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草庐对”战略基本上为陈寿臆造

         “草庐对”现在又叫“隆中对”,来自于《三国志·诸葛亮传》,是诸葛亮为刘备谋划的战略构想,从诞生起历来受到重视,名满天下。但是,现在我越读越觉得它基本上是陈寿的臆造,以结果推导前因,是对诸葛亮历史的拔高总结。

        首先,没有原始记录。“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一句“因屏人曰”漏了破绽,两个人的私密交谈,陈寿是怎么知道的呢。

        第二,不符合聊天当时的实际。刘备三顾茅庐时是建安十二年(207年)冬。当时刘备寄人篱下,暂居新野已六年;曹操正在北征乌桓;孙权刚好基本稳定了江东政局。诸葛亮肯定要聊形势,第一句话基本上是对的:“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但第二句话就很勉强了:“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当时人口因饥荒、瘟疫和战争而锐减,中原大地战争最频繁,据有关资料显示,曹操当时真正拥有的人口确实也就“百万之众”,能养的兵也就十多万。这个可以从三国后期的人口记录推算。景耀六年蜀国灭亡时的人口,王隐在《蜀记》中记载“户二十八万,男女口九十四万,带甲将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兵大约十分之一强。《晋阳秋》记载吴国灭亡时有“户五十二万三千,吏三万二千,兵二十三万,男女口二百三十万”。 兵大约十分之一。 刘备当时大约有2万忠心耿耿的精兵(后来长板败散后还有1万),军事实力还是很强的,有一战定乾坤的基础,以弱胜强的战例多的是了,并非不可以争锋,否则刘备也不会名声在外,诸葛亮也不可能跟着他了。第三句话基本就是错的:“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事实上,孙坚一直在外征战,并战死,未留下多少基业;孙策只继承少量军事力量依附于袁术,直到建安元年收得丹阳、吴、会稽三郡才算基本拥有了自己的地盘,而四年后被刺客所杀,时间这么短,时局动荡,根基并未稳固;孙权年少掌权,则立即遇到堂兄孙辅暗通曹操、孙暠夺权等宗室内乱,庐江太守李术等地方官员叛乱,还有山越作乱,实在是内忧外患,经过七年左右的内部整治,到此时只能说是基本平定了下来,其实内外压力仍然很大,就是在一年多后的赤壁大战胜利后也未减轻多少,以致“进妹固好”,极力拉拢刘备。相信诸葛亮当时不会那么说。

        第三,先入为主,整个对话以三分天下为基础,既不符合当时事实也不符合逻辑。草庐对战略的主要思想就是跨荆、益,结孙权,然后乘机北伐。事实上,英雄都是各自争锋夺天下,联合要么是被迫的要么是虚假的要么是有主从的,因此结孙权不符合当时逻辑,是后来形势变化了的结果。

        第四,与刘备后来的实际行动不符。如果是被采纳了的战略,会被创造条件一步一步实施,而事实是,刘备在巧合出现了规划的条件时也没有去实施。其中有三点最明显:

        一、占荆州。我相信诸葛亮和刘备聊得最多的应该就是怎么抢占荆州,这是当时刘备最需要的,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曹操北伐未归,孙权自顾不暇,刘表病重将死。刘备觊觎荆州多年,几乎可以肯定,诸葛亮是大力鼓动刘备抢夺荆州,但刘备不想背信弃义突然进攻,那样即使成功也难以稳固,还落得个坏名声,因此只能等待时机。就是到了曹操南进,刘表已死,诸葛亮劝刘备袭击刘琮,刘备也没有听从。

        二、未与关羽同时北伐。关羽北伐的起因没有记录,但我认为还是清楚的,这是刘备集团有目的的安排。刘备做了汉中王后,大封文武百官,封关羽为前将军,“假节钺”。这个“假节钺”非常关键,几乎可以行使帝王的所有权利,可以斩杀“假节”的将领,而“假节”已经是很高授权的将领了,没有战争或者没有特殊情况是不会授予“假节钺”的。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刘备安排了关羽北伐,但刘备并没有按“草庐对”的战略“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而是从汉中回到了成都。

        三、征东吴。关羽失荆州后,国力衰减,根据“草庐对”策略,心中有恨,做不到热络的联合,但也不应该东征。然而刘备就是东征了,诸葛亮也没有反对的记录。其实兵无常势,刘备东征本没有错,只是失败了而已。刘备有汉中得胜之师,有失荆州的同仇敌忾,一战而夺回荆州并打垮东吴也不是不可能的,诚如是,则历史将被改写。

        第五,刘备没有认可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纵观刘备生前,在军事上一直没有重用诸葛亮,而是把他当作萧何来使用的。草庐对话让刘备认识到诸葛亮确实有学问、有见识、有想法,能说会道,是一个可以作参谋的人才,也是一个可以培养的管理人才,但还稚嫩了点,需要锻炼。这从以下五个方面可以看出:

        第一方面,诸葛亮出山,首先在刘备身边做参谋和顾问,无职无权,几个月后恰遇曹操进攻,不仅刘备急,孙权也急,在遇到共同敌人的时候,弱者联合起来顺理成章,东吴鲁肃过来试探联合抗敌,诸葛亮自然也想到了,他毛遂自荐“事急矣,请奉命求救於孙将军。”联吴成功,赤壁大战后,“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 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关于中郎将,东汉以后,中郎将的名号被各个割据势力广泛使用,是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官员。此时诸葛亮才勉强作了准高级干部,负责三个郡的赋税。

        第二方面,刘备西征入川后,是以诸葛亮为主还是以关羽为主镇守荆州,历史没有明确记录,我认为是各司其职,而关羽起着关键作用。原因至少有三个:第一,诚如上文所说,诸葛亮资历不够,在真刀真枪的动荡年代资历和能力同等重要;第二,关羽率精兵守着荆州的北大门,为防强敌曹操,从有关资料分析,兵力比刘备带走的都多,关系着刘备集团的生死存亡;第三,后来关羽镇守荆州是有明确记录的,《关羽传》:“先主西定益州,拜羽董督荆州事。”而之前并没有说拜诸葛亮董督荆州。也是在西定益州时,诸葛亮也升职了,《诸葛亮传》:“成都平,以亮为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说明刘备在没有真正夺取益州之前是没有进行大幅授权的,地盘不大、人马不多,一则没有必要,二则防止意外生变,因为没有获得新的地盘前,他完全输不起。

        第三方面,刘备调诸葛亮、张飞、赵云入川,也难以判断诸葛亮就是主将。《三国志·诸葛亮传》对此事的记录只有短短一句话:“先主自葭萌还攻璋,亮与张飞、赵云等率众溯江,分定郡县,与先主共围成都。”没有具体事迹记录。而《张飞传》的记录相对来说就详细多了:“先主入益州,还攻刘璋,飞与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县。至江州,破璋将巴郡太守严颜,生获颜。飞呵颜曰:‘大军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战?’颜答曰:‘卿等无状,侵夺我州,我州但有断头将军,无有降将军也。’飞怒,令左右牵去斫头,颜色不变,曰:‘斫头便斫头,何为怒邪!’飞壮而释之,引为宾客。飞所过战克,与先主会于成都。”并且两个传都写了“分定郡县”,可以说是各走各的。虽然《赵云传》记载:“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中间有一个“率”字,但与诸葛亮主传及张飞传不符,基本上可以判断诸葛亮没有承担主将作用,顶多说明诸葛亮率赵云一同到江州而后分开行动。

        第四方面,刘备平定益州后,诸葛亮已做了五六年调赋税的工作,也参与了不少军事,资历和能力都得到提升,通过了刘备的考察,才真正有了名和权。“名”给了个军师将军,这是正儿八经的将军官衔,地位才与关羽等相当,“权”给的是“署左将军府事”,就是负责左将军府的日常事务。但做的只是“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工作。

        第五方面,刘备称帝后,诸葛亮为丞相。接下来刘备征东吴,诸葛亮留成都,仍然做的是“足食足兵”的后勤保障工作。

        诸葛亮倒是与萧何相似,但刘备的对手却不是武夫项羽,而是英雄曹操和孙权,三分天下已是最好的结局。刘备能三分天下有其一主要取决于两点,一是善于识人用人,二是坚忍不拔。陈寿称刘备“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反观后期诸葛亮,虽权柄在手,但事必躬亲、驭人乏术,非统帅之才,然自不量力,以短击人,五次北伐无功,空耗国力,终至国亡。可见刘备识人之深。

        综上所述,“草庐对”基本上只是海阔天空的聊天,并没有形成什么战略,只是历史学家把它拔高了,后人把它神话了。

你可能感兴趣的:(诸葛亮“草庐对”战略基本上为陈寿臆造)