对大多数人而言比较困难,而进入前两个群体相对好实现。要进入前两个群体,需要拥有迅速掌握复杂工具的能力,以及在工作质量和速度方面都达到精英层次的能力,这两种核心能力都有赖于我们进行深度工作的能力。

深度工作,就意味着要长时间、无干扰地高度专注于单一任务,从而达到个人产出的巅峰。这当中有几个关键词需要格外注意。

首先,长时间、无干扰。

在工作中,很多人的时间和注意力是碎片化的,一个接着一个的会议,持续闪烁着的微信、钉钉、邮箱等通讯工具,这些都让我们无法长时间、无干扰地专注于某一项工作上。我们常常会有忙碌了一整天,但不知道忙了些什么的茫然感。

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将这种忙碌视作生产力。越忙碌,意味着产出越高,工作做得越好。

知识工作者的工作复杂性比体力劳动者高,我们很难衡量个体努力所带来的价值。因此在工作中,对于生产能力和价值没有明确的指标时,很多知识工作者都会采用工业时代关于生产能力的指标,以可视的方式完成很多事情,也就是让自己尽可能或者看起来忙碌一点。

“从客观角度来看,这种理念已经过时了。知识工作并非生产线,从信息中提取价值的行为往往并不忙碌,也并非靠忙碌支撑。”

与此同时,在注意力经济的时代,有太多的东西在分散我们的注意力,不断弹出的手机app通知,防不胜防的网页弹窗,喧嚣热闹的社交网络,以及极度成瘾的短视频平台等等。

支持深度工作往往要抵制新的高科技,越来越多人意识到,现如今注意力才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不应当白白被消耗掉。

其次,单一任务。

很多人常常鼓吹多线程工作,认为短时间内同时处理多项任务,才是效率高的表现,但这种想法其实是有偏差的。

明尼苏达大学商业学教授索菲·勒鲁瓦曾在一篇论文中介绍了“注意力残留”效应:

“当你从任务A转移到任务B时,你的注意力并没有即时转移,你的注意力残留仍然在思考原始任务,这往往会影响你下一项任务中的表现。”

若能落实以上的关键词,就为深度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对于少部分需要持续对外联系的人来说,深度工作可能没那么适用,但对绝大部分旨在提高工作与学习效率的人而言,深度工作的意义毋庸置疑。

“从神经学角度来看,靠浮浅事务度过的一天很可能会是枯燥、令人沮丧的一天,即使抓住你注意力的浮浅事务看似无害甚至有趣。”

深度工作是非常适合产生心流状态的活动,而心流能够为我们带来愉悦和满足感,让我们拥有幸福充实的人生(推荐阅读哈里·契克森米哈赖的《心流:最优体验心理学》一书)。

有些人会认为自己的工作过于平凡琐碎,无法进行深度工作,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在《心流》一书里,里柯·麦德林是装配线上的工人,他每完成一个单元,规定的时间是43秒,每个工作日需要重复约600次。大多数人很快就会对这样的工作感到厌倦,但里柯已经做了5年多。

他把工作当成参加奥运会,常常思索着如何打破纪录,像外科医生一样,一丝不苟地设计工具的安放顺序和每一步动作,经过5年的努力,他最好的成绩是28秒就能装配完一个单元。同时他还每周抽两个晚上去进修电子学的课程,打算拿到文凭后,找一份更复杂的工作。

里柯的故事启发我们,虽然工作本身平凡而不起眼,我们依然可以从中创造价值与意义。

我们不需要一种稀缺的工作,我们需要的是用世间少有的方式完成工作。

本书中有一段来自《程序员修炼之道》(The Pragmatic Programmer)的引文,关于程序员应当以何种方式看待自己的工作,写得非常优美,一川觉得适用于所有有志于深度工作的人。

“我等采石之人当心怀大教堂之愿景。

在一个项目的整体结构之内,总有空间展示个性和匠心……百年之后,我们的技艺或许如今日的土建工程师看待中世纪大教堂建造者使用的技法一样陈旧,但是我们的匠心却会得到尊重。”

深度工作对我们而言是如此重要,那么应当如何实现深度工作呢?

作者给出了四大准则,即:

1、工作要深入

2、拥抱无聊

3、远离社交媒体

4、摒弃浮浅

在一川看来,这四大准则可以分成两大类型,一是思维转变,二是习惯养成。思维转变比习惯养成还要更重要一些,必须先完成思维上的转换,才有养成习惯的行动力。

思维转变包括拥抱无聊和远离社交媒体两大准则。

关于深度工作,最重要的一个基础事实是:高度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是一种需要训练的技能。

就像我们锻炼肌肉一样,如果平时不坚持运动,肌肉就会逐渐退化成脂肪。如果我们在有一点无聊的时候就打发时间——比如在排队、走路、瘫着休息的时候不停刷手机,那么我们的大脑可能就已经被重新编排,已经无法胜任深度工作,长期以往就会变成“心智残疾”。

“我们必须避免稍有无聊或遭遇一点点认知上的挑战,就从低刺激、高价值的活动转向高刺激、低价值的活动。”

虽然我们很难完全摆脱网络,但至少应当学会控制每天的上网时长或手机使用时长。比如在集中工作或学习时,每隔30-45分钟安排一次网络时间,剩下时间全部为离线状态,不进行消遣式的网络活动,不回复非紧急的信息。

哪怕为了推进当前工作,需要上网检索信息,我们也不能马上放弃离线状态,可以至少等上5分钟再上网。5分钟的时间并不长,不会过度阻碍进度,但从行为学的角度,这意义重大,这样做可以帮助我们“把想要上网的情感与实际上网的回馈这两者割裂开来”。在工作与学习之外,我们也应当有意识地控制自己使用网络,从而提升专注训练的效果。

我们需要拥抱无聊,不要光用网络来消遣,尽量远离社交媒体,学会给大脑寻找高质量的替代活动。

完成思维上的转变之后,我们要如何真正深度工作呢?

最重要的是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光靠意志力是不够的,意志力如同肌肉一样会疲劳,会在使用的过程中被不断消耗。要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可以在工作生活中加入一些特别设计的惯例和固定程序,使得进入并保持高度专注状态消耗的意志力最小化。

具体如何养成深度工作的习惯,作者也给出了他的建议,包括工作要深入和摒弃浮浅两大准则。

书中分享了三种关于深度工作日程安排的哲学:

1、禁欲主义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摒弃或最小化浮浅职责,甚至彻底抛弃网络世界,完全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

2、双峰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将个人时间分为两块,将某一段明确的时间用于深度追求,余下的浮浅时间里做其他所有事情。

3、节奏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设定一个启动时间,每天在这个时间开始深度工作,形成雷打不动的惯例。

4、新闻记者哲学的深度工作日程安排。在日程安排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由浮浅迅速转入深度模式,并不适用于深度工作的新手。

大家可以根据个人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的深度哲学。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禁欲主义哲学太难实现,新闻记者哲学需要有大量、长期的工作训练,比较好上手的是双峰哲学和节奏哲学。

在选定深度哲学后,要想一直保持习惯,需要注意一些细节。

· 你将在何处工作,工作时间多长。

· 工作开始之后你将如何继续工作,比如每个半小时产出的文字数量。

· 你如何支持自己的工作,比如以一杯咖啡开始工作,定时喝水或活动身体。

这些细节的养成,在帮助我们树立开工仪式感的同时,会逐渐让我们的大脑习惯一整套运作模式,最少损耗我们的意志力,更快速地进入深度工作状态。

 “伟大的创造性头脑如艺术家般思考,却如会计般工作。”

要想顺利培养深度工作的习惯,我们需要高效合理地安排自己的时间,提前做好日程安排和任务安排。尽可能地避免被琐事占满日程,而将注意力放在极端重要的事情上,最大程度降低浮浅事务的占比。

“浮浅工作:对认知要求不高的事务性工作,通常在受到干扰的情况下开展。此类工作通常不会为世界创造太多新价值,且容易复制。” 

大家可以通过日程本或者手帐这类工具,将需要完成的任务按照“年——月——周——日”来分级拆解,在年初、月初、周初和每天早上,梳理自己需要重点推进的事项。按照《规划最好的一年》一书中分享的,对于个人发展而言,每年可以设立7~10个目标,但每季度最好只有2-3个目标截止,每周三大事,每日三大事,以便保证目标的完成。

有的人还会把每一天的每一个小时都进行计划安排,比如国誉经典的自我手帐内有一天24小时的时间轴,你可以将全天的日程安排计划与记录下来,将自己每天的工作与生活可视化。

虽然很多人做不到这样的精细化管理,但至少可以规划每天的任务列表,并且预计每项任务需要完成的时长,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掌握工作的主动权。任何计划都有变动的可能性,比如我们计划2小时完成汇报文件,但中途又有其他的急事打断,或者没人打扰,但我们低估了工作难度,实际花费了4个小时才完成任务。

这些信息都是非常有价值的,值得记录下来。在每天或每周复盘时,我们可以借助这些数据,了解自己的工作效率,审视浮浅事务和临时事务是否过多,优化日后的工作安排。

深度工作十分耗神,行为心理学家曾深入研究过,对于新手而言,一天一小时的深度工作是合理的上限,而对于熟悉深度工作的人而言,上限可以达到4小时,但是很少能持续更久。大家可以记录一段时间自己的工作状态,看看一天究竟有多少时间是处于深度工作中。

诚然,深度工作并不适合所有人,我们需要付出额外的努力,从根本上改变自己的习惯。选择深度工作,就是选择一条不那么舒适的道路,快速地回复工作信息、参加会议和浏览网络信息带来的繁忙假象会给人们带来慰藉,但深度的工作和生活是让我们摆脱这些东西。

如果我们有意愿将自己的头脑发挥到极致,创造出有价值的东西,那么就必须走出舒适区,克服恐惧和惰性。

“我将活出专注的人生,因为这是最好的选择。”

这是作者最后送给每位读者的寄语,愿我们都能铭记于心,知行合一。

公主号

你可能感兴趣的:(荐书|如何有效使用每一点脑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